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阳明心学初探

阳明心学初探

作者: 飞仙时空 | 来源:发表于2017-10-31 00:55 被阅读0次

文/飞仙

传统儒学经孔子、曾子、孟子后,在之后的一千多年偏重于训诂、考证之学,在儒学上并没有太大的发展,直到宋朝在周敦颐(就是那个《爱莲说》的作者)、程颐程颢两兄弟、朱熹等人在传统儒学的基础上发展出理学。理学着重强调“万物莫不有理”,格物致知,研究事物,了解其中事理。到了明朝,以朱熹为代表的正中理学成为了官方教科书,王阳明早年对朱熹理学深信不疑,欲穷万物之理,于是跟一兄弟一起格物致知,格什么物呢?他们选择拿竹子开刀。于是他们选择了一个竹林,对着竹子打坐思考,期望能研究出竹子蕴含的理,不眠不休三天后,王阳明的兄弟病倒了。王阳明发挥强大的意志力,一个人继续不眠不休格竹子,四天后他也病倒了,竹子蕴含的那个理还是毫无踪影。从此他怀疑起了朱熹的理论,走上了圣贤之路,一代宗师由此诞生。

阳明想:朱子说万物有理,难不成我要对万事万物去研究这个事理,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一个竹子耗费七天精力,人都累病了,而所谓的理还是无影无踪,哪有那么多精力去研究万事万物,朱子理论肯定有哪里不对。于是他冥思苦想,研究佛道两家学说。终于在佛家禅宗六祖惠能那里发现“心外无佛,即心是佛”,六祖就是那个“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作者,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的那位语惊四座的大师惠能,惠能禅师说“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于是,阳明吸收了佛家理论,在朱子理论的基础上,发扬了自己的心学,不用去万事万物那里研究个事理,那些都是缘木求鱼,向外求。正确的做法是“内求”,向自己的内心深处去追求。用宋朝陆九渊的说法“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必也向内心去探求这个理。

世界观定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内心的理是什么,完备吗、能包含万事万物吗?如何往内心去探求这个理?方法论是什么?

《大学》三纲领与八条目

《大学》的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 品德。

亲民:“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是朱熹的解析,我不太认同,“亲爱百姓”“仁人爱民”也解析的通,过去没有见过“亲”“新”的通假字。后来看了王阳明的《传习录》,肯定了我的想法,阳明也认为是“仁人爱民”的意思,并且列举了很多《大学》后面讲仁爱的文句来证明。

止于至善:把事情做到最好,把自己修炼成最优秀。

整句话的翻译是:大学的宗旨在于修养自身的品德(能力、核心竞争力),在于仁人爱民(广交朋友),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大学》的八条目:物格、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前面五条目物格、知至、诚意、正心、修身是向内功夫,可以合并做一个修身,或者说诚意,修身也不过是诚意的功夫。后面三条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向外功夫,这也是儒家的入世思想,区别于佛道两家的出世思想。

格物:有两层意思,一是研究事物而探求其理;二是格去心中之物欲,去其不正而存其正。为善去恶是格物,什么是善恶?不专指好坏对错,正能量即善,负能量即恶。

至知:知道什么?万事万物之理?累不累啊?致良知,什么是良知?不学而知者是良知。善恶对错不用思辨,摒除杂念,去追寻那个最原始的感觉就对了。

诚意:“诚”有很深的含义,真诚、意诚、虔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中庸》说:“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据说虔诚的基督徒,是可以看见、感知上帝的存在的。反正“诚”就是这么奇妙的东西。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中庸》言‘不诚无物’、《大学》‘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

知行合一

儒家如果作为一个宗教来看,儒教,四书五经(理学、心学)就是它的教义,宗教是讲究修行的,不管是佛教、道教、基督教。所以仅仅知道、明白教义是不够的,必也得根据教义来修行。就是说,如果你尊儒,把四书五经背下来,是不够的,你要根据其中思想去修行,知而不能行者并非真知,也不该在无知的基础下去懵懂地行。

