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2-07-05梳理《给教师的建议》58.“思维课”——到自

2022-07-05梳理《给教师的建议》58.“思维课”——到自

作者: 霞光倾城 | 来源:发表于2022-07-04 23:58 被阅读0次

通过观察,苏霍姆林斯基发现,学龄前儿童具有敏锐而牢固的记忆力。他们能够非常敏锐地感知那些鲜明的、富于色彩、色调和声音的形象,并把它们很深地保持在记忆里。走进大自然,小孩子常常会使大人吃惊地提出他在感知周围世界的形象的过程中,在他的意识里产生的使人最为意想不到的问题。

儿童的记忆是怎样把周围世界里似乎是极小的一点点东西保持下来的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因为周围世界、自然界中有一条鲜明的对象、画面、知觉、表象的清澈的小溪不断地流进儿童的心田,儿童的记忆才那么敏锐和牢固;儿童的思维不断地受到这条小溪的活的源泉的浇灌,所以他们能提出那些微妙的、意想不到的、哲理性的问题。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进入小学的儿童记忆力会发生很大改变。这些有着鲜明生动的想象力、敏锐的记忆力,对周围世界的现象有着敏感的情感反应的儿童,在进了学校两三年以后,就怎么也记不住语法规则,非常吃力地识记“草原”这种词的写法,并不懂9乘以6等于多少?这到底是怎么造成的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记忆力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掌握知识的过程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

      那么如何应对这种改变呢?针对儿童最初的学习,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提供丰富的智力背景呢?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思维课”这一概念。

      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所谓思维课,就是生动地、直接地感知周围世界中的形象、画面、现象和事物,并进行逻辑分析,获取新知识,进行思维练习,找因果关系。

思维课的原理与两套大纲、随意识记与不随意识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其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要让孩子“生动地、直接地感知周围世界中的形象、画面、现象和事物”。在这里尤其重要的是,要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大自然的种种奥秘与神奇,大自然的丰富的变化,是孩子进行最初思维的前提、材料,是孩子真正进行思考的智力背景,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第二套大纲”。

二是要引导孩子“进行逻辑分析,获取新知识,进行思维练习,找因果关系”。就是说不但要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种种现象,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通过观察产生丰富的问题,并对蕴涵在自然现象中的因果关系进行的初步的思考。

      如果把周围世界作为儿童身在其中学习思考、识记和推理的环境,那么随着儿童的入学,他的记忆的敏锐性、思维的鲜明性,不仅不会削弱,反而会更加增强。

      在小学4年内, 苏霍姆林斯基带领孩子们每星期到自然界里去两次,去翻阅《自然界的书》,去学习思考。苏霍姆林斯基以带领孩子们到自然界去学习“生物和非生物”为例,向读者展示了思维课是如何进行的:在观察各种颜色的泥土层和沙层后,孩子们把土壤的上层、黑土跟深处的几层进行比较。从土壤的上层看到的东西,到青草跟沙子的区别,到最终发现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孩子们在观察、思考、交流、再思考,新的发现,得到知识。就这样,孩子们一边思考一边学习,在知识和思想的最初发源地——周围世界,与周围世界的直接交往中,获得了思维的鲜明性。 

      在这个过程中,苏霍姆林斯基还观察到,即使是头脑迟钝的孩子有时也会具有突出的敏锐性、注意力和观察力。儿童在与自然界交往的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初步表象还引起他们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疑问,这些疑问正好有助于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由于把思维跟具体形象紧密地结合起来,孩子们逐渐地掌握了运用抽象概念的技巧。当然,这是一个需要长期训练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夸大自然界在智育中的作用,应鼓励孩子的自由观察与探索,与孩子保持丰富而适度的交流,只有主动去认识自然界,用思想去钻研因果联系的时候,自然界才能成为教育的强大源泉。

      思维课的特征,可概括为两条:一是大自然中的丰富的形象。这些活生生的现象,是未经精心组织的,是自然存在的。二是引导学生进行质朴的思考,对丰富的形象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这样的思维是自然产生的,它的核心是思考。

      因此,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带着儿童走进自然界,到自然界去“旅行”,去研究活生生的事实和现象,去思考亲眼看见的东西。

第58条思维导图

(试着梳理《给教师的建议》第58条建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2-07-05梳理《给教师的建议》58.“思维课”——到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vye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