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二十二》的人物截图被制作成表情包,并上传到QQ空间。
这件事迅速激起了广大网友的愤怒和吐槽。
有的网友痛骂官方无作为:
有的网友为QQ空间点赞:
在这波事件中,大多数网友都认为其监管不力,有网友人肉到了始作俑者,准备举报。
这也许是表情包流行以来,被吐槽得最惨的一次。当然,这也并不是第一次。
8月23日,咪蒙推文《表情包用得越来越多,我们聊天却越来越少》,文中解读了表情包对人们交际、爱情、事业等等各个领域的影响。
“我们所有的情绪,开心、亢奋、激动、愤怒、绝望、无助、失望、恐惧......都用表情包替代了,以至于我们越来越不会说话了。”
我们边痛骂表情包,却乐此不疲的用它聊天。
我和朋友聊天,每次调戏他们,我都会发这个:
被朋友吐槽,我当然会奋起反抗,这时候就会祭出:
每次加一个微信好友,懒得说你好,我都会用表情包打招呼:
打开微信表情商店,你会看到琳琅满目的表情包套餐,有萌贱、复古、小清新、重口味等多款任君选择。还有人开发了表情包制作教程,日进斗金。最近,也出现了Soogif、斗图啦、撸表情等表情包网站......
从消费创作,表情包俨然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而表情包的数量多寡,甚至还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社交地位。
前几天,在办公室,我听到同事小姐姐们议论一个男生。
“他发的表情包好有意思哦!很喜欢和这种表情包多的人聊天。”
我终于明白,我没有x生活的原因了。
02
如果没有表情包和网络段子,我们好像就不会聊天了。
每天,公司QQ群里面,总有几个人在互刷表情包,看他们斗图,成了员工每日下饭菜。
而我,只能站在角落里,默默收图,花上个把小时,收藏了一堆表情包......空闲的时候,还不忘“微服私访”,看着收藏里面多彩多姿的表情,幸福得笑开了花。
原本不是很会表达的人(我),在现实中,越来越不会说话了。
而那些不会说话的人,甚至都懒得说话......
无论你是想表达愤怒还是惊讶,都可以用一个表情包甩给对方,不需要考虑字词用法、句子好坏,更不用考虑对方是否能准确理解你的表达。
我收藏的表情包在英国,贵族和平民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使用的语言不一样。
比如,平民形容一个愤怒的中老年妇女,他会用“泼妇”这个词。但是贵族会用“不羞于发怒的女人”,在贵族眼里,“泼妇”虽然很精简,易于传播,但是却浓缩了大量信息,损失了精确性。
表情包和流行语就是这种浓缩的信息,使用得越多,我们的语言就越贫瘠。
有个朋友,他特别喜欢用流行语回答别人,只要揪住机会,一律都跟我说:“不存在的。”以至于每次跟他说话,我都要刨根问底,让他把事情说明白才罢休。
按照正常的逻辑,可以表达“没有”的句子就很多,你可以说:“我还没买,跟小明借吧。”
或者“我那天在xx地方看到,要不帮你找找看?”这些都是准确的回答方式,可是,现在却被一句“不存在的”完全固定死了。
这种表情包和流行语的爆发,是“语言的病毒”。这件事的糟糕之处在于,它削弱了语言的多姿多彩,从而导致文化和思想的同质化。
03
当某种情绪只能用固定套路来表达,那么人的品性特征就被湮灭了。
大量表情包的诞生,给人们提供了一辆“审美直通车”。搭上这辆车的人大声欢呼,感觉自己走在时代的潮头,没搭上车的人坐立难安,生怕被大众所抛弃。
上个月,同事在办公室突然问起我:“你有Freestyle吗?”刚听到这句话,我一愣,不知该说什么好:“这又是什么梗?”
同事居高临下的看了我一眼:“这你都不知道?out啦!当然是中国有嘻哈啦。”
我仍然一脸懵逼:“中国有嘻哈?中国本来就有嘻哈,还用你说吗?”......
看,这就是流行的威力。在哲学上,流行被称为“简化的暴政”。语言是一种牢房,你选择了哪种语言,在潜意识中就选择了语言给你设定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
据我个人观察和总结,我的同事基本语言模式如下:
想表示赞美,他们会说“你好棒棒哦!”、“牛逼!”
想表示恶心,他们会说“咿惹~”
想表示吐槽,他们会说“好累了。”
......
想想看,你是不是产生某种情绪后,都只会用一种语言去表达?
