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看过那个小品,一个体格健全的人,被骗子不断诱导、暗示,短短时间里,就从一个正常人认定自己是个瘸子,最终用自己的自行车交换了骗子的双拐。
台下观众觉得可笑,被忽悠瘸了有点夸张,那个小品的笑点也在于夸张,但联想带来的心理暗示的作用,确实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强大。
在《思考,快与慢》的第四章第二节之中,提到一系列的实验。让参加实验的人员看一些会联想到老年人状态的词汇,例如灰白、健忘秃顶,或者模仿老年人的走路速度缓慢行走,实验结束后,这些参加实验的人,举止动态真的变得缓慢迟钝仿佛老人,虽然没那么严重,但确实和对照组相比,迟钝了一些。
对实验的记录就到此为止,而实验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我们可以放心的预期,这些人在不久之后,就会恢复正常状态。就像我们同样可以预期,那个被忽悠瘸的人,不久之后会发现他上当了,损失了一辆自行车令人懊恼,但总算恢复了正常。
而我们如何恢复常态,需要多长时间恢复常态,是在什么情况下恢复常态,书里没有写。作者只是提醒,一个人做决定时,可能会被和决定本身完全无关的事情影响。
有个温暖的故事,一个小姑娘在深秋的了重病,只能躺在病床上,看到的世界就剩窗外的一堵墙,墙上爬着一株常青藤,随着深秋的到来,树叶一片片的掉落,小姑娘觉得等最后一片树叶掉落,她也会死去。
但奇迹发生了,那最后一片树叶却奇迹般的没有落下,甚至刮风下雪还继续坚持着,小姑娘被感召,认为自己也要像那片树叶一样坚持活下去。慢慢的,病居然好了。
后来得知,是一位画家听到小姑娘把自己是否还会活下去,希冀到树叶是否会落下,于是悄悄的画了一片树叶,为小姑娘加油,这里没有奇迹,只有爱心的传递。
这就是欧·亨利的著名微型小说,《最后一片树叶》。温暖到让人飙泪的故事,大家可以去欣赏一下。
不过倒是确实从侧面说明了,人的判断,是多么容易被无关的事情影响。但和一个学者朋友探讨心理学时,提到了心理学实验的一个硬伤:
如何解读实验结果?
同样一个心理学实验结果,可能解读出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更可怕的是,结论都成立。
没有那位学者朋友知识渊博,倒想起一个大臣为君王破梦的故事,确实就是一个结果解读出两个相反的结论。
一个皇帝即将要御驾亲征。需要御驾亲征,大概应该是南北朝或者五代十国那种战乱年代的事吧?毕竟同时存在好几个国家,皇帝御驾亲征也是很经常的事情。
开战之前,皇帝做了一个梦,和敌人的皇帝摔跤。皇帝会摔跤,证明这是一个马上皇帝的时代,而且敌人的皇帝也会摔跤,更加能证明。
结果很不幸,皇帝摔跤输了,被敌人的皇帝按在地上,尽管是在梦中,但仍然令人沮丧。第二天,皇帝向大臣闷闷不乐的讲起昨晚的梦境,认为这个梦是失败的预兆。
大臣心道,这怎么行,仗还没打呢,梦到这种预兆,看皇帝这低沉的情绪,真的可能让这个该死的梦变成现实。灵机一动,想到了开解皇帝的说辞。
恭喜陛下,陛下梦到的是挺直了身子,敌人跪伏在您的面前,乞求投降,这是大大的吉兆。
皇帝龙颜大悦,对即将的亲征充满必胜的信心。这样也行~
故事是从书里偶然看到的,书里写到就到这里结束了,而网络对这个故事搜不到。感觉网络搜索还有漫长的改进之路要走,除非知道这个典故的专有称呼,给搜索引擎讲一遍这个故事,它表示听不懂。所以对战争的结局不得而知。反正这个故事要说明的是,同样的事可以做截然相反的解释。
就像上一章讲的延迟满足的例子,对这个著名实验的大致描述一下,让一群小孩做实验,他们可以当场拿走桌上的一块糖,然后结束实验,也可以不拿这块糖,而是一刻钟之后,到实验室门口,从工作人员手里拿两块糖。
作者总结的这些15分钟后拿走糖的孩子,日后成就会更高,后来经过跟踪调查,也确实更高。但为什么?心理学实验可以得出完全相反的两个结论,就是因为它不管之前也不管之后。
人不是天然就能忍受延迟满足的,无论是王子还是乞丐,在呱呱坠地的那一刻,都会因为饥饿痛哭不止,喝不到奶绝对哭,所以忍受延迟满足不是一种天生能力。
只有在断奶之后,家庭认为孩子有独立意识,才开始建立一种仪式感,一个二三岁大的孩子,知道长辈不先动餐具,他不能吃,甚至家长会用强制不提供食物的方式建立这种仪式感。而且,孩子知道,家里有充足的食物,这种仪式感,不会让他挨饿。
即使如此,这种仪式感的建立,也要通过一两年时间。而且期间还要保证家里食物充足,孩子不会饿到,孩子才能认为遵守其他人告诉的忍耐是一种常识。
而实验结论无视孩子是如何建立起对承诺的信任,也无视能建立起这种信任的家庭相对富裕一些,能忍受延迟满足的孩子日后成就更高的结论,很可能最终推导到出穷人和富人先天不同这种荒诞结论。
至少在一百年前,除了非常富裕的家庭,食物的保证充足,对于普通的家庭都很困难。所以孩子见到食物之后,本能的会第一时间把它吃掉,落肚平安,甚至成年之后也是这种态度。
富人的孩子,尤其是礼仪之家,能忍受延迟满足,他会认为等15分钟再吃糖可能是安排实验者的一种礼仪,而眼前那块糖可能就是摆设,如果贸然吃掉,会非常丢人。
想起《红楼梦》中林黛玉初进贾府,在吃饭之前,先端上来茶,但同时仆人有端来一个痰盂,林黛玉怀疑按照贾府的礼仪,这杯茶不是喝的。之后看贾府其他人,拿起这杯茶漱口,肯定了自己刚才的猜想。如果她冒冒失失把这杯茶喝了,在贾府人的眼里,会作为一个笑柄流传很久,那么作为这个笑话的主角林黛玉,一定自杀的心都有了,甚至可能真的会自杀。
文/ 迷糊小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