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千多年前,世界各地都出现了一批大智慧的人,古希腊三杰,古印度佛陀,中国的诸子,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中国人都把孔子的故事说明白的除了专门的学者,一般人也就是个标题党,提起孔子大家都知道,详细点就说不大明白了。
孔子作为中国先哲对于后世的贡献主要是其哲学思想,美国大法院正面门头的雕塑群最中间的三个人物,孔子代表道德,摩西代表宗教,梭伦代表政治,象征着人类就是通过这三样力量走到今天,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朝代交替时无不例外地举起尊孔的旗帜复兴的,就拿每个个体的人来说,行为意识里都有孔子思想的影子。
现在的国学热,囯学的理解就是有文字以后从古至今遗留下来的典藉思想,在中国思想宝库中最大的主脉就是儒家思想,从三代到如今,读书人自誉崇高的称号就是大儒,当代人中到目前还没有出现几位共识的大儒,可能是儒者自谦,还有就是大时代下儒家和时代,和外来思想相互交融,需要一番时空的沉淀。
历史上的大儒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全才,孔子通六艺,修治平齐,文武兼备,过去社会结构相对简单,分工协作粗放,没有现在复杂,专业,现代人在某一个专业领域做到天花板都很难,旁通的路径如同通向巴黎的道路,那么多条,就几十年的人生,每条路都要来个巴黎行,恐怕神仙也做不到了,社会分工把原先的一条路径分解成无数路径的组合,每个路径上都有无数个想要去摸天花板的人,这种细分领域的高峰是现代人思想攀登的迷途,一条路成了迷宫,人走进去先迷惑了,让人失去了举重若轻的智慧,那种大智慧的产生的氛围没有了,土壤不见了,就像城市,被柏油和水泥整个的辅了个满,都没有地气了,当然城市不用种庄稼了,地气有无不重要了,但是,传统认知中的天地,中间是人,三者相通循环才是一种良性互动,地气没有了。三者互动隔滞了,天和人由于动能产生的浊气不能接触地面形成沉淀,复生,只能在空中,人的周围游离,久而久之的化学反应,病毒的产生或许也是这么个逻辑,当然现代社会的标准是科学,不被科学认知的更须怀疑,科学的基本就是求证,非要有证伪的结论,这一套思想才用了几百年,但是人们深信无疑,实在是没有别的方法了,在科学出现之前,人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会少,只是时间久远,恐己失传。
孔子在三十五岁左右已经饱读诗书了,在知识分子中已经有了名气,他自认为自己的学问不错,这时的孔子年轻,学富五车,他很想找个人印正,当时老子的学问是天下闻名的,孔子仰慕已久,他去了东周首邑老子之处拜访,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老孔之见,山东博物馆收藏有这起事件的石刻画像。
孔子问礼于老子,年轻的孔子在老子面前将自己所学心得和对礼的理解侃侃而谈,又对自己在学习方面的困顿请教于老子,孔子小老子几十岁,这时.他还没有形成儒家思想体系,还不能说成是儒家和道家的一次思想碰撞,只能说是孔子作为晚辈请教于老子,他说完后觉得自己表达的不错,可以得到老子的夸奖,可是老子听完,淡淡一笑,对他说.你读得书确实很多,但是 你所说的古圣先贤,他们人己古去,他们留下什么,就这些典籍,对于你来说,你到底领会多少,你有很大的理想和雄心,但是我想告诉 君子如果遇到好的机遇,你可以去大展你的雄心和理想,如果没有这样的好机会你也可以像田野里的草一样随风而摇,随遇而安, 君子可以将自满 雄心,骄溢,志向隐藏起来 ,老子送给孔子一个字是去.去掉骄傲,自满,雄心,孔子己经三十而立之年,这时的孔子已经也是当时的名士,之前孔子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一直在加持,他已经学识渊博了,老子送他的去字给他人生道路上有了另外一个角度,之前年轻的孔子人生是加法,老子告诉他,不管什么东西满则损,月亮最圆的时候,满月就那么一个夜晚,下来也就开始了损月了,老孔相会就是一场孔子请教于老子,孔子从老子的去字中悟出了另一个境界,人生还有剪损之道。 用剪刀将人生中的那些没必要的累赘的东西剪掉,让自我优化,这不就是儒家思想里修齐治平中的修呢。
中国人应该学会讲好孔子的故事,这是中国的本能,本份,因为这种儒家文化氛围已经侵润到骨髓,一言一行里都能找到它的影子,朗朗上口的三字经,全部背诵有点难,开头两句,我想应该人人都会,人之初,性本善,还有孟母三迁啊,子不教,父之过,这些如成语典故的涵义大家都懂,这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底片,底色,谁也不能例外,即使你侨居海外,已经几代华侨,精神底色还是如此,就像电脑里装有中文系统一样,他是具生带来的,他在呵护服务着你,你也应该感恩它,学着了解它,和它对话保特一种含情脉脉的温暖,儒家思想和你相融,不是你的选择,而是你的使然命数,学讲孔子以及儒家故事应该学古人,古人都会讲上几段,民间民俗口口相传的就是儒家文化的组成部分,讲这些比成天讲钱高尚些,比讲竞争,你死我活的轻松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