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漫步》读后感

《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漫步》读后感

作者: wenlinry | 来源:发表于2020-12-14 20:11 被阅读0次

12.11 第一天

作者的话&序章

哲学本身就是个迷人的故事。一方面落在了文学历史那些绵长深邃的如歌行文中,一方面落在了物理数学深入人心的宇宙论中。

亚里士多德边漫步边教学的方式演变出来的“漫步学派”,就是希望通过跟一只名叫“孟弟”的狗12次漫步讨论,如下:

1-3次,关于伦理学与道德哲学;

4-5次,自由意志与逻辑;

6-8次,形而上学;

9-11次,认知论,也就是知识的理论;

12次,关于科学哲学。

而孟弟呢,是一只“邋遢”的马尔济斯犬。但什么是狗狗呢?作者也介绍了狗与哲学的渊源和历史,从《理想国》里第一次出现,到狗与第欧根尼的相爱相杀。哲学的身影里,一直不乏狗(或者叫“犬儒”)的出现。

首先说说哲学的历史,哲学始于公元前六世纪的两座思想重镇。一座叫爱奥尼亚,位于地中海沿岸(现土耳其境内)。他们提问事物的本质“所有东西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然后潜心研究,并且做出了未来的预测或将现象的原因归综于宗教或超自然,他们孜孜不倦的研究宇宙(米利都的泰勒斯就是典范,他在公元前585年就预测了日食);另一座叫希腊(意大利和西西里南部,这里指的是公元前八世纪的大希腊),他们研究存在和非存在,和一些悖论,他们渴望有简单的元素来解释事物存在的方式,寻找潜在的原理,或者第一因,他们也会研究神的本性(我们见过大量的希腊神话都拟人的方式描述诸神)。这些都统称为“前苏格拉底派哲学家”。

有句经典的话,泰勒斯说:宇宙万物皆为诸神所有。

然后就是苏格拉底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等……漫长的哲学旅行。让我们开始吧!~

第一次漫步,叫做什么是好狗狗,什么是坏狗狗的讨论

所谓的好坏,本身就值得讨论。作者首先从“伦理学”的层面上展开的,所有公众的好坏都跟伦理到底相关,这关乎到外面能否找到道德的理性基础。

        尼采在过去两百年不停的挑战“所有你觉得对的东西”,然后“逼你思考”,告诉人们应该“勇敢、美丽、创造性的生活”。可惜的是,纳粹意识形态当年采用了很多尼采的理论,真是糟蹋了。

    所以,这种道德的理性基础到底是啥?过去的几千年哲学家们都在尝试着给对策。但是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关于对错仍然是没有普遍的共识。而且在一些出现分歧的地方似乎也没有确凿的解决办法。(所谓文明或者习俗,尤其是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文明,其实就是共同的一种认识、规范、正常运作的伦理体系)

    既然想清楚了没有统一的道德观,那么对我我们自己而言,就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道德观。并且在这种选择中,有很多传统的道德观供我们参考。有时候我们通过认识自己的局限而进步,有时候要想探寻我是谁、我拥有什么,就必须分清黑白,而不是添油加醋。

  这些观点中,争议最多的,印象最深的是雅典与米洛斯人的战争辩论。“强权即公理,自然规律的弱肉强食”。大家可以去百度/知乎一下,在斯巴达和雅典人开战,也就是柏拉图撰写《理想国》往前再三十年的时候,有一场著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我们可以看看这场战争中,对强权、公理、到底(权力、正义、幸福)之间的可怕观点和残酷结局: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十七章 战争的第十六年。

米洛斯的谈判。米洛斯人的灾难。

雅典联军进攻米洛斯,开战前派遣使者劝降。

雅典:为什么不让我们进行公开的辩论?你们是否投降?

