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国庆长假后第一天上班、上学。姥姥回湖北老家,爷爷、奶奶尚在赴京的火车上,接豆豆放学的人一下子断了档。和爸爸商量后,由爸爸中午去火车站接了奶奶后,再去学校接豆豆上学。第一次接豆豆放学,蔚为壮观的场面让爸爸惊叹不已,可惜这种惊叹在接到豆豆后变成了淡淡的忧愁。
晚上,爸爸和妈妈聊起接豆豆时看见的场景。
“看见豆豆站在队伍的末尾,而且还是不慌不忙的样子时,我真的很担心。她怎么一点上进心都没有呢?”爸爸说完,长长地叹了口气。
“你看豆豆站在最后面一点都不介意,你担心豆豆会没有上进心!”妈妈试着倾听爸爸。
“看她的样子,就让我看到了你,我害怕她变得和你一样没上进心!”倾听有了效果,爸爸更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他害怕闺女没上进心的根本原因其实是不认同妈妈,害怕妈妈影响豆豆,最终让豆豆也成了爸爸想象中的妈妈的样子。
而感觉到爸爸不认同的妈妈,内在的低自尊立刻被引爆了,倾听模式自动切换为自我保护模式。“我问过豆豆班主任了,老师说她目前是全班最高的,上课的座位,排队的顺序她肯定都是最后一个,我不觉得这有什么不正常的!”
爸爸隐约感觉到了妈妈话语中的火药味,选择了沉默。聊天就在这难耐的沉寂中过去了。
平静下来的妈妈仔细回味刚才短短的四句话,知道自己又错了。妈妈的第一句回应因为没有任何的自我情绪在里面,只是单纯去回应爸爸的感受,所以爸爸能够进一步地敞开心扉,去向妈妈展示真实的自己,展示他的恐惧。而妈妈呢,此时却没有穿过爸爸印象中的妈妈这层迷雾,去看见真实的爸爸,相反却被爸爸对自己不好的印象彻底激怒了。于是,真正的对话消失了。尽管妈妈的内心也是极度不认可自己的,认为自己就是一个loser的形象,但当爸爸亲自说出来的时候,妈妈还是陷入了虚假自我的维护中,同时妈妈心中那个挑剔苛刻的爸爸的印象跳了出来,挡在了真实的爸爸前面。自此,真实的两人之间的谈话变成了一个挑剔的爸爸印象和一个loser印象的妈妈之间的对话。
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了很久以前在看《关系的真谛》时,读到的一段话:
我们怎样理解交往这个词呢?交往是指我们与人有联系,还是交往只发生在我们创造的形象之间?你、我的形象都在各自心里。我有把你当作妻子或丈夫或其他角色的形象设定,你对我也有相应的形象期待。这时,交往实际在两个形象之间进行。但是,若真正开展交往,必须去除已有的形象。只有你、我能彼此面对,之间没有横亘记忆中让人感觉侮辱或其他的形象,交往方能开始。可是,若交往双方同为观察者,其真正本质不也是形象吗?若形象可以观察,我的形象观察你的,这样被称作交往,这种介于两个形象间的交往显然很荒谬,也是不存在的。因为,交往意味着相互接触,接触必须亲身体验,不可能存在于两个形象之间。抹去他人在自己心中的形象,在记忆深处的形象——忘掉他如何侮辱过我、讨过我欢心、给过我快乐等等,需要极度专注,并且具有这样的意识才行。只有摒弃对方在心中固有的形象,交往才能真正开始。 的确,只有在交往中,才能逐渐发现我是什么,不是吗?交往是一面镜子,从中可照见真实的自己。但是,由于我们对真我性情大都不太喜欢,便开始借鉴自己在实际交往中所觉察到的,积极或消极地约束自己。也就是说,对于交往中表现出的某些自认为不好的倾向,我们会设法改变。 想改变,就说明我们已经认同了某种模式。这种模式一旦在心中确立,自己究竟是谁便很难认清。因为如果作了自我规划,告诉自己应成为什么样的人,该不该成为那样的人,订立了参照标准——我们就无法真正了解交往中的自己。 了解这点真的很重要,我认为这也是大部分人都糊涂的地方。其实,在交往的特定时刻,我们并不在乎自己是谁。如果只关心自我提高,我们就不可能真正了解自己。既然问题来自个人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又反映在对待事物、思想或他人的方式方法中,我们就有必要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思考即失去了真正根基。交往难免痛苦,这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颇有感触。但是,若交往时没有压力,仿佛进入舒服的睡眠状态,又好似吸食了鸦片烟,这样的感觉虽为多数人渴求,却不是真正的交往。对安逸的向往、对虚幻的追求总和事实相冲突。如果你承认这种幻觉,能毅然抛开幻觉,就会一心一意去了解什么是交往。但是,如果你在交往中追求安全感,这种对安逸和虚幻的变相追求只能让你白费力气——交往的最大特点就是它从不会给人以安全感 。追求安全感只能掩盖交往的功能,必然导致言行乖僻、厄运连连。 的确,交往可以展现一个人的身心状态,是一个人表露本性、认识自我的过程。这个揭示自己的过程很痛苦,要求当事人不断调整心态、平复思绪,其间有挣扎的痛苦,但却能不断启迪心智,让人心态平和……可是,我们大都躲避或者绕开交往中的痛苦和压力,转而选择令人满意、轻松、舒适的依赖感,没有挑战的安全感和没有危险的避风港。这样一来,对于不为他人着想的人来说,家人和其他交往对象就只是可以依赖的避难所。 当安全感在依赖中渐失,那段特殊的交往也走到了终点,人们开始建立新的关系,希冀找到持久安全感。但是,哪有什么安全感?依赖只能衍生恐惧。不理解安全感和恐惧因何而来,交往就会成为彼此的束缚,暴露无知。除非认识自己并调整思维,否则,活着就是挣扎和痛苦,满是苦闷却无法排解。感恩爸爸和妈妈的这次谈话,让妈妈又一次触摸到了真实的自己。
感恩爸爸和妈妈的这次难忘的谈话,让妈妈又一次触摸到了真正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