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纳说:教育就是教会人正确的呼吸。阅读是吸入,而写作是人独有的一种优雅的呼吸方式。古人讲:立德立功立言。立言放在了第三位。圣人孔子一生述而不作,儒学却因孔子成为中国民族精神的基本构架。“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立功的诸葛亮除了《诫子书》,只留下质朴实用的策略、奏章;还有深夜读《春秋》的关羽,没有留下关于忠义的任何文章,但他却作为忠义精神的化身,千年以来在中国民间受到类似神仙似的崇拜。孔子、诸葛亮、关羽可谓饱学博学,却都不以文章名世,然而怎能说他们的书白读?
曾听许多家长说:我孩子看了很多书,但是我也没发现他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提高多少,写作文照样发愁。阅读对人的影响有很多种,如果仅仅关注孩子能不能从一本书里读出某个道理,学到多少知识,那太可惜;如果希望他读了书写作能力就蹭蹭提高,那阅读也做不到。但是,不管我们看见或看不见,阅读的影响就在那里。也许一部分孩子会把阅读呼成文字,一部分孩子则呼出了气质、气概、性格、智慧、勇气和能力,但能够确定的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未必都能转化为显性的文章,男生尤其如此。
要想写好,就得多读,但是读书不全是为了写作。孩子有权对于写作不喜欢没兴趣,而那些温润、丰富的阅读,一定会从另一个方向呼出,比如看世界的眼界和心态,待人接物的从容睿智,或是职场上的自信儒雅,恋爱时的善解人意。让孩子只为享受而读书吧,不必人人都成为文学少年,不去奢求立竿见影的阅读成效。立竿见影大多是面子工程,面子工程往往不害人却害己。归根到底,写作是为了满足孩子自己表达的需要,而不是满足别人和社会。如果少了功利心的焦虑,阅读反而能够更好地滋养孩子的心灵和文笔。
亲子共读,自由读,对于培养孩子专注力、聆听力、理解力,意义重大!若以日记的方式复述课堂上、生活中的故事,对儿童习作来说,也是一条亲切温暖的启蒙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