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与,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一、五字串起五经
https://www.jianshu.com/p/9539006619f4上面一篇,南公已经把这段话拆解了一遍。
但是南公并没有止步于此,南公接着对“温、良、恭、俭、让”五个字进行了深刻讲解。
我们现代人可能只是把这五个字对应为五个形容词。但是南公说,这五个字描写了孔夫子的风度、性格以及修养。是中国儒家教我们如何做一个人。所以需要对这五个字的研究多下功夫。
南公讲到了这五个字牵涉到中国文化的根源。
提到根源,就不得不提到一本书——《礼记》,南公高度重视这本书,认为这是中国文化的宝库,涉及的范围包括了政治、经济、哲学、教育、科学、医药、卫生等等现代的学问。
而在《礼记》里,有一篇《经解》。也就是对五经做了一个简明扼要的总评。
四书五经里的《五经》(也可以说成是《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
关于这一段总评,我贴在了下面: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由此,我们可以通过这段话来进一步的体会什么是温良恭俭让。
二、五经的正面
“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实际去到一个地方,看它的社会风气,就可以知道人民的教养如何了。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诗》,也就是《诗经》。这一句就是给“温良恭俭让”里的“温”做注脚。通过教导《诗经》,可以使人们养成温柔敦厚的性格。
“疏通知远,书教也”。《书》,也就是《尚书》。《尚书》是中国第一部历史。但是不同于我们现代的历史学科。古代的历史文献既是历史也是政治,还是文学和哲学。也就是说,在古代文史哲是不分家的。通过学习《尚书》,人们可以懂得人生,懂得政治,懂得过去而领导未来。
确实如此,正如我们每一个人,如果只是专注于自己小小的家庭和谋生的工作,就会在这方寸之间迷失。一个人必须要从他现有的具体的生活中跳出来,站在更高的视角去看待自己、看待人类。
对整个世界,无论是从地理、还是从历史方面进行了解,才能明晰自己的定位是什么。不禁想起二战时的德国和日本,仔细去了解这段历史,就能够更深刻的明白,绝对不只是某一两个执政者的问题。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作为雪花的我们,不读历史,没有全局观和大局观,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刽子手而不自知。
如果要我说,我会把《尚书》与“良”和“恭”联系在一起。了解历史,拥有了智慧,才会拥有正确的善良和经受得住考验的良知。了解历史,才能知道自己的渺小,才能怀着一颗恭敬心去面对一切人和事。
“广博易良,乐教也”。《乐》,也就是《乐经》。南公说,乐包括了音乐、艺术、文艺、运动等等。这一句就是给“温良恭俭让”里的“良”做注脚。通过学习《乐经》,人们可以养成广博伟大的胸襟。心胸广阔,就会变得平易而善良。
还记得多年前雅马哈钢琴的一句经典广告语吗?“学钢琴的孩子不会变坏”。
不知道是不是由此得来的灵感。
“絜静精微,易教也”。《易》,也就是《易经》。南公说,《易经》的思想是老祖宗遗留的文化结晶。字典上说“絜静”的意思是清静。而南公的解释是哲学的、宗教的圣洁。“精微”则属科学的(精细微妙)。所以学习《易经》,也就能领悟到融合了哲学、科学、宗教的三种精神。
“恭俭庄敬,礼教也”。《礼》,也就是《礼记》。学习《礼记》,就是人格修养的养成,和对人品的熏陶。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春秋》也是讲历史。看懂了《春秋》,就可以给我们的外交、政治,乃至其他人生方面做参考。
因为人是没有两样的,日光底下没有新鲜事,虽然表面的形态改变了,但是本质并没有改变。有句话叫做“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春秋》的重要性就在于,通过它,我们不仅可以举一反三,更可以从中探究事情的本质,以指导今人的行为。
三、五经的反面
任何学问,都有正反两面,五经也不例外。
“故诗之失愚”。如果一味地沉浸于文学,变成了一个读书读酸了的书呆子,也就是变成了读死书,不仅学的知识不能知道自己日常的行持,而且变得很迂腐,那成了一个笨蛋。
“书之失诬”。“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如果放在历史领域的书籍里,就更显得是真理了。我们中国历史,往往是后一个朝代的人编纂前朝的历史,而当朝的人编纂历史是又需要迎合当下的政治语境,所以读历史不能局限于官方的资料。如果仅仅只读《尚书》,那么也会有失偏颇。
“乐之失奢”。如果只讲艺术,又会使社会风气变得奢靡,而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
“易之失贼”。有句话出自《列子》的话是“察见渊鱼者不祥”。意思是,能够看见深渊里的鱼的人是不吉祥的。也就是说,知道的太多,过于精明,反而会引来灾难。
《易经》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如果一个人他学通了《易经》,却没有良好的修养在背后做支撑,那么他的这些本领反而成了坏事。这个道理我们都很容易理解,同样是犯罪,一个普通人的犯罪和一个智商极高的人犯罪,最后引发的灾难程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礼之失烦”。如果过于讲究繁文缛节,就会给生活徒增许多麻烦。
“春秋之失乱”。读了《春秋》,点燃了指点江山的激情,很容易惹出事端。就好像一个不会无数的人,最后可能寿终正寝;学会了无数 ,反而总想找人一决高下,反而不得好死。
四、善知识与恶知识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这一段将五经的正面和反面结合起来了。
总之,五经就在那里,如何学习以及最后通过它是长本事了,还是变成了一种更深层次的自我耽误,就全靠个人去“修炼”了。
五、孔夫子的抱负
子贡所讲孔子的温、良、恭、俭、让,是讲孔子的修养,是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大成。
有这样高深修养的孔子,有一种淑世情怀。
他的千秋大业要集中国文化、思想、精神之大成,认清楚自己的任务,牺牲现实的繁荣,才能够做到。
最后,这一篇的复述对我来说特别困难。我感觉自己全部在讲废话和空话,因为我从来没有读过五经。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个没有吃过苹果的人,却滔滔不绝地讲苹果有多么好吃,多么有营养。我心里很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