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早期统一的公立学校开始,对于“教育公平”论就一直未曾停歇。有些家庭条件好,孩子有希望在未来立足国际化的,自然希望与众不同一些,通过自身家庭条件的优势,让孩子有更好的教育、接受更前沿的内容,比如:沿海发达地区的部分富裕家庭,在孩子幼儿园甚至还未上幼儿园期间,就已经进行“双语”学习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的特色化、差异化就逐步显现出来了。然而,随着部分民办校在自主权限的扩大,对公办校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甚至在个别一线城市,民办校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公办校长期萎靡不振。
不管未来社会要如何发展,按照“二八原则”,大部分家庭和孩子都还是属于“八”那一边的普通大众,而“教育”二字却是每一个孩子都应该享有的权利。当今天看到这样一篇有关民办校权限收紧的文章时,我却有心从产业和商业化的角度来谈谈民办校的发展问题。
1、教育主管部门明确职责、分工协调,努力往“教育公平”上靠拢。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明确各自职责,做好分工。教育部制定框架性政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根据自身辖区经济、教育特点,制定公办、民办教育政策;教育部的框架政策,要确保的是“公平”二字,要说绝对公平,那是很难做到的。但那是方向,要做到尽量公平。比如:地方教育部门一旦有偏袒公办校或民办校中任何一方时,另一方可以向上一层教育主管部门反应。乡镇级问题,交由县级主管部门处理;县级问题,交由市级主管部门处理;市级问题,交由省/直辖市/自治区级处理。如果觉得裁定不公平,可以再往上上级部门反应,类似于国家司法机关的申诉流程。
2、民办校应明确自身定位,做好特色教学。
在目前的民办校办学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民办校的办学其实跟公办校没什么区别,都是一样的教学,都是一样的内容。也并没有任何特别的突出。如果真要说区别,那在我看来那就是“两高一大”,即:收费高、老师薪资高、学生压力大。很多民办校并没有将其作为民办校所应该要凸显的特色、差异显现出来。反而,在生源和教育上,倒更侧重生源的挑选了。这样就不是合理、合适的差异化竞争了,而且利用自身的政策优势,对公办校的教学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使得部分公办校优秀师资流失,生源萎缩等问题。
公办校作为国家义务教育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国民综合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基本使命。因此,以公办校为重点,以民办校为差异化补充,应该是当前国民基本教育的基本原则。
在这样的前提下,迫使民办校走特色化、差异化、高端化路线,走出一条跟公办校不一样的路线。公办校和民办校的办学特色,应该是各有特色,互为补充才对。公办校在财政补贴、义务教育、标准化教学方面,是民办校无法达成的一个优势;而民办校充分运用企业或个人的资本,实现个性化教学、教育收费高端化、差异化路线,亦是公办校无法匹敌的优势。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将公办校和民办校从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不同生源间的差异化中分离出来。促使当前的民办校通过合理、合法的竞争,实现民办校的并购与整合,最终实现民办校和公办校各自一片天的局势。
3、应加快上层结构的搭建,形成国家级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中国,在教育这个层面,很难说的清什么叫“公平”。西北偏远地区,因为自然条件的原因,使得先天在地方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层面,要落后于东南发达地区,因此从这个层面国家要偏重一些西北欠发达地区一些;然而,殊不知在中西部、东南沿海地区,由于人口密集优势,导致本身往高等学府深造的比例就偏低,再加上所谓的“名额调剂”导致了不均衡局势,使得近几年来,不同地区在教育这个层面上,各有各的苦,各有各的委屈。
就去年教育部在教育方面的政策来讲,初心是好的。比如:要求各级中小学校要给孩子们减负,要求课外班停办,要求老师不准外出补课。可在我看来,这些制度只能“缓一时”,而无法“救一世”。上层结构的核心顶层问题不解决,需求依然存在。如果,仅仅因为一时的政策而使得社会上的问题看起来得到了缓解的话,那不用多久,很快就会死灰复燃。因为,需求长期存在,反而会因为被压抑的久了而进行疯狂的反扑,甚至出现“报复性”反弹。
教育,乃一国之根本。教育,乃一国兴衰之核心。中国,未来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是核心,是要解决的第一头等大事。
本文章为个人原创,未经同意,不得转载,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