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每天写1000字
许三观卖血记:沁血人生 温情动人

许三观卖血记:沁血人生 温情动人

作者: 衣小羊 | 来源:发表于2020-04-04 14:49 被阅读0次

    中国先锋文学作家中,本人尤其喜欢余华和苏童,特别是余华先生的作品,真实、有力,悲情中将小人物演绎的淋漓尽致。《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的代表作,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读完之后完全感觉不到它是虚构的,而像是真实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整部小说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制造煽情,朴实而无华,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将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生存心理表现得真实而透彻。

    主人公许三观是一个孤儿,青年时期的许三观除了强健的体魄,其它一无所有。因为许三观的爷爷、四叔等乡下人认为“没有卖过血的人身子骨都不结实”甚至“娶不到老婆”,作为一个没有卖过血的城里人,许三观第一次卖血不仅是为了证明自己“身体好”,也是因为受到了尊严上地挑战和心理上地刺激。所以当“资深”的“卖血老手”根龙、阿方,去医院的“李血头”那里卖血时,许三观便决定也去试一试。在“启蒙老师”地教诲下,许三观知道了卖血前要猛喝水,水喝多了,人身上的血也会跟着多起来;知道了卖完血要吃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要温一温;知道了卖血就是卖力气,先是花出去,再挣回来。而是否卖过血,也成为村里女人选择男人的标准——卖血的男人身子骨才强,女人要嫁卖血的男人。也正因为如此,许三观出卖了自己的力气,用这种村里人觉得光荣的方式娶了“油条西施”。从那以后,为了能使家人平安、幸福,许三观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卖血之旅。虽然他知道卖血就是卖命,但是依然“卖”下去,到了最后,这项“职业”已然成为他唯一的选择,这种透支生命的生存方式也成为许三观的精神依托。这也是为什么小说的最后,当年老的许三观再也无法卖血的时候,他心理变得崩溃、悲凉,因为他觉得失去了最后的“生存技能”。

    卖血是为了娶亲,是为了救治重病的儿子,是为了款待“贵客”,是为了赎回抵押的物件,是为了不被饿死,是为了生存,但最终还是为了爱。与其它作品不同,《许三观卖血记》虽然依然延续“余华”式沁人心血、沉重悲凉的风格,但在小说的细节中却充满爱的温情。比如,文革开始后,许玉兰因为莫须有的妓女罪名被批斗,许三观给他送饭时表面上只送了白米饭,实际上在下面埋了好多好多肉,许玉兰说许三观也出过轨,许三观赶紧让她小声点,理由是现在只有我能照顾你,我出事了就没给你送饭了;几个儿子都看不起自己母亲的时候,许三观巧用家庭批斗,把几个儿子的心态扭转了过来。虽然这个女人给自己戴了“绿帽子”,但埋怨只限于嘴上,因为有爱,所以处处都在保护自己的老婆。

    最令人为之动容的是书中对许三观去上海给一乐看病过程的描写。为了给儿子治病,他决定从林浦、百里、松林、黄店、七里堡、长宁,在这六个地方上岸卖血,他要一路卖血到上海。在卖血中,他想到了根龙的死,也体味到自己内心的悲凉与恐惧。一路卖血到上海的许三观,趴在码头,一大碗一大碗往肚子里灌着冰冷刺骨的河水。为救儿子,3个月连续卖血3次,被送进医院,差点失去性命,可是他还是要卖血,血是他的生命,可生命中注定还有更珍贵的东西:爱。他爱他的每个儿子,爱自己的家人,这恰是他光辉灿烂的地方,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温情;这是伟大的父爱,更是生命中超越一切的不屈与顽强。

    最后要说的是,《许三观卖血记》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有些章节是以文革为场景,但是作者利用许三观的语言描写,非常巧妙得将敏感的社会环境进行了诠释,把那个曲折的年代,抒写的精微突出,内质分明,这也充分体现了余华深厚的写作功底。我想正是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背景,成就了余华先生笔下的“许三观”。作者把一个“现实的人”逼到了一个极限的生存环境下,放在一个随时失去生命的黯淡的角落里,然后让读者静静地去观看他在极限生存环境下表现出来的惊人忍耐力和适应力,因为只有在这种环境下,最能体现人性,体现一群人的特性。

    陈丹青说过,中国人不是没有信仰,中国人有自己的信仰--活下去最要紧,这是很伟大的信仰。这句话很精准地点明了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如此坚强,之所以如此百折不挠的原因,同时也是对这部作品的深层内涵最好的一种解读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许三观卖血记:沁血人生 温情动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wljp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