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为原创。)
睁开眼,拿起手机一看,凌晨三点五十六分,内心咯噔一下,完了,八成今天又要睡不着了,果不其然,翻来覆去到四点半,得,我还是起床吧!
最近几天都在看《认知觉醒》这本书,正好看到书中说道如果想让更多的时间掌握在自己手中,不管何时醒来,不要去看手机,尤其是一些视频、朋友圈各种软件APP。我们要去运动,去看书,去冥想。去做任何其他的事情,只要能帮助自己成长提升都可以。于是躺在床上的我想了想,反正也睡不着,为了强制自己不去看手机浪费时间,那就去看书吧。
迷糊的状态下读了将近一个小时的书,当我的注意力越来越难以集中起来的时候。我便合上书本又重新回到床上,休息了20分钟,再次起身之后,先是冥想了15分钟,然后再去运动了一个小时。前文也提到过:“让感受回归于行动,专注于当下。”之前冥想的时候可谓是满脑杂绪,任由其跑来跑去,根本体会不到冥想所带来的效果。最近两次冥想,尝试让思绪暂停,调整自己的呼吸,去观察呼吸,观察自己身体的起伏。虽然还不能专注于此,但是正在有意识的去改变此前杂乱的状态。
在运动的时候也是,去体会运动下的自己是怎样的状态。以前的我肯定预想不到,一直秉持着只要能躺下,绝不坐着的态度,居然会去运动这么久。看了一下自己运动的总时间,截止到目前为止是12487分钟。当然其中有一小部分的时间自己是处于摸鱼的状态,也不会去做到跟练视频中的那种强度。但是我已经很为自己感觉到骄傲了。起初想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减肥,现在更多的是为了保持身体健康。不会去刻意追求体重秤上的数字,虽然运动了这么久也未能达到想要的数字,但那已经不是我所追求的了。我的运动项目基本上就是跟着视频跳健身操,拉伸身体,打八段锦。不知不觉中这件事已经成为了我的一个习惯,在我休息的时间内,基本上都会去运动一个小时左右。
一直想减一下腹部的赘肉,于是最近的运动项目中加了一个腰腹部的锻炼。每次听到视频中说到将核心收紧,并且在呼气的时候去找肚脐眼贴后背的感觉,真的是一头雾水。我既不知道如何去将核心收紧,也不会在运动过程中去寻找这种感觉,当我尝试去找这种感觉的时候,身体就顾不上去做跟练的动作。看来我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去探索出来这其中的奥秘。
在看这本书后的运动期间,我就在想我一直迟迟找不到这种“感觉,”可能就是因为我未专注于当下的运动中,在运动的时候,我总是大脑中想着别的事情,昨天发生了什么,今天要做什么,明天又要如何去规划?比如说今天醒来后就在担心,因为比前一段时间醒来的还要早,按照往常早醒的状态来说,今天肯定会没有精力、注意力、专注力去看书,写作等。没有想到的是,今天我醒来后强迫自己不去看手机,也没有强制自己继续看书。当困意来临的时候就回到床上继续休息一会。当我再次起身运动后,我的担心、焦虑居然都消失了,内心的压力也得到了释放,人也变得精神多了,再次去看书的时候专注力反而更集中了起来。果然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还有就是我会一边运动一边用平板看视频,单纯的跟着做动作而已,并没有去真正感受运动下的我是怎样的状态,自然也不会留意到呼吸是如何调整的?腹部是如何起伏的?专注于当下,这将是我未来需要加强学习和练习的地方。
还有就是再次说回早醒这件事,又多给了我一个角度去看待它。以前也看到过别人说我们需要“多角度去看问题,”但是自己一直没有将它运用在生活所遇到的事情当中。我经常早醒,凌晨三四点钟醒来后不再睡去也是常事,有时候自认为就是所谓的失眠,甚至在网上看到过别人的言论,说早醒的人跟他的焦虑抑郁状态有关。从未想过这也是一种大脑机制状态下的结果,也没有查看或者学习过有关睡眠的脑科学理论,自己就先给自己贴了一个标签。此前经常会担心并害怕早醒后的精神状态不佳,无法在当天有精力去完成想要做的事情,因此在内心也给自己造成了一种压力,带来了更多的焦虑。从今天起,往后的生活中。我也要多留意观察一下自己醒来的时间节点。更科学的去看待它,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给自己贴标签带来心理负担。
书中还有一句话是向自己提了一个问题:“这些年我都做了什么?”看到这个问题后我想了想,自己既说不出来,也想不起来。好像我的人生中并没有什么可值得诉说事情,也没有发生过具体代表意义的事件。虽然现在的我也在记录时间,截止目前好像对我也未有任何帮助。刚开始记录的时候还会比较准确的去写下某个时间段自己所发生的事情,但是我知道我这一行为举动只是为了去完成“记录”而已,并没有在一天结束后去回看总结或者进行反思,这种单纯的记录自然不存在意义也不会帮助到我,甚至还很枯燥。所以没过多久我就彻底放弃记录事件,最终演变成像“流水日志”一样,简单无意义的标记着每一天。现在的我明白了,我需要做的不仅仅是记录,而是要去学会“每日反思”去复盘当天最触动自己的事情或感悟,书中也详细介绍了作者是如何写自己“每日反思”的方法,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出来了,还是强烈推荐大家去读周岭写的《认知觉醒》这本书。
