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对于宇宙只是眼皮眨动的一瞬,对于昆虫,却是漫长的生死轮回。那么十年之于人生意味着什么?一幅中景:幼童变成少年,青春漂染白发,暮年化为照片。
假如把人生视为一幅全景,十年也就是一幅中景,那么忙忙碌碌的我们就生活在每一个升起又沉落的特写里,特写的人生充满炙热的喧哗和麻木的平庸,缺失一份静观和反思。
如果把十年光阴压缩为一小时,那将是一份什么样的戏剧人生?
————导演 张同道
今年8月下旬,央视上映了一部名叫《00后》的纪录片,展示了几个孩子从幼儿园到青少年的十年成长历程,这是国内首部连续十年跟拍00后孩子成长的系列纪录片。
我们如何从孩子变成少年这部纪录片一共5集,其特点在于,主人公全都来自北京同一所幼儿园,幼儿教育专家李跃儿创立于2004年的芭学园。因此,这不是一部有全民代表性的纪录片,而是一个小样本案例。但同样值得付出时间去学习,因为它能帮助每一位孩子尚小的父母回答三个问题:
1.我和孩子未来的十年有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挑战?
2.更尊重孩子天性的芭学园究竟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3.父亲和母亲究竟应在家庭教育怎样发挥作用?
在探讨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回到纪录片本身,了解一下它的前世今生。
《00后》由著名纪录片学者、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导演,但这并不是他拍摄的第一部成长记录影片。
他拍摄的第一部同类题材纪录片《小人国》上映于2006年,展示了芭学园里孩子从入园到毕业的真实生活。
我们如何从孩子变成少年《小人国》以全新的视角、李跃儿首创的“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的教育理念、亲近自然的活动方式、尊重孩子天性的教育方式,在当时的幼儿教育领域引起了巨大反响。而芭学园也因此走入了重视教育的北京父母视野,被看做是《窗边的小豆豆》中“巴学园”的中国版,受到极大关注和追捧。
《00后》正是对《小人国》中的几个孩子做的十年记录,展示他们从3-5岁到13-15岁成长的路径和变化。
一、 十年后的我们会遇到哪些问题和挑战?
1.父亲的缺失让事事包办事无巨细的妈妈主宰了孩子的一切,孩子性格缺陷越来越严重地制约了孩子的成长
第一集《爱的方程式》里,于锡坤是个从小都特别爱动热衷探索的孩子。可从他上了小学,再到小学毕业,却能越能越明显地感觉到他难以适应规则、无法融入群体、同伴交往能力极差、内心自卑怯懦、没有主见等性格问题。
我们来看看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
锡坤有个从一开始就要求自己做完美妈妈的母亲,她为了让孩子受到更好的幼儿园教育,把两岁的锡坤送到芭学园,后来甚至不惜和孩子父亲分居数年。
为了坚持母乳喂养,锡坤妈妈每天中午到芭学园去喂锡坤吃奶,即使孩子已经两岁半。在自己喂奶遭到其他孩子围观嘲笑的时候,她没有选择回避而是说,他还小,只有两岁半。于是吃着奶的锡坤也抬起头说,我只有两岁半,自己也把当着其他小朋友吃奶当做理所当然。十年之后,母亲回忆此事,唯一的感受是当时的场景有多么甜蜜和享受。事实上,两岁半的孩子已经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能够有明确的性别概念,并知道身体隐私部位的特殊意义,当着其他小朋友的面喂奶已经是很不合适的行为。
为了让孩子增加同伴交往的机会,锡坤妈妈没有选择主动和其他同龄孩子的父母建立日常的长期联系,而是在家里弄了一个科学实验室,等着感兴趣的同学上门来找锡坤玩儿。效果可想而知,他从小学毕业唯一的朋友还是幼儿园里认识的那一个。她的第二个做法是给孩子报名参加夏令营,结果锡坤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旁观者,任何时候都不愿意融入。