之前网上有这么一个段子。
傍晚,看到很多鸟在天上飞,普通青年会惊叹:“哇,好多鸟啊!”
文艺青年沉思了1秒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虽然这个段子有点夸张,不过这也是既成事实。现在我们大多数人,都只会用某种范式去表达情绪,语言的精妙和多姿多彩,早已经被湮灭。
04
表情包的流行,让年轻一代越来越缺乏深度思考力。
每一本书,就如同一棵树,里面蕴含着各种各样的知识体系。而微信上的一篇篇文章,顶多算是一块块知识碎片,散乱无序,大脑要将其和已有的知识联系,才能发挥这些碎片的作用。
传统的纸质书,像精心烹饪的中餐,慢慢品尝,方可知其中的精妙。但是,对大部分年轻人后来说,读纸质书大段的文字,味同嚼蜡。
他们是看着电视、玩着电脑、摸着手机长大的,他们每天都接触画面信息,他们适应视频画面转换的刺激后,慢的、低频的、单一的刺激无法唤起他们大脑的注意力,也无法产生兴奋。
他们自然也不愿意去吸收其中的知识框架,不能形成系统化的思维方式。表情包、流行语、浅阅读这种快餐式的内容,越来越成为主流。
但这就代表他们不喜欢厚重、严肃、深度的东西吗?不是。
虽然我们平时经常吃快餐,可是谁都不会否认,精心烹饪的中餐更有味道。
去年年底首播的书信朗读节目《见字如面》在豆瓣获得8.9分好评,第一季12期节目在腾讯视频斩获1.7亿点击量,单期最高点击量超过4800万。
董卿主持的读书节目《朗读者》新媒体视频全网播放量达9.7亿,音频收听破4.25亿。
相对于《奇葩大会》、《极限挑战》、《中国有嘻哈》等综艺单集动辄上亿的播放量,文化类综艺仍然属于小众情趣,可是这并不妨碍文字魅力的回归。
贫瘠的语言沙漠,正渴望着文字绿洲的降临。
05
书信中所蕴含的细腻情感,是表情包和流行语永远替代不了的。
只是我们心中的情感,不会像表情包一样,时时刻刻都轰炸我们的眼球。我们需要一个契机,去点燃这种细腻的情感,而《见字如面》、《朗读者》恰好是这样一个契机。
这些综艺给我们创造了一个空间,用演员、舞台、语言等元素,去渲染信件、名著中的隽永文字和细腻感情。这个契机,是把这些抽象的文字“演”出来,站在受众的角度,去讲故事。这个契机,制造了一个触点,在心灵上把我们和那些久远的经典联系起来。
而表情包和流行语,正是一种“简化的暴政”,使用得越多,我们的情感、思考能力将会被固定成一种模式,无异于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
那么,如何突破这种流行的暴政?避免自己的思想被同质化?
第一,和自己约会。
每天无数文章、电影,短片刷过我们眼前,你看完以后,点了个赞,说句很好看,就完事了。看的东西越多,可越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干,我们喜欢花时间在这些无用的事情上,却极少花时间关注自己内心。
为什么别的东西占用你的时间,像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你却不愿意静下来,和自己的心灵来一场约会?
从现在起,每天给自己半小时,把手机调成飞行模式,你可以自己胡思乱想,也可以唱几首歌,还可以写几句话,这样会让你内心安静下来,倾听自己心灵的情感流动。
第二,多读经典。
快餐吃腻了,多读读经典,能避免你的情感被简化。无论是《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还是茅盾、巴金等名家散文,当你沉迷进去,你会感觉世界一下子安静了,小时候那种朗朗书声的感觉在身边重现,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都能撩拨起你内心的涟漪。
第三,多记录金句。
金句是思想的钻石,一句名言,胜过百个表情包。我们以前有一个习惯,身边常备一本摘抄本,记录下自己看到的名人名言。现在,这个习惯变成了不断收藏表情包,以致于我们语言越来越简化,越来越不会表达。
随着科技的发展,移动笔记产品百花齐放,平时看到微信文章、电子书里面的名言金句,我们都可以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素材库。
爱默生曾说:“一个人的品性,就是他整天想到的东西。”
表情包和流行语简化了我们的思维,这并不可悲,可悲的是我们以此为荣,却还不自知。
当我们生活被这些东西所占据,那么我们就成为了流行的奴隶,臣服于流行之下,永远嬉皮笑脸,永远热泪盈眶。
起来吧,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让我们反抗表情包的暴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