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最近看到一句话“如果你拒绝成长,成长就会杀死你”,看完后不明觉厉,虽然对这句话没有深刻的理解,但这启发我对所谓“成长”这个概念的理解是不是有些“误解”。
最开始认为“成长”和“长大”是一个意思,随着时间地流逝长大,自然地成长,最终走向成熟。后来发现,我们当然都会长大,但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褪去稚嫩走向成熟。相反长久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就像长不大的彼得潘,明明经过了少年的年龄,却还是一副少年的样子,这类人就叫“永恒少年”。
《小王子》是永恒少年情结的典范,小说叙述者是飞行员,因飞机故障迫降在撒哈拉沙漠遇见小王子的故事。而小王子是一颗非常小的小行星上的王子,降落在撒哈拉沙漠上。
故事一开始,小王子就让飞行员帮他画一只羊,飞行员接连画了好几只羊,都被小王子给否定了。这只不行,看上去病的很重,这只也不行,是公羊,而他要的是绵羊,这只也不行,太老,他想要一只活得很久的羊。最后,飞行员不耐烦了,画了一只带孔的箱子。并告诉小王子:你要的绵羊在这只箱子里,没想到小王子立刻漏出满意的表情说:这就是我想要的。
小王子到地球来,为什么要抓一只羊回去呢?故事的后半段才提到,他的星球落上了猴面包树种子,它们不断发芽,过度成长,导致那颗小星球有被撕裂的危险。为此,小王子必须不断地砍去嫩芽。他想到一个办法,要一只绵羊来吃掉不断长出来的嫩芽,替自己完成这份工作。
小王子带着他想象中的箱子里的绵羊,去对抗小星球的猴面包树危机,那仅仅是一种逃避和虚弱,太像一个自我安慰,自欺欺人的童话。
与之相反,约瑟夫·坎贝尔的《千面英雄》是关于个人成长的范本。
作者从几千年全球各地的神话故事和宗教故事当中,提炼出一个英雄之旅的成长模型。大家熟悉的《星球大战》、《指环王》、《阿凡达》、《黑客帝国》等等,都是运用英雄成长之旅的经典案例。
这个英雄之旅理论模型分三个阶段:出发、历险、返乡,三大阶段又分十几个小阶段,最后核心故事是这样的:
最初,英雄(这时也许还是个凡夫俗子)在家过着平静的生活,然后使命就开始来召唤他了,于是出发上路,英雄会遇到一些重要人物,导师、朋友、对手。一开始英雄被对手碾压成渣渣,英雄会经历一次次磨难和挫折,这个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最后英雄凤凰涅槃绝地反击战胜对手。之后,英雄回到家乡已经脱胎换骨,变得更加成熟,圆润,更有责任心和牺牲精神,他的旅程终点,将是下一个起点。
这个看起来不是很有趣的故事就是美国英雄大片的核心内容。这个核心内容最受人喜爱的部分就是,英雄经历一次次磨难和挫折的考验。把英雄经历一系列的考验这部分的画面拉进看就是一篇正能量、鸡汤的小学作文嘛!
你要去经历苦难的生活,从苦难中获得成长,增加了生活的经验和技能,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不足,自己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成熟。这让我想到了课本上的张海迪、保尔·柯察金、海伦·凯勒,这简直就是我上学时的噩梦。
曾经一度看到这种所谓的鸡汤励志文,我会本能的作呕。作呕的原因在于,英雄在经历挫折痛苦后,最后在危机中成功地克服危机,我们当然会说这个过程能带来真正的成长和成熟。但是,在危机中没有克服危机,那就叫心理创伤。 我们常说:“你以后会变成,你最不喜欢的人”,是什么让你变成你最不喜欢的人?是在面对挫折时,你的无能为力,你的不得已。
作为普通人的我,如何从这种创伤走出来并走向成功?难道就靠鸡汤文“你要勇敢的站起来,不能被生活给打到”这样的句式?而鸡汤励志文的特点永远再喊口号却永远不给你解决方案。
从利益角度来看,“在痛苦中成长”这种类似的文章,似乎告诉我们挫折是利大于弊的,我们就要四处去找挫折,没有挫折创造挫折,这种受虐的心态就是你未来的人生。
曾经在至暗时刻挣扎的我,用一种受害者的视角叙事着一切,自己是最委屈的,全世界都TM欠我的。自己是否思考反思过,其实压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主流价值观通过电视、电影、短视频、书籍等一系列传播媒介宣传告诉我们,离开父母的羽翼,走出去,去闯荡,去经历磨难,做一个成熟的人,不做温室里的花朵。这种成长价值文化地持续输出,听多了看多了,不想立志成为一个独立成熟的人都难,你敢对周围的亲戚好友说:“我的愿望就是一辈子混吃等死,做一个软饭男”。
人类作为动物的本能就是好吃懒做,社会文化却告诉我们:不要好吃懒做,要独立成熟(感叹社会文化太牛逼了,能改变人的动物性本能,有了社会文化才有了人类的现代文明)。但有的人比如说我,并没有思考过自己想要什么,和芸芸众生一样这个社会提倡什么,我就做什么好了,但你能学得了别人的勤奋,学不了别人的动机。这个动机还有一个很拽词来形容叫“自我驱动力”。自我驱动力很强大能让你持续坚持做某事,克服很多困难挫折去做成某事。这种自我驱动力只能靠自己去思考、体验、实践。
在看美国英雄大片英雄在闯一道道难关时,你会随着情节替英雄揪心,和英雄一起感动,当英雄和对手对抗时会心潮澎湃,看完电影后会找到心灵的慰藉和摆脱困境的力量。但当自己遭受磨难或者经历过苦难后留下的心理创伤完全没有看大片的情绪,那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区别在于看问题的视角,在自己经历痛苦时,用的是受害者视角,通常会变成近视眼,在压力、恐惧、愤怒这些消极情绪影响下,视野变得很狭窄,会被眼前的问题蒙蔽了双眼,那当然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当自己看别人经历挫折的时候,用的是旁观者视角来看别人的经历。用一种更高的视角去看别人过去的那些经历、困难就有了全新的意义。
抖音有一首很火的歌《少年》里面有句歌词“我还是曾经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你愿一直是那个羞涩懵懂无知的少年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