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读书笔记
让笔下人物活起来,你也可以——《创造难忘的人物》

让笔下人物活起来,你也可以——《创造难忘的人物》

作者: 飞羽竹芋 | 来源:发表于2017-08-21 09:19 被阅读214次
《创造难忘的人物》

说起难忘的人物,吴敬梓的著作《儒林外史》中,伸出两个手指不肯咽气,只因点着的两个灯芯,直到挑灭一根方才点头咽气的吝啬鬼严监生;法国作家司汤达的著作《红与黑》中,走在追求功利的路上却将自尊看的比生命还重要的于连;英国作家毛姆的著作《月亮与六便士》中,冷漠无情却爱好画画胜过人生一切追求的斯特里克兰;法国作家雨果的著作《巴黎圣母院》中,长相丑陋却拥有美好的慈悲之心的敲钟人卡席莫多等等……这些生动、立体、鲜活的人物不但支持着小说的故事结构,更给了我们畅快漓淋的阅读体验。

那么作为创作者,如何创造出生动难忘有灵魂的人物形象呢?美国作家、好莱坞资深编剧顾问琳达.西格的著作《创造难忘的人物》就是一本将塑造人物体系化了的技巧指导。

一、研究人物

在创作中,我们创造人物的第一步就是研究。

一个人处于什么样的种族,处于什么样的历史时期,具有什么样的社会信仰,接受过怎样的教育,生活在什么样的地域,从事怎样的职业……所有这些状况都会大幅度的影响人物的性格,决定他们的思考和说话方式,决定他们的价值观,关心的东西和情感生活,支配着他的行为、态度、情感表达和人生哲学。而所有的一切都牵扯一个词——背景。背景,包括文化,历史时期、地域,职业等等。

在研究人物方面,作者琳达.西格介绍了一个特别的研究小技巧——问正确的问题。谁?什么?何时?何地?为何?这些问题通常都会产生出必要的信息。问这些重要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和了解我们即将塑造的人物。

二、创造人物的过程

做足了研究的文章之后,接下来就是定义人物的过程。

定义人物是一个来来回回的过程。通过观察,揉和自己的体验思考,用在所创造的人物身上,来检测人物的一致性。

作者琳达.西格为我们介绍了创造人物的几个阶段。

$通过观察和体验,得到第一个想法。

$对人物进行粗线条刻画。

$寻找人物的核心,以创造人物的合理性。

$寻找人物身上的矛盾之处,以创造人物的合  理性。

$添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进一步充实人物。

$添加细节使人物非凡而独特。

(一)观察体验

创作者创造人物时使用的很多素材,都来自于对微小细节的观察,并将观察与想象结合起来,最终应用到创造的人物身上。

无论你从哪里开始创造人物,你最终都要用到自己的体验把人物写好,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没有人能告诉你,你是否接触了可信的,真实的合情合理的人物。你必须依靠自己对关于人物的一切的内在感觉,许多写作者强调了创作的这一方法——“无论我知道什么,我都是从自己的体验得来的。”

毛姆在他的小说《刀锋》中创造的人物拉里曾经有当兵的经历,因自己的战友为救自己而牺牲,从此改变了人生观,毕生追寻生命的终极意义,甚至为此到印度去寻找答案。现实中,作者毛姆为亲身了解印度教的内涵,特地远赴印度搜集资料。在小说里,拉里对印度教长篇大论的理解正是基于作者自身的观察体验,并将这体验融合到锲而不舍追寻生命意义的拉里身上。让这个人物充满执着、神秘、洒脱及悲天悯人的迷人魅力。

(二)外貌描写

外貌描写,首先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暗示出人物的其他状况,从寥寥几行描写中读者就开始联想到其他的特征,并想象到附加的细节。

“ 苏菲是一名害羞的女孩,年纪似乎比其他人还小上许多。……我未与布雷德利太太聊天时,就试图与苏菲攀谈,但老是不得其门而入。她比其他人安静,容貌不算漂亮,不过脸蛋颇为讨喜,鼻子微歪,有张大嘴,眼眸蓝中缀绿,沙褐色的头发梳得简单。她的身子相当瘦小,胸部宛如男孩般平坦。她一面听着众人说笑,一面咯咯笑着,但显得有点勉强,让人觉得她其实不若外表那般开心。我猜想,她应是不想坏了大家的兴致才强颜欢笑。我不确定她是傻乎乎还是羞怯过头,但跟她聊了几个话题都无疾而终,实在不知说什么好,干脆请她告诉我其他客人的名字。”

以上是毛姆在小说里对人物苏菲的外貌描写。通过这一番描述,大家不难得出这样的印象:这个叫苏菲的女孩朴素单纯、沉静内敛甚至还有些害羞、有些自卑、家境一般但人还算随和,善解人意。

读者会对他们在小说中遇到的人物形成一种视觉印象。偶尔有些小说会避免外貌描写,而主要描述人物内在生活的细节,但读者也会运用他们的想象,从这些心理的描写中形成他们自己的幻想图。

