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很多职场人说:女性的30岁和男性的35岁是职业发展中的一道一道坎。
对于女孩子来说,30岁的你有没有结婚,有没有生孩子?不管怎么回答都不合适。对于男性来说,35岁要想在招聘市场上找到一份不限年龄的工作简直是难,而想要转行更是难上加难。
年龄,真的是问题所在吗?
进入职场的前6年,晓娟换了好几个行业,虽然工作内容都与销售相关,但她并没有积累下太多有价值的工作经验。
靠近30岁的时候,晓娟认真反思了一下,觉得之所以缺少经验有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和行业有关。过去她都在流动性极大的行业上班,自己的领悟能力一般,上司也根本不会用心带人,所以她的能力几乎是在原地踏步。
想清楚这一点后,她决定换个行业深耕几年。在做了小半年的职业调查后,她觉得自己对新媒体行业比较感兴趣,或者说对运营这个岗位比较感兴趣。于是在网上参加了一些口碑不错的培训班之后,晓娟就毅然决然地辞职了。
刚开始时,她似乎很顺利地就进入了一家“互联网教育”公司。公司的主营业务是职业教育,有自己的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唯一的问题是在她入职之前需要通过3个月的“培训期”,培训期间需要去分销听课,不用干活儿也没有工资,但是万一没通过考核就需要交几百块钱学费。
尽管身边人都觉得这是个坑,但是晓娟实在是太急于转型了,她迫不及待地需要这样一个工作机会。
两个月后,她发现了很多问题:老板似乎没提过入职的事,培训内容跟她的工作没有太具体的联系,好几个一起参加培训的“同事”都提前退出了。
仔细想了想,她觉得这家企业其实是在变相收费,终于决定退出。
不知道是因为几个月的培训消磨了斗志,还是因为这个工作错过了黄金招聘期,重新回到招聘市场上的晓娟发现自己更找不到工作了。
勉强参加了几个企业的面试,她发现工作的内容跟自己在线上学习的天差地别,而且那些可能作为她直属领导的人们似乎都是外行,面试时总是把“增粉”、“裂变”挂在嘴边,但是却一毛钱费用都不打算花,提到的方法也跟街边扫码送礼品的低级营销无异。
陷入困惑的晓娟通过某平台约了一个同城的互联网运营“行家”,对方是某公司营销部门的总监。本希望获得一些有指导性的意见,没想到那个近40岁的男人却泼了她一盆冷水:
“现在互联网公司招运营都爱招刚毕业的小姑娘,你的年龄不合适。如果你真想做的话,去一线城市或许还会有机会。”
晓娟沮丧地说,我翻译了一下专家的这两句话,一是说我们这个三线城市的互联网行业不行,二是我太老了。
三线城市,30岁以上的人就没办法转行到新媒体,做运营之类的工作了吗?
我觉得未必,并且给晓娟做了以下几个问题的拆解。
1. 为什么看起来不错的转型方向,在实际求职时却屡屡碰壁?
在找职业生涯咨询师做转型规划时,大多数咨询师一定会让咨询者做一个“职业访谈”,就是让你去找一个目标行业的工作者,访谈这个行业的实际情况,包括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等。
这个方法没错,但是很多人受限于手上的人脉资源有限,恐怕不能找到合适的访谈人选。
就拿晓娟来说,访谈时她找到了一个在一线互联网公司工作的朋友,小她几岁,入行有两三年了,虽然工作能力还不错,但是也还没有达到比较高的视野。
这样的访谈结果势必就导致了一些“初始设定”方面的差距,比如:
一线城市的行业状况真的适用于晓娟所在的三线城市吗?
一个差不多刚毕业就入行的小朋友,他求职时面临的选拔条件真的适用于晓娟吗?
对方对于新媒体和互联网的了解是局限于他所在的公司,还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要求?
这些差距使得晓娟的访谈结果不那么具有参考意义,更难以落实在当时、当地,自己身上。
除了每个个体的发展机遇不同,做职业访谈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一些硬性指标,尤其是瞬息万变的媒体、互联网行业,以及比较高端的技术研发行业。
在你不打算考虑换城市的时候,本省本市的行业发展情况尤其值得考虑!
2. 你求职的时候,年龄真的是最大的问题吗?
虽然晓娟做了一个不那么接地气儿的职业访谈,那么她的选择方向就一定走不通吗?换句话说,31岁这个年龄,她真的没办法转型做运营了吗?