吾心具足,不假外求

你追求幸福快乐、健康、金钱、朋友、家庭和睦,所有一切东西,往你的内心深处去求。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怨天尤人是假于外求。

别人指责你,你自卑吗,委屈吗,忿怒吗,反唇相讥吗?这是普通人的反应。学《中庸》的人会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之中节”,会有意识地去控制自己的脾气,使之有度不过分。而到王阳明的境界,别人指责你,关你屁事,嘴巴长在别人身上,他爱说什么你管不着,他喜欢吃饭还是喜欢吃屎你也管不着,别人说什么都是外在的东西,我不假外求,当他透明的,我没有听见,我不因外在的东西而影响自己的内心,比《中庸》又高了一个境界,我根本就没有脾气,也无所谓控制脾气。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拿外在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的内心,何必呢?何苦呢?

心即理的完备性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徐爱问:“至善只在内心求,恐怕人世间如此多的事理,恐怕不能全部涵括?”
先生回答:“心就是事理啊,天下间难道有心外的事、心外的理吗?”
对啊,不在我心的事理于我何关,对于一具尸体,什么是它的事,什么又是它的理?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朱熹与阳明

有一次弟子钱德洪发牢骚:“世人真是有眼无珠,先生就像泰山一样宏伟,他们竟然看不见!”阳明先生无喜无怒,淡然地说:“平川比泰山宽广,人们在平川能看见什么呢?”徐爱对阳明先生的评价是:“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一个如此有涵养的人会否定朱熹先贤吗?以他的性格修养显然不会,只是在朱熹的某些方面着实有偏颇,说万物莫不有理,需要格尽天下之物,天下之理,这对于圣人也许能轻易做到,而对大部分都是难以走通的路。阳明不得已而纠正他,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用像朱夫子那样去研究万事万物,只要向自己的内心去探求就行。朱熹跟阳明就像两座山峰遥遥相望,惺惺相惜。而有些人尊阳明贬朱熹,似乎未明白阳明的深意。

心学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张载-横渠四绝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相关文章

  • 阳明心学初探

    文/飞仙 传统儒学经孔子、曾子、孟子后,在之后的一千多年偏重于训诂、考证之学,在儒学上并没有太大的发展,直到宋朝在...

  • 没发布新文章

    《王阳明心学的智慧》 《王阳明心学的智慧》这篇文章见解深刻、独到,对王阳明心学有较深的理解。大致明白了心学的智慧。...

  • 对王阳明心学容易有的误解

    关键词:心学 心学的错误 王阳明 王守仁 王阳明心学 良知 对王阳明心学容易有的误解: 心脏不具备思考的能力,所...

  • 对心学的误解

    关键词:心学 心学的错误 王阳明 王守仁 •心学是唯心主义。 【纠正】 心学不是唯心主义 王阳明心学的心外无物和唯...

  • 学习心学的意义

    心学是什么?我这里所说的心学是指阳明先生所创的心学。 500年来第一完人说的就是阳明先生,阳明先生也是继孔、孟...

  • 对王阳明心学的误解

    关键词:心学 心学的错误 王阳明 王守仁 王阳明心学 良知 心学是唯心主义。【纠正】唯心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意识...

  • 王阳明心学系列(三)

    前面介绍了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内容,今天的内容是王阳明的“四句教”。 四句教是王阳明心学之纲,也是王阳明心学非常重要的...

  • 中华文化笔记34,心学的思想脉络(之二)

    二、心学大师王阳明 陆九渊的心学经过明代陈献章传至王阳明,由王阳明大成。王阳明熟稔陈献章之学,其心学可说是对陈献章...

  • 初论《王阳明心学》

    最近在看浙大教授讲的《王阳明心学》,《王阳明心学》近年来一直被人推崇着,为什么那么多人在研究阳明心学。 现在我看到...

  • 阳明道眼:见自己,才能见天地、见众生

    阳明心学的起点与要害 对于阳明心学,有个可以说至为关键的问题,很多人都没搞明白。那便是阳明心学与禅在本体层面的难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阳明心学初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vjv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