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完时内心颇为悲凉,怎么又是一部悲剧!春天已来,工作繁重异常操心,所以特别想要个愉快的结尾来轻松度个周末。
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今个大早醒来,睁着眼睛,枕着双臂,又身不由己沉浸在深思悠游的天地:
为什么这么多经典都是悲剧?!
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乔治·奥威尔最有名的代表作《一九八四》的结尾:温斯顿在101室受尽摧残与教育后,成功运用了双重思想消除了自己内心的质疑与反叛,不再质疑2+2=5,终于“爱”上了老大哥,这时才有资格接受一颗子弹穿头而过“幸福”陨亡。
而《美丽新世界》里野人约翰因由母亲的死亡及与福主的谈话而洞悉了现代、富裕、没有战争、疾病、老死痛苦的美丽新世界的真相却是泯灭思想、文化、诗歌等的先天命定基因瓶子和枕底灌输时,他选择了离开这表面光鲜无比的世界。
他“选择”了野蛮而自由的生活。他说”我不要舒适。我要上帝,我要诗歌,我要真正的危险,我要自由,我要美好,我要罪恶。”,然后去无人区实践追寻自己的自由。
然而身处差异悬殊的两个世界的夹击,处在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清醒里,很快约翰选择了自杀。
而《我们》里身处大数据科技发达时代,人人没有名字,只有一个代码,住在毫无隐私不许拉上窗帘的玻璃房里,所有人完全按部就班的生活。
男主宇宙飞船设计师D-503在文尾选择自首,出卖了女主I-330 ,被注射后消除了内心的奔涌与真情、个性,忘却一切回归以前的轨道,淡然地看着女主被处死…
而加缪的《局外人》里,仅仅因为默尔索不在母亲的葬礼上哭泣,就被整个社会排斥,并推理此人必定生性残忍 心如冷石,因而就可以在他失手打死一个阿拉伯人拒绝忏悔后,就认定他预谋杀人残忍无情因而被处死。
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中由于贫穷与生存的煎熬与折磨,一个有着美好前途的法律系大学生抡起斧子杀了那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而一个善良无助的少女面对酗酒无度的父亲,面对后母反复无常的发作和她的三个孩子,不得不出去出卖自己的肉体挣回点钱来填饱后母三个孩子的肚子,而他们的美好结局就是默默的忍受,毫无怨言的承受与祈祷…
而《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17岁就为了让姐姐的七个孩子们吃饱而偷面包就被判了十九年的苦役与劳改…
这一连串的悲惨与经典一一浮现,我思维的触角在其中漫游、触摸、沉思,最后成功的穿越了悲剧的文学走廊,嘴角浮现出一抹参杂些许伤感却舒心的笑意:
这些酸楚无奈的结局才是小说最有价值的贡献,它是人类艰难跋涉而来的足迹,是理想未曾到来前的结局,是不同的作者对人生、社会、道德、伦理及各种规则的考量与思考;
它更是一个巨大的问号,触动与启迪每一个爱思考的读者开启自己屈原天问式地深切的连环追问:对自我价值与意义拷问,对生命的终极价值的探寻,对社会的架构与运行模式的审视…
从年少时接触的桃花源到现实社会,再到书里架构的种种乌托邦,哪个才是你若所要的?你想要的美好社会的本质特征是什么?是物质的极度丰裕,没有战争疾病的创痛,还是心灵、思想、生命的自由舒展?
我认为,当一个人开始了切实而严肃的思考与不断地追问,事情就在不知不觉间有了微妙的变化与意义。
文学大师以自己作品认真与读者对话,以在启发读者洞察与发现:许多貌似与普罗大众没几毛钱关系的问题,实质上却与每个个体息息相关,但却不为大多个体关心和了解。
更多人生下来的使命就是活着,和大部分人一样的活下去,上学,工作,退休,只要活的更好点,更舒服点就知足了。
这样的愿望绝对没问题,更没有错,只是它,它只是人生最基本层面该有的样子。
而一辈辈先烈流血牺牲的初衷和信念恰如《觉醒时代》里所言: 我想要让人活的像人,有人的尊严,体面和自由!
一代人的冷峻良知!
也许 恰恰是因为一个个的悲剧,才让我在沉重与悲凉中开始转动自己的思维的巨轮,才让我深切的追问与审视,才让我睁开了心灵的眼睛,才开启了艰难地辨识与甄别的旅途,才让我把文学与现实,阅历都变成了锻造与磨砺 提升自我的途径和方法,才促使我一步步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与方向。
这些书籍恰似柏拉图《理想国》中人们的争论和探讨,只是每本书都是鲜明时代烙印下凝结着作者生命与思考的成果。
他们思想敏锐意志坚定,用文字和故事来开启读者的灵性与思考,培育智慧的种子,激发很多人的思考与探索,直到把心中的美好实现。
这样看来,那些带来愉悦结局圆满的故事,和各种逗人娱乐的剧,就显得肤浅而稚气,平时消遣放松还可,一味的沉溺,拖累的就是自己的认知与识见,时日延绵,焉知不会降低与消解自己的敏锐与斗志、能力与格局?!
一路探寻,一路成长。最后以我特别喜欢的泰戈尔的诗句结束今天的感喟与抒发:世界赠我以痛,而我报之以歌。
很久都没游泳了,走,现在就去做条水里悠游自乐的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