米:雅典是率领大军来的,不是真心谈判。并且投降与否都不能接受,一个是战争,一个是成为奴隶。

雅典:虽然从道义上看,雅典没有侵略米洛斯的理由——米洛斯开始保持中立,后来是为了抵御雅典的侵略才开始敌视雅典的。

但雅典人直接点明:为了帝国的利益,雅典必须征服它。因为公正是基于实力而非虚幻的正义。同时强调,投降是有利于双方的。

米:认为投降对自己并没有好处。并且提出如果保证自己的独立,可以保证对雅典一直友好。

雅典:强大是保证独立的因素。对于弱小的国家,与其保持友好而降低威信,不如直接吞并以扩展疆域和安全范围。如果米洛斯可以提前臣服,就能保证它的安全和雅典利益的最大化。

米:战争的结果不是绝对的,命运和希望可能会发挥作用。

雅典:对于缺少实力的人们来说,希望只不过是自我安慰罢了。不要在这些虚无缥缈的事物上孤注一掷。

米:神祇会保佑自己,因为米洛斯是以正义之师反抗侵略的。出于荣誉和血缘的考虑,斯巴达会对米洛斯进行援助。

雅典:弱肉强食,实力至上正是神祇制定的规则。斯巴达人在符合自己利益的情况下才会注重荣誉。

米:斯巴达人如果见死不救会败坏声誉,失去盟友的信任。

雅典:自私自利关联安全,正义和光荣包含着危险。斯巴达人是保守的,更注重自己的安全和利益。因此,袖手旁观才是最明智的。并且,米洛斯是海岛,斯巴达人并不擅长海战。

米:斯巴达人不需要直接援助米洛斯,只需要威胁雅典本土和雅典盟邦就可以了。

雅典:雅典人从没有因为畏惧他人而撤回前线围城的军队。劝说米洛斯不要为了所谓的体面而遭受灾难。

米洛斯仍然拒绝投降,坚决与雅典开战。

最终,雅典击败米洛斯,处死所有的男性,将妇女和儿童卖为奴隶,彻底毁灭了这个城邦。

这一章节记述了战前雅典和米洛斯一问一答的交谈过程。处处体现了雅典的骄横和米洛斯的无助。反映出当时城邦战争的残酷——城邦的实力就是一切,弱者只能寄托于虚无缥缈的希望,丝毫没有得救的可能。

米洛斯的维纳斯(断臂维纳斯)

12.14 第二天

第二次漫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美好生活的讨论

作者首先总结了第一天的几个重点结论:

1. 道德价值观几乎没有共识,会因个体、时间、空间的不同而产生巨大差异。

2. 有人说正因如此,所以道德的变化可以归因于权力、习俗,或者心血来潮(情绪主义)

3. 因此,我们面临的挑战便是找到客观的依据来判断对错,就像判断三角形或正方形那样判断你是好狗还是坏狗。

4.如果运气好的话,我们就能说服雅典人不要杀害和奴役米洛斯人。

然后,第一天我们说到,道德需要一个理性基础,作者总结了五类不同的伦理思想,来尝试为道德提供一个客观依据:

第一类,柏拉图的极端道德实在论。(柏拉图认为善是一种独立客观、真实存在的实体)

第二类,认为人类拥有类似视觉或嗅觉的道德感。

第三类,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以及其他基于美好生活理念的伦理体系。

第四类,义务论伦理学,把伦理看作遵循规则(伊曼努尔·康德)

第五类,功利主义。

想要寻找到适合自己的道德观或伦理价值观,我们可以尝试研究这五类中的一些经典观点开始,所以今天主要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首先说柏拉图,他三个主要的词语解释,一个叫“形而上学论”一个叫“本体论”,还有一个叫“型相论”:

【形而上学和本体论】古希腊时期的旧形而上学主要包含本体论,指的是世界本质的研究,研究一切存在者,一切现象(尤其指抽象概念)的原因及本原,目的在于确定事物的真实本质,也就是确定存在物的意义、结构和原理。比如: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灵魂是否存在,自由意识,因果关系等。

本体论——存有是什么?物质物体是什么?物体的基本属性是什么?核心观点:一切现象之外有一个终极的本体,支配着自然界的一切,世间万事万物都是这个永恒、终极的本体派生出来的产物。

因果关系——是不是凡事有因果关系?是不是因已经决定了果?

自由意志——有没有自由意志?第一因是什么?