(三)人物的核心

人物应该是前后一致的,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可以预知的,或是一成不变的。这意味着人物要像真人一样,有某种核心的个性,这样才能显示出他们的本质,使我们得以预期他们的行动。如果人物偏离了这一核心,他们就会变得难以置信,就会变得无意义和没道理。

同样是毛姆的小说《刀锋》,作者给女主角伊莎贝尔定义的核心是精致的利己主义+实用主义者。她知道她自己喜欢什么样的生活,她喜欢漂亮衣服、昂贵的化妆品、奢华的聚会,这一切是她人生的毕生追求。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则贫瘠而乏味。这一核心特质决定她最终会选择给她奢华富足生活的股票经纪人之子格雷,而放弃了她真心诚意爱着的拉里。因为她明白,虽然有爱情,但她和拉里在精神上属于两个世界的人。她明白拉里给不了她想要的生活,也受不了拉里为追寻人生意义而过的那种清贫的日子。她的行为是符合核心特质的。

她放弃拉里选择格雷,包括对落入惨境的的苏菲的摒弃,虽然让故事里其他人物觉得意外和不可理解,但在人物定义的核心特质上,她的所作所为是在作者的意料之中,人物的行为是忠于其核心特质的。

人物的品质,不是单独存在的,一个具有连贯性的人物,具有某些确定的品质,你确定的品质反过来又暗示出其他的本质。

(四)  添加矛盾性

虚构人物总比自然人一系列合理品质的组合更丰满一些,人是无理性的,不可预知的,他们经常做出让我们感到奇怪和震惊的事情改变我们对他们的预想。许多特性只有我们认识一个人很长时间之后才能了解到这些细节,不轻易显示出来。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矛盾性经常成为创造绝妙独特的人物的基础。

《刀锋》中女主角伊莎贝尔,为人活泼大方,不但容光焕发、诙谐开朗,也懂得享受生活,欢快的性格足以感染旁人。

在这一描述中,并不违反作者给她实用主义的核心特性定义,她懂得享受生活,所以,她追求奢华的上层社会生活。我们理解她选择了格雷(富有)而放弃了拉里(清贫)。但在作者的描述中,除此之外,她美丽迷人、性格开朗,应该还具备心地善良的特质。这个作者一直没提及,读者也想当然的觉得她除了现实一些,心地还是不错的。

然而,苏菲的再次出现让我们大跌眼镜,她的巨大变化领令我们充满疑惑。对于落入惨境、出现在风月场疯狂买醉的苏菲,伊莎贝尔明白一切背后的故事,但却报以鄙弃、嘲讽,对身边朋友的同情不以为然,甚至为了拉里不惜落井下石。一系列恶劣的行为将她性格里卑劣、恶毒的一面赤裸裸的展现在读者面前,暴露出伊莎贝尔性格里更不为人知的阴暗面,此时那张精致美丽的脸庞竟然让人恶心起来。这与她美丽大方、活泼开朗也许还心地善良的外表相去甚远。这种矛盾性在人物身上起到了神奇的效果,伊莎贝尔这个角色马上鲜活立体起来,自是令人难忘。

这里需注意的是,矛盾性并不无视连贯性。他们只是在补充,令我们塑造的人物,更立体独特,甚至绝妙。

(五)添加价值观态度和情感。

如果你想进一步深化人物,那么还可以在价值观态度和情感上拓展他们。情感深化了人物的人生,通过人物表达价值观对创作者而言是表达自己信念的好机会。但是把价值观跟特定人物相结合,并不意味着你的人物需要讨论他们的信念,相反要通过人物的行为,通过冲突,通过人物态度来表达价值观。

《刀锋》中,伊莎贝尔对结婚对象的选择是对人物价值观的精彩诠释。其实在这部小说里,毛姆给了伊莎贝尔机会讨论自己的价值观。但与阐述自己的观点相比较,显然她的所作所为更为直观也更让人难忘。同样的,她对落难的苏菲的态度也令人对她另眼看待,甚至觉得她面目可憎。行为暴露了内心,勿用多言。在这里,还有一个细节,伊莎贝尔明明是良家妇女,却点名要去风月场,到了那里又百般嫌弃以示清高。这本身就矛盾冲突,更显示出人物心理的复杂性。

(六)细化人物。

如果在任务中灌注了情感生活,关注了特定的态度和价值观,那么他们就是多维的。另外还有一步,才能使人物成为原创性的、独一无二的,这就是添加细节。

细节可以是人的行动、行为、语言用法、仪态、衣着、笑声,面对特定情境时采取的特殊方法等。

“我真不知该佩服他的不屈不挠,还是该可怜他明明年纪一把且重病在身,却仍热衷于社交生活,旁人绝对猜不到他是病人。艾略特宛如濒死的演员,只要上了戏妆,踏上舞台,便顿时抛开所有病痛。他保持一贯的泰然自若,扮演着彬彬有礼的侍臣。他的友善亲切更不在话下,懂得体察王公贵族的需要,也擅长运用毒辣的反讽,逗得众人乐开怀。我从没见过他如此卖力地展现社交才华。王妃离开后(艾略特鞠躬时的优雅身段,既表现出对王妃的崇敬,又显露出长者对秀丽女子的景仰,真值得一看),无怪乎事后女主人说他是这场宴会的灵魂人物。”(毛姆小说《刀锋》)

