心理反哺,正在透支孩子一生的幸福
父母是子女心理能量的源头。妈妈的表情就是孩子的心情。
合格的养育者就像一个容器,是接纳的、包容的,可以装下并融化孩子的情绪,孩子的心理能量就会提升。
而相反,养育者缺乏共情的能力,用挑剔、指责,甚至像小孩一样喜怒无常,那么孩子的心理能量就要倒流给养育者,这就是我不断提及的“心理反哺”。
“心哺反哺”常表现在
1>逃离家庭
家本应是世间最温馨的港湾,父母的爱本应是孩子最赖以生存的土壤。
很多人因家庭内心伤痕累累,以至于试图远离自己的父母。比如那些从小到大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吵架孩子还被拉过来评理站队,这样的父母本身就没有处在为人母的位置,而是像一个受伤的小孩向比自己强大的人求助,给自己做主。孩子被抬到判官的位置,清官难断家务事,何况是未成年的孩子。
2>家长不在其位
母亲退行到软弱无能的孩子状态,或总是满心委屈,于是总试图去孩子那里索取关心和安慰。
3〉啃老族也源于“心理反哺”
啃老本质上讲正是父母剥夺了孩子的独立和自主。很多父母出于自己的考虑:为孩子包办一切,替孩子决定报考什么专业,替孩子安排工作,恋爱更要干涉……从没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去尊重,也从来没有经历与孩子的心理断乳,感觉不到价值和乐趣,孩子不再为自己负责,啃老就正常了。
4>婆婆无界限干涉小家庭
电视剧《爷们儿》中,奚美娟扮演的婆婆是非常典型的代表,儿子的几次婚姻她都要干涉,一旦儿子国生不想服从她,她就以死相逼。
她由于丈夫早亡,一个人把3个孩子带大,国生是家里唯一的男孩,这个角色在家里承担的角色,从来不仅是儿子,还有她对丈夫的很多感情和期许。这样美其名曰为儿子好,动不动以死相逼,早就偏离了母亲的本位。
5>心理反哺的代际传承
在家庭中,因上一代对待我们的方式,又传承给下一代,爷爷严厉地对待父亲,父亲也严厉地要求儿子,或者自己得到的爱不够,就让女儿淹没在无原则的爱中。
教育的本质是家长的自我修行,而不是把自己小时的伤痛投射给孩子,当受伤的部分得以疗愈,孩子就能在安全自由的环境里活出自己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