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爱弥儿》第一卷读书札记(二)

《爱弥儿》第一卷读书札记(二)

作者: 西禾儿 | 来源:发表于2020-03-18 09:49 被阅读0次

克服恐惧——循序渐进

从孩子开始对事物有辨别能力的时候起,就必须对我们给他的东西加以选择。当然,所有一切事物都使人发生兴趣。他自己觉得他是那样的柔弱,以致凡是他不认识的东西,他都感到恐惧;看见新事物而不受其影响的习惯,可以破除这种恐惧。

既然单凭我们选择给孩子看的东西,就足以使他养成一个胆小或勇敢的人,那么,为什么不在他开始说话和听话以前就对他进行教育呢?

我希望人们使他习惯于看新事物,看丑恶的和讨厌的动物,看稀奇古怪的东西,不过要逐渐地先让他在远处看,直到最后对这些东西都习惯了,并且,从看别人玩弄这些东西,到最后自己去玩弄这些东西。如果在童年的时候看见蟾蜍、蛇和大海虾都不怕,那么,到他长大的时候,不管看见什么动物他也不会害怕了;天天都看见可怕的事物的人,就不觉得它们可怕了。

孩子们是不怎么畏惧雷鸣的,除非那霹雳的声响确实可怕、震耳欲聋,否则它们是不害怕的,只有在他们知道有时候雷是可以伤人或打死人的时候,我们就要用习惯使他们振奋起来。只要我们循序渐进,就可以使大人和孩子对一切都无所畏惧。

心理学中的系统脱敏法(放松代替焦虑,逐渐适应恐惧,直到所恐惧的事物无法引起焦虑)和冲击疗法(暴露在恐惧的场景或想象出来的让自己恐惧的场景中,只有场景,没有恐惧带来的后果,逐渐适应)运用的就是这个原理吧!


感觉——记忆力——智力

在生命开始的时候,记忆力和想象力尚处在静止的状态,这时候,孩子所注意的只是在目前对他的器官起影响的东西;由于他的感觉是他只是的原料,所以要按照适当的次序让他产生感觉,这就要培养他的记忆力,使它有一天能按同样的次序把这些原料提供给他的智力;不过,由于他只知道注意他的感觉,所以先给他清楚地指出这些感觉和造成这些感觉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就够了。

(读过的几本教育类和心理类的书都提到这一点——建立联系:事物与感觉之间的联系;情绪与名称的联系——这是婴幼儿认识这个世界的第一步)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通过行动教育自己)

我们只有通过行动,才知道有些东西不是同我们一体的;只有通过我们自己的行动,我们才能获得远近的观念。一个孩子因为没有这个观念,所以不管物件是挨在他身边或是离开他一百步远,他都没有分别地伸手去拿。他是那样地使劲,以致在你看来认为是一种指挥的信号,是命令物件到他身边,或者命令你把它拿到他那里;其实不是这样的,只是因为最初出现在他脑子里的东西,然后又出现在他的眼睛里,而现在他认为就在他的手指前边;他只能想象他伸手即可触及的距离。因此,应该使他们常常走动,把他们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使他们感觉到地方的变换,以便使他学会怎样判断距离。

(《童年的秘密》中也提到婴幼儿从出生起就已经开始了自我教育,不要阻碍婴幼儿的各种尝试,并给婴幼儿一定的“发呆”时间,让他消化他感受到的种种事物,不要轻易打扰属于婴幼儿自己的安静时光)


啼哭—求救的语言?奴役的手段?

由于人最初是处在艰难和柔弱的境地,所以他最初的声音是悲泣和啼哭。

婴儿觉得他有所需要,然而自己又不能满足这种需要,于是哭起来,恳求别人的帮助;如果他饿了或渴了,他就啼哭;如果他太冷了或者太热了,他就啼哭;如果他需要活动,而人们又硬要他休息,他就啼哭;如果他想睡,而人们又打扰他,他就啼哭。(他的需要都是用啼哭表达的,要注意识别当下的啼哭是提出什么样的需要)

他的生活愈不能由他支配,他就愈是经常地要求人们对它加以改变。

他只有一种语言,其原因,可以说是由于他身上只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由于他的器官尚未发育完善,所以他还不能辨别它们不同的感受;所有一切不如意的事情,对他来说都能形成痛苦的感觉。