为了给孩子增加自信,赢得关注,锡坤妈妈选择支持孩子喜欢魔术的兴趣,鼓励其在上了一年毫无进展的语言训练班结营的时候表演魔术,在晃悠了好几天任何活动都没有参与的夏令营结营仪式上表演魔术,甚至在孩子表演魔术遇到问题时自己大声维持现场秩序直至表演完成,反而从来没有针对这些活动本身针对锡坤的参与方式有任何具体的总结、共同的分析、有效的建议和计划。
为了支持孩子对科学实验的兴趣,锡坤妈妈从来不教给孩子做完实验之后自己收拾垃圾,而是全部自己代劳,并认为应该在物质方面给孩子足够的满足和支持,不管他做了什么,都不要大吼大叫。她给孩子规划了一条成为科学家的道路,并问孩子,你身上有什么特点能让你成为科学家呢?怕孩子答不上来,赶紧说,我觉得你能趴在书桌前一下子写几个小时作业就特别棒。这个十二岁的孩子就说,因为我不怕枯燥,有耐心,所以我能成为科学家。
锡坤的妈妈说,有句话是说要当六十分妈妈,可我一开始就是想要当完美妈妈的,这就出了事儿,我操心太多了。可即便如此,我仍是怀着一颗爱心去当妈妈。
看到这里,真的觉得非常心痛,因为我看到了一位在这部纪录片里最沧桑最疲惫的母亲,以及一个最让人揪心和担忧的孩子,看到了一个母亲牢牢的“”占有“”着她的儿子,控制着他穿什么衣服,说什么话,做什么事,甚至怎么思考,看到一种让人觉得可怕的“爱”,看到了孩子自始至终茫然无措的眼神和无处安置的自我。
这一集的真正名字应该叫《占有》。
2.长期缺乏和谐有效的沟通方式导致孩子和家长成了互相看不顺眼的陌生人,缺乏正确铺垫和引导导致孩子极度厌恶家里的新成员
第二集《时光若倒流》里,谈雨萌是个小时候就特别依恋父母的孩子。可十年之后,她成了一个拒绝和父母交流,从不和父母出门,有了妹妹之后更是极其讨厌妹妹的问题少女。
她有一个曾经快乐的童年,可自从父母有了得来不易的妹妹,她们的关系便渐行渐远,充满冲突和冷战。她从来不陪妹妹玩耍,不跟她们一起出门,不让妹妹上床,不让妹妹有一切接近她的机会。
她的父母认为这些变化都是因为孩子进入青春期的缘故,可事实上,一切都有征兆,一切都可追溯,一切都并非一个青春期可以概括,而他们甚至不愿意找到那个导致溃堤的蚁穴。
萌萌的家庭是个传统的严父慈母的组合,父亲代表着权威,履行立规矩的责任,但由于方法的问题,父亲的权威并没有得到孩子的服从,母亲的纵容也没有换来孩子的尊重。
父亲对萌萌十分缺乏耐心,教育方法也很简单粗暴,指导作业就是直接把解答方法写了一遍,然后就走开了,还附上一句以后这种问题别说不会了啊。一次萌萌把书包忘到了姥姥家,父亲很生气,就要取消接下来和朋友家庭已经约好的一起出去玩儿的活动,以期达到警示的作用,结果萌萌非常伤心难过,冲出去捶着爸爸说,为什么什么都要听你的,我不同意不同意!妈妈见孩子难过,就开始为孩子求情,求情不成,开始指责爸爸不应该动不动就上纲上线,互相指责变成了争吵,萌萌流着泪回到了自己房间。
可事实上,规矩的制定和执行不是死的,允许孩子和朋友出去玩,但讲清楚孩子需要记住的教训和需要承担的惩罚,同样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不必以毁掉和朋友已经约好的活动计划为代价,让孩子在朋友面前失掉面子和信用。这样才能让孩子既看到自己行为的过错,又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萌萌爸爸有了老二以后,看小的什么都好,看大的什么都不好,开始不顾及萌萌的情绪和感受。比如,他们一家在游轮上,萌萌问,我的房卡呢,然后找到房卡准备出去找别人玩儿,结果爸爸来了句,柚柚的房卡呢?萌萌的朋友或或说,她还有房卡呢?爸爸说,她的还是金卡呢。然后萌萌不耐烦的说,再见再见,关上了房门走了。不知道对于爸爸这样看似玩笑的话,萌萌的心里是怎样的感受,估计会冷冷的在心里接上一句,那就和你的宝贝柚子拿着你们的金卡自己玩儿吧!我才懒得理你们那可笑的刚做父母的自得呢!