求职时,年龄的确是一个问题,这不可否认。
但认真对比一下你就会发现,年龄的限制其实并没有太分明的界限。比如同样是30+的全职妈妈复出,有的人根本找不到面试机会,有的人却能顺利找到收入还不错的工作。
其实年龄背后的深层原因是——经验。
同样是30+岁转运营,如果你过去有比较靠谱的策划经验或者是营销背景,转型不会那么难。
换个思路想一想,如果你把年龄当成自己求职的限制,那就真的是把自己锁死了。
因为年龄是不可以更改的,而且每一个明天你都比昨天更“老”,不管你怎么发愁都改变不了。
但当你把注意力集中在经验的差距上,这件事就没那么难办了。如果你真的想做新媒体运营,但是当下又缺少相关的经验,是否可以先做一些线下营销类工作丰富履历,或者先参加一些线上的运营实习来积累经验?
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
用这样的视角看问题之后,许多无法调和的矛盾很快就能迎刃而解了。
3. 三线城市,30+的人想转行做新媒体/互联网运营,应该怎么做?
我在《想入行新媒体运营?零基础小白入门攻略,带你深度了解这个职业》(想入行新媒体运营?零基础小白入门攻略,带你深度了解这个职业! - 简书)这篇文章里提到过:运营是一个庞大的岗位类群,根据公司业务性质的不同,细分为内容运营、产品运营、数据运营和社群运营等。
所以,你想做的究竟是哪一类运营呢?
以晓娟为例,她比较想做的是内容运营和社群运营,这两项在三线城市还是有相应的工作机会的,只是比较少罢了。
刚刚我们已经排除了年龄的因素,那么应该怎么去提高相应的经验呢?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内容运营和社群运营的具体工作内容。
内容运营俗称“写文章的”,比较初级一点的是没有原创能力的小编,只需要搜集相关的资料进行搬运或整合就行了,没什么技术含量,也不建议想要积累职场竞争力的人去做。
稍微高级一点的是有原创能力的写作者,这时候不仅要求文字功底,对互联网热点也需要保持相当敏锐的嗅觉和深挖深层逻辑的能力。
社群运营俗称“群管”,比较初级的是给你一个线下付过费的客户群,你只需要在群里搞点动静,把大家维护好就行了,比如小区业主群。
更高一级的是从零开始的付费社群,也就是说你不仅要自己去挖掘种子用户,还需要在线上搞一系列营销,最后引导大家付钱买单。
拆解之后就不难发现一个问题,两个岗位里比较初级的那一批人是恐怕是不需要特别招人的,既然工作内容的要求不高,那么办公室里随便找个文员或者客户去写写公众号或者维护一下客户群就行了,大多数公司都不会再专门招一个人,多付一份工资给他。
对于比较高级的那一部分人,专业能力就很重要了,显然不适合新手转型。
再把格局放大一点,这种纯线上运营的模式可能不需要在本地招聘稳固的员工,或者哪怕公司的业务做得已经很不错了,坐班的员工也不需要很多人(三五个就够了)。
比如内容运营,既然只需要供稿,那么是不是可以找比较专业的写手呢?这样的兼职形式完全可以按质量选拔,按篇计费,不需要给员工交五险一金,更不需要租大办公室。
比如社群运营,群里的大多数人还都是有工作的,那么常规的8小时以内群里是最不活跃的,反而是早上、午休和下班后,还有周末和节假日是群里最有可能闹腾的时候。
这时要怎么界定上班时间呢?
如果划定出来8小时,下班后的时间不免有员工觉得“不想管,反正我已经下班了”。反而是按任务计算的线上兼职形式比较合适,也就是给那些原本就在群里很活跃的人付点劳务费,让他们把社群带活带火。
线上兼职的工作模式的确会给线下想要转型找工作的人造成了冲击,但是换个思路想,你是不是可以先找一份其他工作,再不愁温饱的情况下开始做兼职,等能力得到提高后再完成主职工作的转型呢?
所以我建议晓娟多练练写作,多泡泡社群,在群里找到一些磨练的机会,一步一步来转。但与此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一份赚钱的工作。
对于想要转型的人来说,我建议大家在一开始做调研、做计划的时候,谨慎一点、细致一点,把所有可能产生的影响因素都考虑进去。
然而一旦选定了方向,就要拿出“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的气势,不要再担心自己是不是选错了路,不要被所谓专家和前辈的负面建议吓倒,而是卯足了劲儿往前冲!
疲惫的时候,就去重温一下《当幸福来敲门》,多重放几次这段话:
“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那些一事无成的人想告诉你你也成不了大器。如果你有理想的话,就要去努力实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