【型相】型相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对事物的抽象概括:像是美德、正义、道德这些我们在自然界中找不到实体,但却可以通过很多真实发生的事情而感知到。其实是指柏拉图用来推论灵魂不朽的正确性和合理性的方式之一,型相本质论。

柏拉图认为,如果一个人知道了什么是正确,他就会一直做这件事。而邪恶的来源只有一个,就是无知。因此,知识是通往美德的道路。

在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中,有一个三角结构:

善的型相,世间的行为 和 道德的判断。

我们审视行为,对照型相,作出道德判断。就这么简单。

但是柏拉图没有解释两个字,就是“是”字(事实)和“应”字(某事应该如此),也没有解释两者之间符合逻辑的转换方式。柏拉图对我们应该如何生活做了详细的规划(也就是我们称的理想国),有灵魂三结构(激情、欲望、理性),有理想国三阶层(生产者、辅助者、护卫者)。但是这个型相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

其次,是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思想代表了古代世界中一些以过上美好生活为理论基础的伦理体系。并且,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统治了人类历史很长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日心说的发现。(还有一派,是伊壁鸠鲁=/享乐主义)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美好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而道德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达到这种“幸福”(广义上的),这类伦理学的方法叫做目的论。为什么会有这种目的,是因为

“我们对一切善的东西都会渴求“,”而终极的善,只有一个——幸福”。

亚里士多德还探究了人的目的和作用,我们有什么用,我们擅长什么。得出来的结论是,我们相比其他的动物植物,独一无二的品质,就是我们具有理性。所以美好的生活离不开理性。也就是著名的【美德伦理学】。这种美德后来被基督教继承,从四种变成了七种,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七宗罪:贞洁-色欲;节制-暴食;慷慨-贪婪;勤勉-懒惰;温和-暴怒;宽容-嫉妒;谦卑-傲慢。

亚里士多德告诉了我们终极的善,但是没有告诉我们幸福对于人们意味着什么,在不知道幸福为何物的情况下,我们追求幸福就是盲人摸象。另外,美德的接受方式随着文化发展的需要而变化,且太过于注重自身的幸福,而不顾及别人或者外在。

小tips:如何判断对错,我们可以使用“伦理”和“道德”两个词语,通常,“伦理”是指,中特定环境或组织中的行为规范,比如商业伦理。而“道德”是指,个人生活的原则。

12.24 第三天

第三次漫步,敢于求知,做对的事(康德)

惯例,作者首先总结了第二天的几个重点结论:

除柏拉图外,大多数古人都从“美好”生活中寻找道德。包括犬儒主义、伊壁鸠鲁、亚里士多德。

而柏拉图更为理性,讲的是善行和相对应的其他。

而今天要说带来思考和讨论的人,叫康德。康德的口号是:敢于求知。主张独立思考。践行自由和理性。在康德的重要观点看来,善就意味着出于责任而遵守规则。

让我们来细细分析下:

康德提出来的叫义务伦理学,行为合乎道德、做正确的事、正确的理由、按照某种(正确)的规则就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而之所以遵守这些规则,是因为规则就是规则。

那么问题来了,这里说的规则是什么,而又是谁创造的?

规则源于上帝。且宗教就是规则(几乎每个宗教都有规则)比如十诫。其中有一条“不可杀人”。如果道德起源于上帝,问题就是,有人信上帝,有人不信。那么,上帝之所以制定这样的规则,是因为这些规则本身就是正确的,对的事情,与上帝无关。

所以。道德独立于上帝。只是被上帝广而流传。

康德的观点是:试图找到一些适用于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且无须上帝的规则。康德说理性要求的法则,既要普遍,还要简单。

康德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寻找此,并且一生都严格规律的生活。(他住在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城堡,普鲁士是一个收到严密监控和管制的社会,而他以自律闻名,整个小镇以他午后漫步当作下午两点的时钟,来校正时间。)

康德的寻找过程中,提出来几个关键点“绝对命令、假言命令、道德律令、善良意志”

第一条绝对命令:要只按照你同时也能够愿意它成为一条普通法则的那个准则行动。

第二天绝对命令: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把别人当作达成目的的手段,而应把对方当成目的本身。

这里有一个好玩的例子。凌晨晚班结束,她心急火燎的赶回家给襁褓中的孩子喂奶,路上没有一辆车,所以她闯了红灯。(就算她闯了也没人知道,也不会有其他司机)

康德的道德体系:要是人人都这么做的话……

而还有一种其他体系,也给出答案,还毫不含糊:冲、闯过去,这是最好的选择。

PS一下这个其他体系,它叫做功利主义(分为规则功利和行为功利)。由边沁提出,穆勒发扬光大,他们还提出了一种“幸福计算法” felicific calculus。功利体系的最大缺陷,就是无法解释,谁的幸福才算数?