这些哭声,人们认为是一点也不值得注意的,然而从其中却产生了人和他周围的一切环境的第一个关系:用来构成社会秩序的那条长长的锁链,其第一环就是建造在这里的。

要是孩子们只是在事物方面而不是在意志方面受到阻碍的话,他们是不至于表示反抗或愤怒的,而且是能够保持身体健康的。

孩子们起先哭的几声,是一种请求,如果你不提防的话,它们马上就会变成命令的;它们的啼哭,以请求别人帮助他们开始,以命令别人侍候他们告终。

由于他们本身的柔弱,所以他们起先是想依赖,随后才想驾驭和使役别人;不过这种想法的产生,其原因不是由于他们的需要,而是由于我们的服侍,在这里我们开始发现了不是直接由天性产生的道德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出,为什么从这头一年起就必须分辨,他们做出那样的表情或发出那样的哭声,究竟有什么秘密的意图。

例子:当小孩一声不响地使劲伸手的时候,因为他不能估计他同他想拿的东西之间的距离,所以他以为他是够得着那个东西的; 他的想法当然错了;

但是,当他又在闹又在哭,一边又在伸手的时候,那就不是他弄错了距离,而是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那里去,或者命令你把它拿给他。

第一种情况下,你一步一步慢慢地把他抱到他所有的东西那里;(山不过来,我要过去)

第二种情况下,你不只是假装没有听见,而且,他愈是哭,你就愈不理他。(忽视用哭闹发出的命令)

必须趁早使他养成这样一种习惯,即:不命令人,因为他不是谁的主人;也不命令东西,因为东西是不听他的命令的。

所以,当一个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见的和别人准备拿给他的东西时,最好还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东西那里,而不是把东西拿过来给他:这样做,他就能够明白其中的含义,这种提示方法是适合他的年龄的,而且还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可以启发他明白这一点。

(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自己想要的事物,从刚开始就要努力帮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

世界灿烂盛大,欢迎回家

相关文章

  • 归于自然,把孩子看作孩子

    ——读《爱弥儿》第一卷有感 《爱弥儿》这本书人们对它的评价相当高。歌德称《爱弥儿》是教育的福音;康德因阅...

  • 《爱弥儿》第一卷读书札记(二)

    克服恐惧——循序渐进 从孩子开始对事物有辨别能力的时候起,就必须对我们给他的东西加以选择。当然,所有一切事物都使人...

  • 《爱弥儿》第一卷读书札记(一)

    “他活着,但他意识不到自己的生命。”——奥维德 《哀歌》第1卷 真正的教育不在口训而在于实行。 教育的起始与目的—...

  • 《爱弥儿》第一卷读书札记(三)

    每个孩子都是破坏大王? 只有理性才能教导我们认识善和恶。 使我们喜善恨恶的良心,尽管它不依存于理性,但没有理性,良...

  • 《爱弥儿》札记(一百一二)

    剥下的皮在地上跳动, 火上烧烤的肉在哀鸣, 吃肉的人不能不战栗, 听见它们在腹中诉泣。 当他第一次违反自然,做这样...

  • 《爱弥儿》札记(一三七)

    我记得,由于我想使一个孩子对化学发生兴趣,把几种金属的沉淀给他看了以后,我就向他讲解墨水是怎样做的。我告诉他说,墨...

  • 《爱弥儿》札记(一三二)

    我曾经说过,纯理论的知识是不大适合于孩子的,即使孩子在接近于长成少年的时候,对他也是不大适合的:不必叫他去深入钻研...

  • 《爱弥儿》札记(一三四)

    "这有什么用处?"这句话从此以后就有了它的神圣的意思,它将确定他和我之间的我们生活中的一切行动:当他问我一些问题的...

  • 《爱弥儿》札记(一三五)

    我是一点也不喜欢长篇大论地口头解释的,年轻的人是根本不用心听这种解释的,而且也是记不住的。用实际的事物!用实际的事...

  • 《爱弥儿》札记(一三六)

    沉默了一会以后,我带着不安的神气对他说:"亲爱的爱弥儿,我们从这里怎样才走得出去呢?" 当面临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征...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爱弥儿》第一卷读书札记(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wnf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