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读完,最喜欢的应是邓亚萍对于每一章节内容的精练又质朴描述,她以 “标题、出处、简述、使用场景、使用方法”作为每一章节的结构,内容清晰明了的跃然于纸上。
感悟1----我们常常提到自己 的 TO DO LIST, 我也有 一个自己的TO DO LIST,然而却很少坚持的学习下去,而邓亚萍在本书中提到一个以前我从未想到过的 “失败清单”,意思是在做重要事情之前,尽可能想象一下会遇到哪些困难,会面对什么样的挑战,提前做好预案。邓亚萍常常跟队员说:要把困难想在前面,越细越好,一定要做 足困难准备。因为对于每一场比赛来说,真正决定一个人甚至一支球队的表现的,不是困难本身,而是面对困难如何迅速做出反应,如果你之前已经想到了并且做好了相应的准备,那你的心情就会比较平静,保持清醒头脑,见招拆招。
感悟2----在自序中,她提到了中国乒乓球队挑选队员参加国际比赛的时候的基本的公式:实力=技力×心力。“技力”就是一般理解的技战术水平,包括力量、速度、反应等;“心力”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素质,具体来说包括抗压能力、发挥的稳定性、自信心等。输不输得起?打比赛能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力?这些都是心力的范畴。 输不输得起?打比赛能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力?这些都是心力的范畴。
>>>一 心态提升 <<<
01思维阻断: 给情绪安装开关,就能控制焦虑
感悟3----设计“专属小动作”,在掉链子的时候,通过思维阻断,做这个动作适度走神,比如深呼吸闭眼
思维阻断的道理其实很简单,于通过转移焦点,来让自己在很短时间内全神贯注地做一件不完全相关的事,空的状态
a. 重点不在于你对自己说什么,而在于你对自己做什么。不要总想着给自己默默打气、增加心理暗示,咱们内心戏再多都没有用。一定要做出个动作,或者干脆大声喊出来。
b. 这个动作要提前准备。
心态调整技巧记录:
第一,面对失误,最忌讳的就是反复提醒自己冷静,同时注意力 却深陷其中。
第二,真正的赢家,会用思维阻断的方法,找到一件可以短暂分 心并且全心投入的事情,主动给自己创造走神时刻。
02失败清单: 认清“失控感”,最大限度控制意外
感悟4----“失控感”,提及这个词,总会有些不太好的感受。为什么我们会产生失控的感觉,我想到可以形容这种感觉的是 出乎意料,措手不及。有时候,因为没有准备好,会让自己的整个心态完全崩盘,一泻千里。我想,这个词所对应的是 掌控感,就是我们认为某件事情很有把握,尽在掌控之中。
03迷信习惯:给自己设计一个小动作,做好心理暗示
感悟5---原来运动员也有一些迷信的小习惯呀,也许,在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操作过,只是并没有像她总结出来。记得读书那会儿,每年的运动会,我都会报名跑步项目,最擅长的是长跑,每次比赛前一定会让自己提前到赛场做好准备,然后就是喝一瓶红牛,哈哈哈哈哈,其实自己知道不喝也可以发挥正常水平,但就是一定要喝,来增强自己的信心。如果是设计的小动作,我觉得可以是 发现自己在某些事情前的小动作并进行适当的调整。
04自我激励:学会30度原则,才能时刻保持耐心
