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过什么角度去解读芥川龙之介的《疑惑》:是人性的角度?是人的生理及心理的角度?是社会环境的角度?还是伦理与道德的角度? 要我说这一些都可以,解读时也都要考虑进去,但每个人的切入点必须要符合文本的内容。一千个人有一千种解读,这只在于你内心停驻着什么?你通过《疑惑》所构建的小说世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十多年前,“我”应邀去做实践伦理学讲演。一个闲暇寂寞的夜里,有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中男子突兀地找上门,他道明来意,他想通过自己的切身经历请教我一个伦理上的问题。
通过他的讲述,“我”知道,他是一个浓尾大地震的幸存者。他所要讲的就是有关地震中发生的及后来与此相关的事情。
中年男子将他遭受地震时的惨烈场景对“我"做了详细描述:他的妻子被地震倒塌的废墟压在身下,渐起的火势即将吞没两个苦难的人。男子无力救出妻子,眼看着烟熏火燎、万钧重压下的妻子痛苦哀号。他在妻子“夫君”的叫喊声中, 心中念着“死吧”“我也死”;但他又不能活活地、活活地看着妻子这样在痛苦煎熬中死去,他拿瓦片结束了妻子的生命。
之后,这个男子活了下来,可这种“活”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却是谁也说不清楚。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之后故事的发展才真正将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
时间是一把杀人的刀。原本以为一切都将在时间中淡忘,但是许多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意识,随着时光中每一个细小的诱因将它们都显现在人们的思想当中:中年男子在即将开始新的婚姻生活之时,竟然从对地震经历的回忆中发现了自己隐密地对妻子的恶念,又进而联想到,自己原本认为的杀妻意图在潜意识中竟然还藏着别的念想:自己对她有厌恶之感,隐隐地希望她“就这样死去也好,我也是为了她”。两种相互矛盾、冲突的心理产生在一件事情一种结果上,让他的伦理道德观念在罪与非罪中摇摆,使他的身心变得虚弱不堪。
如果他选择沉默、选择遗忘、选择冷漠与无情,这个男人将开始一段新的,富足安稳的生活。但是,一旦他内心中曾经对妻子的恶念被勾起,他便无法让自己当成什么也没有发生。当他离新的婚姻、新的生活越近的时候,这种内心的冲突,道德伦理观念上的煎熬便愈发强烈,直到他在婚礼上终于崩溃,向世人声嘶力竭地大喊:“我是杀人犯!我是恶贯满盈的罪人。”于是,世人都认为他疯了,他也就只能可怜的去渡过余生。
故事到这里接近尾声。最后,他问我,他是疯子吗?这时,作为故事中的“我”,作为写作的我,对这样的问题也无法给出一个答案。我背靠着杨柳观音,呆呆地看着客人,对客人为什么少了一根手指,连问的勇气也没有。
当故事结束,作为读者我们也不禁会如“我"一般,产生道德伦理、人性等方面的疑惑,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动物?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之中如这中午男子一般,潜藏着多少不能启口的事情,这些事情如怪物一样不能提、不能想、不能视、不能露,一旦我们将它们显露在这世界,我们也将被世人视为疯子。可是,如果我们选择沉默与遗忘、无情与冷漠,那什么是善 、什么是恶?我们还要对自己进行反省与忏悔吗?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良心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