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的力量》一书中写到: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世界上的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个体,区别在哪里呢?
心理学上将人的特质分为性格和气质,气质是天生的,不可变的,而性格是后天的,是可以通过习惯去改变和影响的。
气质分为粘液质,多血质,抑郁质和胆汁质。这些类型都有着一种固定的倾向性,比如粘液质的人就比较容易偏向于安静和稳重,多血质倾向于活泼好动,抑郁质多愁善感,而胆汁质则是冲动热情。
可以说气质是打从娘胎里就带来的,遗传性质很重,存留有父辈母辈的基因。
性格来源于思想,思想来源也包含两方面,一个是家庭,另一个是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其他方面的影响,比如老师,同学,朋友,或者是同事等等。这两方面的思想则是在他们过去的经历中一次次被反复验证并沉淀下来的。
父母在他早年的经历中是关键性的影响因素,父母关系是不是和谐,对他进行的是精英教育还是棍棒教育,父母的社会行事风格是怎样的,都为他日后的性格乃至命运埋下了伏笔。
学校和社会的影响也很巨大,如果学校遇上了霸凌,遇上了性侵,则会对他的命运给予重创。
比较极端的例子就是台湾女作家林奕含,就是因为没有从自己的经历里走出来,结束了自己的花样生命,令人扼腕。本来她可以有一个光明的前途,成为一个知名作家,过上财富自由的生活。
原生家庭是最近谈论比较多的一个社会问题。有些论坛里公开成立了“父母皆祸害”的微社区,在这里,大家畅所欲言,表达了对自己父母的不满。如果要参加辩论会的话,我想我也应该会给这些遭受过原生家庭创伤的人站台,因为我也是从这些创伤中走过来的。
在一次心理培训课上,讲师让我们每个人把父母和自己的性格特点都写下来,最少三条,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结果我惊讶的发现,我和父母的性格特点惊人的相似。可以看出原生家庭对孩子性格的塑造是多么重要。
很多时候,我也会埋怨,也会痛苦,无法接纳自己,无法和自己握手言和。因为我所形成的这种性格在很多方面制约了我的发展,给我带来种种内心的冲突,使我无法幸福。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一想到为人父母竟然不需要通过考试,就觉得毛骨悚然。”
这就决定了我们每个人都逃不出原生家庭的困惑。
如果父母通情达理,性格和善,再加上有远见,社会地位更高些,那真是令人十分羡慕了。如果不幸生于一个暴力家庭,且粗鄙愚蠢,那也只有兴叹了。
但是不是这样就真的无法咸鱼翻身了?这些经历真的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吗?有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让自己逃离既定的人生路线,走出别样人生呢?看来只能从思想上重新进行认知评价,从而最终改变命运。
有句话说的很好,你不参与自己的命运,你就只能重复痛苦。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在纳粹横行时被关入集中营,饱受非人摧残,父母妻儿都被屠杀,他很幸运成为为所不多的幸存者之一。这个经历应该是非常痛苦了,难道他因此会以怨恨愤懑了此残生吗?并没有,他写了一本书,叫《追寻生命的意义》,此人就是维也纳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博士。
他书中在确定生命的意义时,还正视并归纳出了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生存挫折”,认为由无意义感和空虚感捏合而成的生存空虚,是现时代人们看不清或看不到生命意义的原因,主张“无论处境多么悲惨,我们都有责任为生命找出一个意义来——这正是他“意义治疗法”的精髓。弗兰克不仅为我们指出了问题的症结,也找到了解决的方法”。
找出生命的意义,重新认识自己生命中的每一次经历,为自己的命运掌舵护航,这大概是身处困境唯一能改变命运的方式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