感悟6---邓亚萍说““邓亚萍!你是最棒的!你一定能赢!”这种自我激励的方法很难给自己“打鸡血”。不知道为啥,深深的赞同,感觉越这样说,自己就越不信,开始自我质疑,觉得好假,激励自己的效果反而没有达到。而她最终找到的自我激励解决方案是”我要打好这一球“。就跟考前跟自己讲”我要把掌握的发挥出来“一样。似乎于我而言,这种方式似乎会好一点,小时候跟一群小朋友们打乒乓球的时候,我也是这样跟自己讲的,”认真打好这一球“。似乎人在长大的过程中,会遗忘或者丢失一些小时候的优点,在自己跟自己比较的时候,同时,沾染上成年后的一下习气。感觉一直都在自我放逐的道路上,越行越远。小时候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努力着,可能也是环境单一,只是校园生活,周围的小伙伴也与自己一样,诱惑不多。而现在是总是 远景很美好,行动力跟不上。可能也是自我激励的方式需要改变吧。像现在,我就告诉自己”要专注写完这篇拖了很久的读后感“。
技能sum up:
第一,自我激励不要想一步到位。你的大脑不会180度转向,相信 你一定能赢。
第二,正确的方法是关注过程,激励自己把一件件小事做好,一 次转30度
05角色定位:如何成为更强大的自己
感悟7---”角色定位“是一种自我设定。可是”我是谁?”似乎又是一个哲学命题。“我是谁?我从何处来?要往何处去?”似乎涵盖了人生要解决的问题。而“角色定位”也涉及“角色扮演”和“角色调整”。随着我们踏入社会的大门,我们身上的角色越来越多,我在想,“角色定位”应该是属于对自我属性的认知吧。人之所以复杂,可能源于人所处的环境和位置的不同,如果要是有一种方法可以简单的应对所有该有多好。就跟炒菜一样,“青椒+”的搭配 简单又方便,奈何不同地域的口味各有不同,这也是为啥 “青椒+”只能适配像我这种的部分人群。本书中,她把角色定位分成两种:
第一种是“基本款”,可以是一个你崇拜的人,或是某种东西, 这种东西身上有你希望拥有的气质。
第二种就是直指本质了,找到一个“永远在进攻”的自己,你也可以帮自己找到一个“永远xxx”的自己。
06如何用特定动作唤醒“强大人格”?
感悟8---这里邓亚萍提到一个方法“认知行为矫正法”,是一个逆向的过程,不是自我认知指导行为,而是通过行为反过来塑造自我认知。感觉这个方法明星经常用,有点像“凹人设”,可以做符合该人设的事情,通过行为加强自我设定,让自己更相信自己是这样的人。对她来说“霸气”是她的个人人设定位,或者说风格。那她就会去做符合这个人设的事情,通过不断做这样的事情来加强自我认知中对这一形象的自信感。这个逆向思维的角度还是挺有意思的,其实跟 行为模仿 可能是一个道理。比如 很崇拜某个偶像,想成为他那样的人,那么可以模仿对方的行为来加深自我的认同感。
07好的对手会让你遇强则强
>>>二 效率提升 <<<
08执行意图:大脑服从“自动程序”,对抗拖延症
感悟10---拖延症真的是非常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自己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很多时候,总是不想做重要但是不紧急的事情。按四象限原理,这种事情却又是影响最重。我的拖延症自小就有,总有一种越长大越管不住自己之感。似乎还会陷入循环,每次DDL临近的前几天估计是精神力最集中的了,那时候的效率真的是自发的,是高压情况下的某种兴奋和刺激的感觉。赶完DDL,若结果还行,就会把拖延症问题放到一边不理睬;若是如所料的fail掉了,就会陷入自责、焦虑、后悔 这些情绪中,可是整改后的行动就只有几天,过后又回到原样。邓讲述了自己学习英语的过程,从0到1,从啥也不会,到海外博士毕业。我特别佩服她的毅力、自律、和坚持。
