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见过这样的文章:写我的妈妈,有“妈妈送伞”,或是“妈妈带病照顾生病的我”;写“我的老师”就会出现“成绩不好,老师鼓励我”或是“胆子小,老师鼓励我”等情节,是不是熟悉又老套?
为何时代变化后,孩子们难忘的一件事还是妈妈冒雨送伞,老师带病上课?不是说这些事情不真实,不能写,时过境迁,难忘的事应该有变化,不能从三年级到五年级都是同样的感动点啊!
为何孩子们不能把自己的经历灵活地运用到作文中了?为什么孩子们写不出富有真情实感、新意的作文呢?因为孩子缺乏一颗会感动的心!怎样培养一颗会感动的心呢?
一、体验生活,做个孩子王
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会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让孩子身上保留一些孩子味儿,去体验生活!
1.亲近自然,胸有素材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万物皆有灵!但凡大师为文,都是建立在自己丰富的生活体验上,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提到的“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若是没有乡间生活经历,怎会写得出这美妙的情趣?现在孩子们描写“我的家乡”,除了高楼大厦,电梯上下之外,能不能也去老家体验一下田园生活,写一写骑牛晚归,湖中采苓,田埂间飞跃的乐趣?
2.及时捕捉,写心情日记
亲近自然,培养孩子的敏感力,这是第一步,我们还需及时捕捉那一瞬间微妙的、动人的变化。这需要家长的积极引导!
下雨了,停下抱怨,可以和孩子一起听听雨声,用孩子味的语气对话,“天为什么会哭?”“它是为了给小草送珍珠项链吗?”“看着一串串项链碎了,雨会伤心吗?”不去阻挠孩子的好奇心,和孩子一起记录下与自然的对话!清朗月夜下,和孩子一起改床“星星被”吧,或是在七夕时,也悄悄地和孩子一去听听牛郎织女的对话……去和孩子收集露水,去和孩子玩玩泥巴,去做一些孩子气的事,去和万物对话,让孩子“内观世界”,去体悟自然的变化,用文字记下你走过的痕迹。
二、社会教育,要兼听博闻
风声书声雨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颗“易于感动的心”必是开放的,要和孩子一起关心国家大事,了解社会历史,做个有心人。
1.讲父母的故事,了解过去
若是让孩子知道你在教育他,那么这个教育一定是不成功的。教育不是说教,最能打动孩子的就是故事。孩子天生好奇,尤其是对自己父母的故事。要对孩子进行历史教育,把历史,尤其是父母经历过的七八十年代的艰苦,借父母之口讲述出来,孩子才能明白过去到底是什么样。为什么《活着》《骆驼祥子》《大江大河》人们缺衣少食。
2.看别人的故事,明白幸福
要善于利用新闻、时事热点,和孩子一起交流讨论。比如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既可以交流逆行者的勇于献身,又可以交流医护人员的重要,还可以谈一谈各国的援助,国力雄厚的重要,还可以讨论一下“不听指挥”的危害,把教育化无形。
还可以引导孩子关注不同地区的同龄孩子的不同经历。比如贵州、非洲、湖北,用对比的方法,让孩子明白生活,幸福。
三、温柔对待,把关怀放在首位
在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好斗逞能;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充满自信;赞美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心存感恩;接纳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心胸宽广。所以,你想要孩子有一颗会感动的心,那么你自己必须有这样一颗心。
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温柔地对待孩子的哭闹、不听话、不省心吧,不要去指责打骂,因为不犯错就不是孩子了!在嘲讽,指责,打骂之前,把对孩子的关怀放在首位,耐心询问,用心倾听,表达理解,这样,他的心才会充满理解、感动。打骂、指责只会让他怨恨、不满。此外,我们还要身体力行,自己以身作则,做一个主动关怀他人、关心自然,热爱生活的人。一个看见花草就捂着鼻子、皱着眉头的人,对孩子说自己爱花,想来孩子也是不信、不爱的吧!
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素材老套,不怕!去亲近自然,体验生活,去捕捉生活瞬间,去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听别人的故事,养自己的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