七十多岁高龄身患重病的艾略特,以参加上流社会的聚会为毕生追求,甚至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之际仍以参加聚会为荣,乐此不疲。这个细节更表现出艾略特这个人物虚荣至极的性格本质。这与一开始对他的人设——虚荣势利,为爬上上流社会不择手段、卑躬屈膝并不矛盾,反而凸显了他将这个追求作为毕生追求,至死方休的性格特点。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辅助的技巧,帮助我们凸现人物的特性,令人物更为丰满、充满灵性甚至拥有灵魂。这些关键技巧就是——幕后故事,人物关系,辅助人物。

一、幕后故事

每部小说和剧本都着眼于特定的故事,我们可以把这称为幕前故事,他是作家想要讲述的真正故事。但是目前故事中的每个人物之所以成其为自身,之所以有此作为,都是由于他们的过去。这一过去有可能包括创伤和危机,出现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人物,他们接收到的积极和消极的反馈,童年的梦想和目标,当然还有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创造完整的人物幕后故事是不可或缺的,幕后故事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物行为。过去的信息还会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物,现在的心理。

依旧是小说《刀锋》,苏菲十年之后与大家见面是在声色场。她打扮艳俗性感,酒气冲天、语言下流粗俗、行为放荡、她滥交酗酒吸毒,这与十年前那个清纯朴素、文艺内向的苏菲大相径庭。前后的落差让读者急不可耐的想知道,是什么事情让她变成如此的模样及境地。

此时,幕后故事就大显身手,原来是深爱的丈夫和孩子死于一次严重车祸,她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为了向残酷的命运抗议,她选择了这样的方式来忍受和发泄心中难解的疼痛。此时,幕后故事更凸显了苏菲这个人物的悲情色彩。也更为无情的揭露了主角伊莎贝尔的性格里冷酷残忍的一面,更令人惊心。

二、人物关系

人物极少单独存在,而是存在于关系之中。伦纳德.图尔尼强调人们关注点在二十世纪的变化:“成对的人物,在小说和电影中日渐重要起来,无数的故事中都存在搭档关系——警察的搭档、夫妻的组合,这把一种化学反应引入故事,创造出新的人,新的个性,新的东西。当你把两个人或图像放在一起,你就有了新的东西。成对的人物和个体有所不同。这么做并非是有意识的,但成对的人物在一起时行为是不同的。”关系式的故事,强调人物之间的化学反应。

《刀锋》中,拉里和伊莎贝尔是订了婚的情侣关系,同时又和格雷是好兄弟,而格雷一直爱慕着伊莎贝尔。最终伊莎贝尔和拉利解除了婚约,并选择了格雷。但拉里和伊莎贝尔及格雷并未成为敌人,反而成为继续交往着的朋友。这反应出拉里并未深爱伊莎贝尔,或者说彼时的他无暇顾及爱情这件事。他所追求的是生命的意义,对人生苦难与残酷的诘问与求解,而不在于儿女情长。伊莎贝尔则在选择了格雷之后仍深爱拉里,所以在拉里要和陷入困境的苏菲结婚时不惜落井下石,使正在戒赌戒酒的苏菲破功逃走。不能不说这样的人物关系非常之奇特,也更好的凸显了男主拉里和女主伊莎贝尔性格多面性,使人物更丰满更立体。所以说成功的人物关系是塑造成功人物形象的“神助攻”。

三、辅助人物

添加辅助人物可以为故事增色,正如画家不断增加细节可以使画作完满一样,通过添加辅助人物赋予故事深度、色彩和质感。一个辅助人物在故事中,可以承担很多功能,其中包括协助定义主人公的角色,传达故事主题,协助推动故事。

《刀锋》中,苏菲的出现是塑造主要人物伊莎贝尔的“神助攻”。身为伊莎贝尔的儿时玩伴,苏菲经历了残酷的生离死别,最终任自己堕落,以控诉这人生的残酷,伊莎贝尔却冷眼旁观、甚至恶语伤人,并为阻止她和拉里结婚不惜设计落井下石。是她间接造成了苏菲的最终惨死。这样的伊莎贝尔暴露了性格里极为自私、冷漠、残忍的一面。这与她表面的开朗活泼美丽大方格格不入。然而正是苏菲的出现才在电光火石中闪现伊莎贝尔性格中真实一面。此时的故事也因矛盾冲突及戏剧性达到高潮。

以上是创造人物的时候,基于塑造人物本身所需要的一些基本步骤。在认真阅读之后,总结分享给大家。

《创造难忘的人物》中还对人物的对白、创造非现实人物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另外对人物塑造中的难题、描写刻板的问题进行例证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在对《创造难忘的人物》这本书进行学习和利用所学知识对照所读小说进行分析的过程让我受益匪浅。可以说,创作中塑造人物所会遇到的所有问题,在这里都可以找得到解决之法。不能不说,作者琳达.西格是一个亦师亦友的创作引路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让笔下人物活起来,你也可以——《创造难忘的人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wfc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