萌萌的父母从来都没有找到一条合适的养育孩子的方式,除了敌对的情绪、对萌萌青春期叛逆的指责就没有再做任何努力了,爸爸态度和方法不对,妈妈除了偶尔的护短也没有什么作为,着实让人悲哀。
而为了改善萌萌和妹妹的关系,妈妈竟然趁着萌萌要求买昂贵耳机的时候要求萌萌每天陪妹妹玩十分钟来当做答应买耳机的附加条件,可这样也收效甚微,萌萌自己心里十分的不情愿,和妹妹仍然没有什么互动。爸爸竟然觉得这个办法很好,甚至说,以后每半年买个耳机!
他们从来不反思自己是哪点做得不对,不去想办法去呵护萌萌那颗已经受伤的心,给萌萌更多的属于她和父母的亲子时光,树立萌萌当姐姐的权威,培养萌萌当姐姐的乐趣,引导萌萌去当一个欢迎者、帮助者、分享者,而妄图用金钱来引诱萌萌和妹妹进行互动,改善关系,这显然是无用而且注定失败的。
萌萌开始成为这个家里最“多余”的那个人,独来独往,不和父母妹妹交流,只希望有个时光机,能让她回到过去的快乐时光。
这一集的名字应该叫《忽视》。
二:更尊重孩子天性的芭学园究竟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对于心智较为健全的孩子是很好的助力,而对于教养有问题、心智有偏失的孩子却是弊大于利。
第三集《成长单行道》里,梁昊天刚去芭学园的时候是个明显不适应规则的孩子,但随着他逐渐长大,现在变成了一个阳光、憨厚、很有男子汉气概的少年。
在芭学园,他学会了适应班级规则,学会了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能明显感觉到他不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他能够明白老师告诉他的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系,并坦然接受。比如,静静的坐在餐桌前,努力吃自己盛得过多的饭。
这样的反应和他的家教以及家庭氛围是分不开的。果然接下来能够看到他的父母是互相配合、凡事共同商量、理性讨论的开明型家长。他的父母都看起来很从容、温和、爱笑,有很强的正能量,尤其是他的父亲。
他父亲认为,男人更糙一点,更适合多带儿子。因此在梁昊天的教育当中,总能看到父亲的身影,不管是辅导作业,还是和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或者和孩子一起骑行川藏线,克服路上遇到的一个又一个困难和艰险。虽然在梁昊天小的时候,爸爸也会因为孩子写作业而发脾气,但他从来不会直接走开,而是继续辅导。后来爸爸也反思到自己当时应该控制情绪,不该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这种自发的参与、自觉的反思、自我的成长,值得每一个父亲思考和学习。
于是,我们很欣慰的看到,孩子虽然进入青春期,但和父母沟通完全没有障碍,家庭氛围仍然十分和谐。
同样的青春期,谈雨萌和梁昊天的截然不同的表现和反应,充分的说明,同样的幼儿园,老师同样的关注、尊重和引导,对孩子的成长而言,影响非常有限,非常微弱。但这不意味着芭学园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没有价值,事实上,芭学园给孩子的已经是非常难得的教育支持了。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家庭教育是1,学校教育是1后面的0,如果第一个数字是0,选理念再先进、再尊重孩子天性的幼儿园都是于事无补的,甚至还会让孩子心智缺失的那一部分放大成偏执。
在第五集《朋友那些事》里每天只和南德一起玩儿,如果南德不来就痴痴得在幼儿园门口等待的辰辰就是一个例子。
因为尊重孩子的意愿和天性,所以辰辰得以执着于自己对于朋友的选择,执着于日复一日苦苦的等待。老师在引导辰辰接纳新朋友这方面做得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语言的引导遭到拒绝以后就直接放弃了,辰辰就在许多个日子里一个人孤零零的站在院子门口,没有任何人再来尝试帮助她开启她的心扉。我认为这样的尊重天性,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老师和家长都难辞其咎。
辰辰对于朋友的过度专注变成了一种偏执,只和南德玩儿,从来不和别的小朋友玩,没有任何人对此表示担忧,虽然他们确实玩得很开心。但南德最终转园,辰辰虽然看似平静的接受了这个事实,但后来也没有再有新的朋友。
长大后的辰辰越发的孤僻和偏执,她喜欢狼,钟情冰冷而锋利的长刀,不爱说话,没有活力,为自己选择了一个动物科考员这样的发展方向,整日和动物待在一起,认为人虚伪而危险,越发地远离人群。而母亲也越来越不明白孩子到底在想什么,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如果在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和家长对辰辰的表现引起足够的重视,共同配合帮助她打开对其他小朋友的信任,成功的交到更多的新朋友,习惯和不同的同伴互动,或许辰辰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对人群充满不信任和排斥。
三、父亲和母亲究竟应在家庭教育怎样发挥作用?