最后,作者用第二天的罗伯奔尼撒站在,如何拯救米洛斯人,做了对康德观点的总结。

康德的观点非常明确:你不能杀戮、奴役米洛斯人,因为“要是有人妨碍你赢得战争,你就可以将其屠戮、奴役”这条绝对命令是绝对不行的,你还可能因此惹上杀身之祸(有点像佛学的因果报应)。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几年后,同样的事情发生在雅典人身上,西西里岛,叙拉古城的大战中雅典人惨败告终,生还者寥寥无几。最终斯巴达人赢得了战争。

有趣的是,在功利主义中,要不要杀米洛斯人,规则功利肯定会拒绝这一行为,而行为功利主义说你可以计算下,雅典人的幸福和受其影响的范围(如果斯巴达人赢得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罪恶达到超过雅典对米洛斯人 的施暴,那么这场屠杀就是正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决定轰炸德国城也用的是同样的算法(杀害妇女和老人的恶,买来了打败希特勒的善)。

12.25 第四天 

第四次漫步,自由漫步

自由的意识,从最开始形成,就意味着他有选择的余地。道德选择、晚上吃什么,去哪里漫步。但是“一切都是被决定的”,有道德的意味在里面。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认知和谈论的宇宙,都是经典物理学所解释的宇宙。物理世界是被决定的,这个结论具有很高的可能性。我们在这个宇宙中,生活的实质,是无穷无尽的选择和判断,会擅长判断,虽然也会误判,但多数时候判断正确,但这些前提条件,就是“我们是自由的”,才讲得通。

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 穆勒(约翰 斯图亚特 穆勒),他的著作《自由论》一书中有一句话“如果整个人类,除一人之外,意见都一致,而只有那一个人持反对意见,人类页没有理由不让那个人说话。正如那个人一旦大权在握,也没有理由不让人类说话一样”。这句话揭示了自由的真谛,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就有完全的自由,他人的社会都不应该干涉。

tips:这里有一个小知识点,叫相容论,说的是科学虽然可以解释一切,但是仍坚持认为我们是自由的,而且我们的自由是有意义的。

2.22 第五天

第五次漫步,逻辑小溜圈

今天我们来谈论的叫“三段论”,说起三段论很多人都很熟悉,但是少有人知,他是亚里士多德发明的。三段论的内容,就是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前提:就是我们能够通过观察或探究建立起来的东西,它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而有效的结论必须是从前提中的出来的。

大前提和小前提,都需要有一个共同的词,叫做“中项”。举个例子:

人都会死(大前提)                                    狗是哺乳动物(大前提)

苏格拉底是人(小前提)                            孟弟是狗(小前提)

所以苏格拉底会死(结论)                        孟弟是哺乳动物(结论)

当然,也有好玩的时候,比如三段论错误的情况:

孟弟是狗                                                      所有狗都会咬邮递员

孟弟会叫                                                      孟弟是狗

所有狗都会叫                                              孟弟会腰邮递员

(两个小前提)                                          (大前提本身是错的)

第六次漫步,形而上学

广义上的哲学,主要有三大板块。

1、伦理学:有的哲学试图告诉我们应该如何生活。

2、认知论:有的哲学,研究我们上如何知道东西的,研究什么才能算作知识。

3、形而上学:除开上述都在里面,关于世界上存在什么,关于空间和时间的本质,上帝是否存在等待,都属于它的范畴。

最初,这个词有比较具体的含义,他的字面意思就是“在物理学之后”,亚里士多德认为这是“第一哲学”,并将其定义为对“存在本身”的研究。换句话说,研究的主题是存在:世界上存在什么,存在哪类东西。也被称为“本体论“。