她提到一种心理学现象”执行意图“,就是 我们的大脑其实也很懒惰,不喜欢我们问问题,喜欢我们给答案。就像一个费脑子的事情和一个没那么费脑子的事情让大脑去选的话,他一定会选择后者。如果你逼着他选前者,他就那么乐意了,那么,情绪就来了。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不让大脑去思考,然他按照指令去做。可能理解起来比较抽象,有点像编程 语言中的 “IF...Then...Else.."语句,把大脑想象成一台电脑,事先输入好 相关 代码,大脑的工作就是 Run the Code. 具体到生活中,就是”一但我到了X场景,我就要做Y事。", 然后通过重复的练习,形成条件反射,这样更容易行动起来。
09例外控制:如何既保证休息,又保证高效
感悟11---上一章已经给大脑下达了指令,这一章节解决的就是执行力的问题,而这个问题通常又跟”懒惰“挂钩。如何保证自己在执行的时候 劳逸结合。她 提到的场景真的非常日常,案例中说的好像就是自己。
个人觉得减少关注物
技能sum up:
第一,不要强迫自己一直工作或学习,主动放松才能更快进步。
第二,休息的时候,感性大脑很容易就会接管大脑,让人控制不 了惰性。
第三,可以设定一个“如果发生X例外情况,那么就应该做Y事” 的条件句,拒绝感性接管大脑。
10挑战清单:学一招,就能找到自己的最好状态
感悟12---以前超爱看《网球王子》,里面手冢国光是我最喜欢的角色之一,他有个”手冢领域“真的太厉害了。有点像邓亚萍所说的 高能时刻。就是那种注意力非常集中,全神贯注地投入的状态,也可以说是”心流状态“。当自己注意力特别集中的时候,仿佛时间注意不到其他,曾经在工作的时候,遇到一个经理,他就好像是这种状态,那天我去办公室的时候他正在忙相关的事情,一般我们都会打招呼,我也记得跟他打了招呼。之后他将工作任务完成后,来了一句”那个xxx 来了嘛?“仿佛刚才某种状态中出来。而这种状态是十分高效的,却不是什么时候都能进入。对我自己来说,就是某次写paper, 两个小时就把任务完成了,一般情况下,我要完成需要半天左右,那次,写完后真的就是只觉得时间一眨眼就不见了,过得非常快。回到 “挑战清单”的方法,就是说在做任务之前,或刚开始的时候,挑一个有点挑战的事情去尝试,就是失败也不会怎么样的那种。如果任务成功,就证明自己状态不错,从而进入自信循环。
11刻意练习:搞对重点,明确计划,获得高效的正反馈
感悟13---这个可以练习是需要经过一层思考或者过滤的,不是傻傻的把时间花在所有需要练习的地方,所以可以练习的点因人而异。最难的地方 不是去练习,而是找到那个需要刻意练习的点。就是 找到重点和本质。所以即使她说的很简单,但在自我摸索中,操纵起来其实这个点挺难的,如果刻意练习的方向偏了,就是浪费时间。想起以前学物理的时候,当时方法就错误了,记得当时老师讲 物理要积累错题习题集,我就开始把自己做的错题题干抄下来,正确和错误答案记录在本子上,但事实上只过了手,没有过脑子。看似很用功,实际上用错了地方。如果是现在让我去应对,我不会再那样做无用功了。题干不需要抄录,而是需要理解分析和思考,总结出自己的错误点和薄弱环节再来刻意练习才会事半功倍。可是那时候的自己太年轻,思维太局限。
12微习惯:轻松告别拖延症
感悟14---当一个复杂难办的事情 和一个简单的事情 放到一块儿,我们会本能的选择先做简单的。这个“微习惯”的方法,就是不管怎么这个事情怎么样,先做了再说。不用一开始想着要吃大胖子,先吃一口,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再多吃几口。我想,这个可能要用在我的锻炼和学习上,不想运动啥,运动多久,先把鞋穿上,准备起来。
13注意力太集中才会效率低?