我忘记从什么时候开始在阅读书籍时会标记上初次阅读以及阅读书籍过程中的时间。比如说这本书初次阅读的时间是2024年3月25日16时50分,可惜的是上次打开本书阅读几页后就中断了。当我再一次打开这本书准备重新阅读的时候已经是本年的7月25日20时40分。在8月4日12时08分初次阅读完本书,阅读时间共计为10时10分。今天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想一口气把它给读完,不想被任何事情打扰到,于是在读书的时候把手机放置在一旁。阅读完本书之后,再去拿起它,然后就看到我的父母都给我发来了信息。平日里我的工作还算比较忙碌,在单位也不便于跟父母联系,下班回到住处我又要忙碌自己的事情,只想要赶紧收拾洗漱完毕后尽快睡觉。我的妈妈知道我今天休息,先是给我发信息未回,然后拨打电话也未接通,于是我的爸爸也给我发来信息,也未能成功联系到我。我知道他们都比较担心我现在的状态,关心我的情绪变化,也不知道我是否还在休息害怕打扰到我。其实我只是想减少与他人交流的时间,包括我的家人我的父母,我只是想把更多的专注力、时间精力投资于我自己身上。当然我也会定期经常跟他们联系,不然他们真的会一直担心挂念我。所以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说,时间和精力有限,阅读书籍的速度又很缓慢,所以再次复读的概率不大,不过我还是会把初次阅读的时间写上,好像是从看完由莫提默•J•艾德勒所写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后》。
这本书也提到,读书是为了去改变自己。不是所有的书都需要去阅读,也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合自己去读,当然我们也不可能去读完所有的书。正如周岭所说:“读书要学会选书,”尤其是书读者,在初读的时候一定要让兴趣、难度、需求三者尽可能匹配,这样我们才会有意愿继续读下去。当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有任何想法、灵感以及感悟都要及时写下来,不要给它再次从脑袋中迸发出来的机会,那样只会更加损耗自己,“因为灵感虽然是一瞬间冒出来的,但其背后却是一段生活经历的积累。”所以现在的我就在整理看这本书时随手记录下来的思绪和内容,主要也是因为我这鬼画符般的字体,估计再多过一天的时间,我都不知道自己所写的内容是什么?这个时候不得不羡慕一下那些书写字体整洁漂亮的人了。
阅读完本书,让我更加清晰明确了很多事情,其中一件事情就是单纯的靠意志力是完成不了一件对于自己困难的事情,注意力也不等于专注力。我们需要定期时常去做某件事情,而不是规定必须自己去做某件事情。比如说当你结束了一天忙碌而劳累的工作后,可以去好好休息,而不是一定强制自己去运动健身。当你被情绪反扑厉害的时候,也不一定非要求自己笑出来,或许在此时此刻大声哭出来会更好。我们要做的是在你空闲可利用的时间内尽量让它掌控在自己手中,不必过多的去浪费消磨它。当我们休息缓解劳累后,就让自己的身体再次动起来。当我们消除释放情绪后,反思一下此次引起的原因是什么?未来我们该如何去面对它?有时候我们需要让自己停下来,停一停对事件本身、对自己都会更好,但绝不是一直停滞不前。
还有就是只看只学不去改变等于未学习,以及书中反复提到的“每日反思。”作者并不是建议我们每天必须去进行反思,而是在我们时间充足下去复盘事件的发生过程与原因,找到触动自己的点,去反思,去记录,这样时常练习会帮助到我们不断改进和优化自己。
反思不是写日志。比如现在的我,就是每天会要求自己“写作”其实就是在写日志,记录当天发生的事情、自己的情绪、更多的都是碎碎念。我从未多问过自己“为什么?”还单纯的以为这样做会有利于提升我写作的能力。也并不是说毫无用处,确实通过写下来会让我们缓解自己的情绪和理清自己的思路。其实我连自己“为什么要写作?”这件事情都还未想明白,我之前也经常在想那些大家作者所说所写的内容都那么厉害,自己又不会去超越表达的更好,那么再重新解释有什么意义呢?还有就是自己的表达能力也有限,言语也很模糊,很多语句甚至都不是很通畅,更写不出来什么奇思妙想去帮助到别人,这样的写作真的有意义吗?我之前只是听过费曼学习法,也没有去阅读过他所写的书籍,但是今天在《认知觉醒》这本书里我找到了答案。“一个人想要真正成长,一定要学会写作,因为只读不写的学习是不完整的,是低效的,而写作时如果不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转述,则是无用的。”所以我不必再担心、害怕自己所写的内容不够深度,也不必去羞愧于自己所写的文字比较肤浅,也不要被“流量”一些外部的动机而束缚住,我要做的就一件事,那就是大胆勇敢的去表达去书写,去创造一个属于我自己的“世界。”
但愿我也可以真正觉醒自己的认知,将人生的选择权落实于自己手中。我相信只要坚持输出,不断学习,时常反思,达到改变,必会成长,也祝愿每个人都能收获你的梦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