事实上,人们通常的思考,本体论和认知论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你认为存在的东西(本体论)决定了你寻找他们(认知论)时所需要的工具和原则。比如说——你认为真理之年运用理性来揭示,或恰恰相反,知识唯有通过感官才能被发现——那就说明应该存在一种关于什么东西正在等待我们发现的理论。说起来还是比较绕,举个例子:

“鸟粪里白色的东西是什么”(本体论),这是在研究物质的本质。

“我如何能发现鸟粪里白色的东西”(认知论),问的是知识的本质,而非东西的本质。

如果了解过哲学历史,会知道科学是哲学的分支,数学也是哲学的分支。柏拉图就曾经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不知几何,莫入我门”,笛卡尔和莱布尼茨也都是杰出的数学家。

是的,接下来柏拉图终于要登场了。

第七次漫步 型相和共相

在这之前可以先科普一下,什么叫【必要条件】什么叫【充分条件】,这个读书的时候基本上都学过,我们来回顾一下:

必要条件是数学中的一种关系形式。如果没有A,则必然没有B;如果有A而未必有B,则A就是B的必要条件,记作B→A,读作“B含于A”。数学上简单来说就是如果由结果B能推导出条件A,我们就说A是B的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如果A能推出B,那么A就是B的充分条件。其中A为B的子集,即属于A的一定属于B,而属于B的不一定属于A,具体的说若存在元素属于B的不属于A,则A为B的真子集;若属于B的也属于A,则A与B相等。

而运用这一理论最擅长和最著名的,就是苏格拉底,他同时在路边辩论的时候抓到这些关键因素,让对方陷入困境。苏格拉底同样让其他人陷入困境的,就是对抽象事物的概括前后逻辑不一致。比如 勇气、德性、美等。只要有人试图给所谈到的品质找出涵盖一切事例的普遍联系和定义时,无穷无尽的复杂和矛盾便会出现。

而柏拉图认为,针对我们在试图定义一些一般性术语时陷入的窘境,是我们找错了地方。他在《理想国》里,则利用型相论解释了,我们之所以知道什么是美丽的、大的、相等的,那是因为我们事先已经具备了这些事物完美型相的知识。我们才能认出来。世界是混乱的,也是一条线索。证明在我们的世界之外,还存在某种“更善、更真”的东西。

但是对于型相论本身而言,作者认为根本就是胡说八道,无助于我们理解世界的真实本质。(这里作者用了很多例子说明,就不一一列举了,感兴趣可以看看苏格拉底与巴门尼德的对话《巴门尼德篇》)

型相论等其他难题被一一消灭了,但是共相论被留了下来,并随着亚里士多德发扬光大(困扰不已)。我们现在看亚里士多德好像有很多不合时宜的,不科学的想法。比如他认为的世界,“天空上面有一块大幕布,太阳、月亮、星星轮流悬挂”,但是这种思想统治了人类社会好几百年(中世纪)。

共相论延伸出来的还有,唯名论、实在论,还有现在被大家熟知的概念论,而在中世纪那个相信上帝的年代,上帝创造了不同种类的动物,所以它们的理念存于上帝心中,而共相必然存在。(哲学问题是可以通过认真详细地研究世界上相对应的事物来解决的)作者给出他心目中的答案是,现在生物的演化,是一个彼此不断融入的过程,不管是概念论还是唯名论,都只是文字游戏罢了。

2.25  第六天

第八次漫步 认知论VS怀疑论(你以为你知道的就是你知道的?)