1.父母应该作为启蒙者、支持者、辅助者,而非主导者和控制者;
在第四集《一一的世界》里,一一是一个从小就对自我有清醒认识的孩子,她知道自己在与人交往中会处于弱势,所以她就采取了一种极为有效的防御机制,就是不主动和任何人成为朋友。三岁的她面对老师的劝导,她说出这样充满理性和自知的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我就是不喜欢交朋友。我有权利。
于是,那么小的一一自己一个人玩儿,一个人看书,一个人怡然自得的享受自己的时光。她非常喜欢看书,自己拿着绘本,不管什么时候都看的津津有味,不管别人吃饭或者游戏,都不会打扰她自己内在的节奏,她有足够的能力控制自己的世界,控制自己的步伐。
从她的语言和行为可以感受到她的父母对于她自我的尊重和自我意识的挖掘,更可以感受到她的父母给了她非常好的阅读滋养,让她具有很小就能热爱读书、理性思考的能力。
她的父亲和母亲都是非常沉静非常温和非常喜欢独处的人,从不急躁,从不恼怒。一一也是这样,仿佛心里有一个罗盘,有自己的方向。于是后来,即便没有老师的引导,一一的身边也开始有了一个朋友,再后来,一一也适应了与小朋友互动的过程,拥有了一个有一个的新朋友。
这和父母不过度关注孩子成绩、不主动要求孩子、不焦虑不急躁的教育态度有很大关系。当一一有需要父母帮助的时候,她会主动请父母帮她复习功课,而不是在父母的逼迫下学习,因此她有对自己学业的要求,有对当前学习阶段重要性的清醒认识,会自发的努力学习,保持优异的成绩。
2.在对男孩的教育中,父亲应尽可能多的参与,给孩子更多的阳光、力量、魄力、勇气、坚持等情商教育;
对女孩的教育中,母亲应尽可能多的参与,给孩子更多的美丽、优雅、重视内在、热爱阅读、理性思考等情商教育。
父亲是至关重要的,绝对不能缺席,否则孩子的性格很容易有缺陷和问题。
在第一集锡坤的案例中,完全看不到父亲的影子,自始至终,不管是什么时刻,都只有妈妈在孩子身边,母亲的意志自然就统治了孩子的世界。他甚至会想回到妈妈肚子里,逃避现实带来的压力,这种心理承受能力已经岌岌可危。
在第二集谈雨萌的案例中,母亲也是失职的,尽管她很多时候都在护短,但她自身并没有赢得女儿的尊重,反而被女儿嫌弃的称作大妈,而试图让女儿和妹妹玩耍时,还被孩子顶撞,然后就无奈的走开了。从记录来看,母亲太过传统和被动,没有对孩子的心智发展做出示范和引导,导致孩子步入青春期以后,很容易迷失在衣着打扮和玩乐上面。
在第三集梁昊天的案例中,父亲带着他骑行川藏线,当孩子一开始遇到困难时开导他,并自己冲在前面做出示范,最后,梁昊天能够自己克服对困难的抱怨,一次次为自己打气,最终靠自己的意志和努力骑到终点,把爸爸都感动的流下了眼泪,这种前后的变化,就是男人榜样的力量。这个少年的身上已经能看到成熟和坚韧的影子。
我们应该心怀庆幸,这是别人的十年。 我们还有机会给我们的孩子更好的十年。
我们应该心怀感恩,这是过去的十年。 他们还有机会给自己的孩子更好的十年。
历史的价值就是让你知道现在的缘由、未来的走向。回望别人的历史才能把握好自己的未来,便能更从容的走好现在的路,更明确自己的终点,是离开,而不是陪伴。
希望你面对自己的孩子,记得回头看看,我们如何从孩子变成少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