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243期【课题研究】《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第243期【课题研究】《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作者: 冷观者 | 来源:发表于2019-11-02 14:02 被阅读0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七年级上册63页《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诗歌采用联读法。

板块一:学习诗歌,在诵读中把握、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主问题1:自选一首诗歌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与情感。

学生投入到诵读环节,之后展示诵读成果。

生1:      《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师:读得很好。能说说你诵读这首诗歌的方法技巧吗?

生1:首先确定诗歌的体裁是一首七言绝句,脑中思考它的划分节奏。结合课下注释了解地名,试着初读。诗歌题目《峨眉山月歌》,“歌”传递情感,就和诗言志一样。李白的诗歌风格又是清新飘逸的,他会在诗歌中传递怎样的情感呢?速读了小字内容明了,原来李白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自认而然地流露在诗中。所以我在诵读中把握住他对外面世界的无限憧憬和跃跃欲试的欢快喜悦之感,同时也能捕捉到他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的不舍之情,还是这该属于淡淡的哀愁。因为此时的李白喜悦大于悲伤的情绪。

师:你观察得细致入微,分析得句句在理。

生2:老师,我来读《江南逢李龟年》。我的诵读依据要先从诗人杜甫说起,他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满满的沧桑感与时代感,带着这种认识我曾误认为杜甫比李白还要大,后来阅读其他资料才知道李白(701-762)比杜甫(712-770)大11岁。杜甫的诗歌里面欢快成分稀少,所以我初读诗歌时便将情绪引向低沉。《江南逢李龟年》题目中“逢”,是再度重逢之意。杜甫和李龟年早年就认识,那时的乐师李龟年颇受唐玄宗的爱戴,风光无限,常常出入名流骚客聚集的“岐王宅里”和“崔九堂前”,吹拉弹唱,好不热闹!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想必一定狼狈不堪吧。杜甫正是在此时和李龟年在潭州(今湖南长沙)重逢。今夕过往,无限凄凉。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师:你读得感情细腻,老师恍惚间身临其境,一种“凄凄惨惨戚戚”的感觉漫上心头。杜甫因才华受到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赏识,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在杜甫的心中,李龟年是与歌舞升平的大唐,还有自己壮志豪情的青年时代紧密相连的。安史之乱(755-763)左右了太多人的命运,国家更是由繁荣昌盛转入衰落。两人晚景皆凄凉,具有敏锐的时代感知力的杜甫怎能不慨叹万分!

板块二:再读诗歌,欣赏诗歌的意象美

主问题2:以诗歌为例,说说你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情感?

生3:我在阅读《峨眉山月歌》时,留意到了“月”这个意象,我认为在诗词上有两个人特爱使用“月”,一个是李白,一个是苏轼。李白《月下独酌》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成了李白的朋友,也因有“月”,李白的孤寂高冷的形象被人感知。现今李白要离开四川外出闯荡,唯有峨眉山头高悬的半轮秋月,如影随形,与李白为伴。当山峦挡住了月亮的时候,李白也是慌张的,“君”去了哪里?你是否知晓“君心似我心”。这顿时让我想到了李白写给王昌龄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诗句。“月”这一意象,古来共用,象征团圆、美好。如果写思乡,一定也会用到月亮,因为小时候是被《静夜思》长大的。李白能够以月为友,语言自然流转,思乡之情顿显。这又让我想到了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飘逸的诗风。

生4:我来说说《夜上受降城闻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人李益是中唐时期边塞诗人的代表。塞外风光苍凉无比,荒漠戈壁一望无际。夜晚降临,月光下的沙漠似雪,晶莹洁白。已入深秋,月亮的清辉让人又多了些许寒意。荒漠旷野唯有飒飒秋风伴在左右,无尽的战争,无法预知的归期让人在秋夜心生凄凉。不知是哪个无法挨住思乡的人,吹起了芦笛,声音清脆、悠扬,在苍穹中回荡。思乡的愁思无可阻挡地蔓延开来,今夜多少的守边戍士将会彻夜难眠啊!同是思乡的主题,李白可以以月为友寄相思,李益却以月来创设苍凉旷远的意境。一个是个体的内心情感,一个是群体的共有情怀。李益的诗歌豪放明快,飒爽的将士形象立于眼前。我没有去过塞外,对塞外的或荒凉或壮丽也是通过诗句的学习来臆想的。我可以学习他的诗风,从眼前景色,偶出一声,自然过渡到情感上来的写作思路。

生5:我更欣赏边塞诗人岑参。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在他的诗句中,一方面能感受到才华横溢的文人形象,一方面也能感知到横刀跨马的英姿。岑参在重阳节这一天,登高望远,思绪飘飞。重阳佳节,多会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饮菊花酒来庆祝。今日登高,勾起秋思无限:故园沦陷,有家不能归,老人节的九九重阳,百姓却还要饱受战乱的祸患侵扰,多么可怜!想象着秋日断壁残垣间的菊花,定不负秋阳,全然绽放。多么希望战争早点结束,希望百姓回归到安宁的生活中。此时我想到了陶渊明的《饮酒》和毛泽东的《采桑子 重阳》。不同的时代,借相同的意象来抒怀。岑参严肃的话题中不乏浪漫、想象与飘逸。这样的诗人性格呈现多面型,也更鲜活可感。写作中人物要有血有肉,有旷达有忧伤,才更真实。

板块三:教师小结

        师:大家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解读。通过诵读,我们可以把握住诗人的情感流动;通过意象,我们可以学习作者借物抒怀的写作手法。李白(701-762)、杜甫(712-770)、岑参(约715-770)、李益(748-约829),四人的诗歌,似一幅唐朝盛衰荣枯图。这其中裹挟着小人物的悲欢离合,爱国志士的雄心壮志,帝王将相的功过得失……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下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243期【课题研究】《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vncb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