这次漫步,作者讨论了认知论,也即是关于知识的理论。从希腊人开始,谈了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它们提出的不同认知论。同时还有怀疑论者、经验论和唯理论者的观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是毕达哥拉斯,他先提出了认为数学是展现事物本身的永恒真理,而且这些真理也能够适应于“外面的”世界。

而柏拉图在《泰阿泰徳篇》中,探究了“知识是什么”这一问题,苏格拉底与泰阿泰徳对话,苏格拉底说“知识就是感知”(等同于前苏格拉底派普罗泰戈“人是万物的尺度”),但柏拉图的观点不一样,他认为我们有我们的感知,但是感知不是真理的唯一基础,并且人没有属于自己的真理。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寻找知识,比如归纳和论证。再比如辩证法和置疑法。简单来说,知识虽然复杂,但是也可以获取。通过观察、逻辑、归纳、辩证,我们可以了解事物产生的原因,这就是知识。

怀疑论呢,则是从怀疑这一切开始的,当然怀疑本身也值得怀疑,“你怀疑你,仍是怀疑”(笛卡尔开始怀疑的对象,是一切由亚里士多德构建的整个知识体系),笛卡尔的怀疑论核心是心灵和物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比如三明治有质量有颜色有味道,而思想则没有)。莱布尼茨则认为所以的真理,包括偶然性事件,都是分析性的。

我们一直在寻找“知识的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先聊了希腊哲学家,还有两大现代哲学传统,唯理论哲学家(笛卡尔,斯宾诺沙和莱布尼茨)、经验论者。

科普下莱布尼茨的经典语录(有兴趣可以去看牛顿传记《机械宇宙》里面介绍了他跟牛顿因为微积分的一辈子扯扯闹闹)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在世界上只有两件事值得我们操心:德行和健康。

※不发生作用的东西时不会存在的。

※精炼我们的推理的唯一方式是使它们同数学一样切实,这样我们能一眼就找出我们的错误,并且在人们有争议的时候,我们可以简单的说: 让我们计算,而无须进一步的忙乱,就能看出谁是正确的。

3.14 第九次漫步 经验论(我就是知道)

上次见到我们在寻找知识是什么的答案,有希腊哲学家(古代认知论)和唯理论哲学家,还剩一个,叫经验论者,这次漫步就来聊聊这个。

简单来说,经验论都认为,知识必定源于经验。经验论都开山祖师是大家熟悉的培根。推向高潮的则是洛克。洛克的著名理论就是他的第一性质(质量重量形态体积)和第二性质(是第一性质的产物,是主观的),而这也是他最薄弱的地方,对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看似合理的区分(实际上区分不是特别清楚),洛克的常识实在论,我们得出来的是几乎彻头彻尾的怀疑论的东西,还有贝克莱的唯心论,以及休谟的习惯和习俗是经验论的怀疑态度。

总的来说,唯理论哲学家认为心灵是所有真知识的源泉,他们不相信甚至否认感官证据。经验论者承认有一些知识是由心灵单独运作而产生的,如数学知识,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认为知道自己所知道的东西,是因为感官已经将世界的信息传输到我们的心灵中了,否则心灵就是块白板。唯理论哲学家为我们提供了不可思议的事情的确切知识,而经验主义者则针对我们以为已知的事物提出了怀疑。

P S:个人觉得也不靠谱。

第十次漫步:终结者康德

为什么说康德是认知论的终结者?康德把唯理论和经验主义做了结合。提出了伟大的《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认为所谓先天和后天,可以存在综合的先天知识(先天综合判断),而心灵有两种生产知识的能力,感性,是心灵的接受能力,知性,是心灵组织和处理源于感谢的观念能力。

康德还认为表象之外还有东西存在,人类的知识和理性终究是有限的,永远无法触及本体。康德把事物本身称为“本体”。

值得一提的是,追随康德的,还有实用主义者,他们强调“信念”。这种观念直到现在都被我们很多人接受(包括本书作者在内)但是却遭到罗素的重重一击,罗素说,如果信念只有在其效果是好的情况下才是“真的”,那么我们就需要了解两点,一什么才算好,二信念的效果是什么。不发掘和解释这些,我们永远不知道什么是真的。

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认知论:

1、怀疑论者:我们什么都不知道(皮浪,蒙田)

2、唯理论者:我们什么都知道(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

3、经验论者:感官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证据,从而形成了关于人类心灵之外世界的可靠理论。(洛克,贝克莱,休谟)

第十一次漫步

科学哲学:蚂蚁派、蜘蛛派、蜂蜜派

首先是培根,他的总结归纳法,伽利略的完美归纳者,再之后的开普勒、牛顿等人横空出世。

他们用哲学衍生出来的科学,完成了物理学和宇宙学的基础工作,共同搭建了人类对于自身宇宙中位置的思维框架。

直到.......直到,爱因斯坦相对论打破。

但无论如何,归纳法被继续当作科学实践的标准模式来使用。(包括穆勒五种方法:契合论法,差异法,契合差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

