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不要你了
在过去,这句话总会被父母说,我就是在这句话下长大了。我为人父母了,才知道这句话有多大威力,有多大危害。我不要你了,应该是一句气话,孩子把父母气急了,父母一句气话。但是父母不会无缘无故说这句话,因为父母知道孩子离不开父母,孩子害怕父母离开自己。你看父母永远知道孩子的弱点攻击,却那这个攻击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害怕,可是,为人父母的我们知道孩子的安全感的建立漫长而艰难,一句我不要你,就可以一瞬间瓦解之前建立安全感所付出的所有努力。
啥是安全感?安全感是孩子在外面遭受任何事都会给父母说,这就是基本安全感,因为他知道父母会理解他,帮助他,包容他。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与孩子建立沟通的第一步。父母也是帮孩子建立安全感的第一人。没有安全感的孩子,长大后遇到困境可能会给朋友,老师,甚至陌生人,但是不会告诉父母,因为父母那里那个有关安全感的墙是破的。
作为父母不要拿“我不要你了”,威胁孩子。因为此时作为家长的我们并没有把孩子当独立的人并尊重他。并不认为孩子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孩子的欲望,孩子的需求。无视孩子的欲望和需求,其实是没有尊重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反抗能力,爸妈说什么是什么,长大后有了反抗能力,知道自己的欲望和需求从不被重视,从而也不会说给爸妈听。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在这就断了。断了的沟通很难再连接起来。
2.你得听话
这就话和我不要你真是无缝连接。你得听话,不然我就不要你了。
这就话在所有关系中,也就只有父母对孩子出现。因为孩子是弱者,强者对弱者理所当然的一句话。从强者角度出发的一句话。孩子你让我烦恼了,你打扰我休息了,你扰乱我的计划了,你烦人了。所以就威胁孩子,你得听话,不然我就不要你了。这句话更是灭了孩子的表达需求的权利。孩子把玩具撒一地,或许只是看看撒地下会怎样?孩子哭或是碰了,饿了,或是对你满足要求的撒娇了,都是孩子在表达。倾听孩子的需求,合理的需求可以满足,不合理的需求可以说服。而不是武断的一句你得听话。幼儿时,因为大人想偷懒,想轻松,让孩子听话,听话的孩子被大人厄杀的创造力,沟通交流的表达力,当孩子长大,做为父母又会恨铁不成钢的质问孩子不够灵活。孩子何辜?
父母的行为语言都会装进孩子心里的小口袋里,父母的好,父母的爱是一个个甜美的糖果,父母语言中的毒,是刺破袋子的锥子,让满满的糖果从口袋漏出。所以,孩子是由父母语言塑造的。不要以不会说话为借口,说话时过过脑子,把孩子当独立的人去对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