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洽》 作者:史欣悦,这不是一本教人们要如何与他人相处的书,它探讨的是人们要如何与内心的冲突和谐相处,也就是,我们应该怎样与自己相处。
大多数人都会在不同的环境和关系里展现出不同的样子,人并没有一个抽象不变的自我,所谓自我都是存在于关系中的,不同的关系映射出了不同的自我。而把这些不同的自我认识好、组织好、协调好,就是所谓自洽了。
本书从五个方面告诉大家何为自洽,如何自洽。
首先会从认识自我开始;
其次是选择,这是自我和环境的互动;
然后是关系,这是自我和他人的互动;
接着是如何保持自我,因为有时,我们可能会过分投入到某种事情或者职业中,从而忘记自我;
最后,是保持身体的健康和不断学习的好奇心。
我们对自我的认识不太可能一步到位,这种认识,从来都是在选择之中、关系之中、工作之中有所体悟的,也是在锻炼身体和持续学习中不断更新的。
在这样快速变化而且发展不平衡的社会中,认识自己变得尤其重要。
每个人的禀赋、条件、背景千差万别,别人都无法成为自己的出发点,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出发点。
认识自己,首先要了解客观的自己,比如基因和身体条件,家庭和生长的小环境,所处地区和时代的大环境,等等。
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认识主观的自己。主观的自己就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脾气和思维方式。
主观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而主观的自己有时候难于把握,甚至时不时还会变化。
认识自己一直都在发生,很小的时候,我们都能感受到自己喜欢什么事情、不喜欢什么事情。但是真正认清自己,需要在成年之后人格稳定下来,才能确定地知道自己的秉性。
人要明白事情,必须经历事情,感觉的经验是分析总结的基础。
很多时候跟年龄也不见得有直接关系,有的人年纪轻轻就经风雨、见世面,有了很多感悟;有的人一路顺风顺水,环境也比较单一,自然就要体会得慢一些。
现在大部分年轻人要20多岁才步入社会,再经过几年的历练,总要到30岁左右才能对自己和社会形成比较稳定的看法。
但这并不是说30岁后人就不变了,变化一直存在,只是变化得没那么飘忽、没那么跳跃。
人在具备了一些经历之后,加上读书和思考,会产生一些更有效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自己、思考社会。这样的思考,会比十几岁时清晰得多。
所以十几岁、二十几岁的时候,你觉得有些事情想不明白也别着急,愿意想但是又想不明白是这个年龄段的特征。
而且有些事情自己觉得想明白了,也别着急,以后可能还会变的。
正是因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人在规划设计自己的道路时,需要不断观察自己,不断调整一个一个小目标。
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很多来自不能认识自己,给自己定的目标都是别人说的,想做的事都是别人期望他做的。
一个学生,为了父母望子成龙的期望,唯分数论,可能会迷失了自我;一个职场奋斗的人,为了所谓社会和亲友的肯定,唯金钱论,唯升职论,忽略了自己的健康、家人和兴趣,乃至丧失了基本的同情心。
人是目的本身,而不能是手段和工具,康德的这条理念说出来谁都懂,可是我们常常会迷失在各种所谓的“人生目的”中,成为工具而不自知。
只认识自我,不接受自我,还不算完成。
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一方面做一些预防性的调整,另一方面也要接受某些具体的事实。
比如,我们完全可以接受,有人就是比我身体好,有人就是比我能熬夜,有人就是比我更善于把东西卖出去;
同时,你也可以意识到你比大多数人细致,你比大多数人更善于用文字表达,你比大多数人更具同理心。
认识并接受自己的特质,从自己出发,做一事有一事的收获,过一日有一日的长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