然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对“范式”做了介绍,包括“范式转移”这样的术语。

第十二次漫步,叔本华的肥皂泡与生命的意义

本书作者的观点是:谈论生活是否有意义这件事本身来说就没有意义。我们有价值,价值比其意义更重要,而这种价值是通过我们得到了多少爱,以及我们为这些爱付出了多少来衡量的。

我们作为人类,可以自由的选择(也应该决定)自己的目标,决定我们为什么在这里,决定如何生活。(亚里士多德认为目的就是最终原因)

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从第一次漫步伦理学涉及生命的意义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认为:要过最合适理性动物的生活、沉思的生活、符合美德的生活

康德道德观认为:要用你的理性去发现所有理性生物都必须遵循的规则。

功利主义者认为:应该穷极一生为最大多数人争取最大程度的幸福。

以及这十多次漫步涉及上帝是否存在的基本类型:从宇宙学论证、从设计学角度论证、从本体论角度论证。

还有漫步中提到的这些哲学家们,也是性格迥异:斯宾诺莎典范且平静的生活......莱布尼茨是个马屁精,但人不坏......尼采刀子嘴豆腐心......赫拉克利特看起来像个傻瓜,还在酒馆发过疯,却不该死的这么惨......叔本华一个实打实的人渣,吝啬、卑鄙、傲慢......

叔本华,把生命的意义比作泡沫,尽管知道终究会破灭,也会努力把他吹得很大。泡泡变大,为之微笑,泡泡破灭,为之叹息。谁,又不想要这些注视的目光呢?

(ps:全都是泡沫......是一刹的花火......包括我们看的四大名著,看的大宅门,谁不是注视呢?微笑呢?叹息呢?......)

这里,作者还提到了一本我很喜欢的书,毛姆的《人性的枷锁》,我一直都不敢写它的读后感……对我影响也是很深。

相关文章

  • 《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漫步》读后感

    12.11 第一天 作者的话&序章 哲学本身就是个迷人的故事。一方面落在了文学历史那些绵长深邃的如歌行文中,一方面...

  • 与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漫步

    与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漫步 这是读的第三本哲学书了,比起之前的更加复杂和理解性(我读哲学是因为在不断看书的时候发现很多...

  • 77-《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散步》

    12次遛狗,12个哲思时刻。一个喋喋不休的主人,一个听到哲学术语就头疼的狗狗,一场有趣的哲学脱口秀。学哲学就像遛狗...

  • 开始哲学的漫步

    开始哲学的漫步 哲学能让我们干什么!为什么厉害的人都或多或少学习了解过哲学,我所看过的书基本上都牵扯到哲学让我知道...

  • 读《京瓷哲学》有感

    ————————周红吾 第二次通读《京瓷哲学》,对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受...

  • 你好阅读家庭读书会10.1/26《哲学修养十五讲》读后感之怎样理

    《哲学修养十五讲》读后感之怎样理解哲学 本周阅读了由孙正聿著写的《哲学修养十五讲》这本书,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阅读...

  • Day1重生

    第一次睡前,我问狗狗,现在和以前是不是不一样了。狗狗说,是啊,喵喵回来了,狗狗也回来了。 第二次睡醒朦胧间,我又耐...

  • 《心法:稻盛和夫的哲学》读后感

    《心法:稻盛和夫的哲学》读后感 最近,我用了两天的时间阅读了《心法:稻盛和夫的哲学》。本书共有二十一章,稻盛先生对...

  • 2019012《西方哲学史》

    一.读后感之“认识你自己”: Day 1. 何为哲学?哲学就是爱智慧。何为哲学家?哲学家就是爱智慧的人。西方哲学起...

  • 跟随叔本华的哲学漫步

    看完了前面三本大部头的书之后,决定看一本轻松一点的随笔散文,于是本周读的是《叔本华美学随笔》,看似薄薄的一本书,实...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学漫步》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vsjg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