感悟15---这个观点也是有点逆向思维的,一般情况下,都认为事情太难压力太大容易使人分心注意力不集中,而这里提到了我们忽略的另一种情况,那就是任务太简单枯燥 导致的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每当自己要批评自己不专心、不专注 时,要考虑的是自己是处于哪种情形,如果是后者,就要去做点更复杂的工作,帮助自己集中注意力,或者去做点消耗精力的事情,把适当的精力用于处理这种简单重复的事情。
14精准练习:快速锻炼出自己的优势
感悟16---前几天,被人问“你觉得你有什么优势?你能做什么?”,我愣住了,一下子卡壳答不上来。确切的说我知道相信自己有能力,但是却没有分清楚自己的优势是什么。虽不能因为这个问题答不上来而否定自己,但确实需要提炼出自己的优势,要清楚的知道自己的长板和短板。曾经又看到过任正非先生的一个访谈,他有说到这样一句“为什么不让自己的长板更长呢?”就是说把精力花费在让自己的长板更长上,而不是拿自己的短板跟别人的长板来对比。一直以来,我觉得自己各方面可能都比较均衡,既不是一个非常理性的选手,也不是一个非常感性的选手,感觉自己的左右脑差别不大,可是一定要找出自己拿手的东西,似乎好像没有那么确定。所谓自己擅长的事,可能就是自己做起来不那么费力,比别人更加轻而易举的事,未来,我想自己会花点时间来寻找。
15高效训练的关键:记录、思考、总结
感悟17---这里,就记录一下GRAI复盘法吧。
G-Goal 目标。做这个事情的时候的目标是什么。
R-Result 结果。评估一下这个事情的结果,目标完成状况。
A-Analysis 分析。分析成功或失败关键因素。
I-Insight 总结规律。总结经验教训,找到更好的方法进行改进,同时进入下一个循环实践。
很明显,邓亚萍是一个擅于记录、思考、总结的人,从这本书的结构和内容就可以看出其对经验的总结和提炼。而自己而言,看一本书,记录下感受和看完就过掉其实是两回事。她说的 记录、思考、总结,有点像吃东西的时候的咀嚼过程。想起猪八戒吃人参果,一口一个,都不知道人参果是啥味道。那像咀嚼的过程 易于消化,让人食而知味一样。
16谈从零开始学习英语
感悟18---邓亚萍学英语的经历,我想,我得到的体悟可能就是 ”放下“,愿意归零,愿意接纳和学习新的事物。人随着自己的阅历经历资历的提升,很容易变得固执己见,很难去改变和接纳新的事物。我期待自己能够永远保持好奇心,怀着空杯的心态,去了解学习和接纳未知。
>>>三 抗压训练 <<<
17思维进步:学会一个词,永远不会向失败低头
感悟19---成长性思维,我觉得有点像 以前学政治的时候里的”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也一样是不断成长的,不能因为一时的成败就否定自己,消极退让。一切都是暂时的,只有自己努力往好的方向走,总会比消极应对要好很多。一个”yet", 到目前为止,若是不行,那又能怎样呢,改呗。要相信你比自己想象的要强大。也许某件事情觉得自己过不去了,实际不然,事情临了,该过去的还是会过去的。然后会惊奇的发现,原来我可以挺过来呀。
18目的性颤抖:像赢家一样依赖直觉
感悟20---看到这里,真的挺佩服她的,她说的这种情况正是我当年遇到的没有解决的情况。目的性颤抖(“穿针心理”),就是 在给缝衣针穿线的时候,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线越不容易穿 入。也就是用力过猛。如果一个人由于做事过度用力和意念过于集 中,反而可能将平时可以轻松完成的事情搞砸。心理学上,动机与效果之间有一种“倒U字形曲线”关系:动机太弱,无法激发行为的动力,效果自然很差;但如果动机过强,精神压力过大,就会分散注意力 和精力,阻碍真实水平的发挥,过犹不及。这也是每次太想做到某件事,反而没办法发挥正常水平甚至导致动作变形。注意力不是控制来的,越是控制越容易出问题。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赢家不思考,赢家靠直觉”。“不思考”就是 不去胡思乱想,不去给自己制造焦虑,就是做事情。“靠直觉”需要的是 随机应变,准备到位了,剩下的就是随机应变了。我当时可能就是犯了“思考”的毛病,自我施压,越来越紧绷。看古装剧,隐士高手之所以是高手,在于其发挥时候的云淡风轻,若是紧张兮兮,反而很容易在对决中被干掉。
19詹森效应:应对失败的正确姿态,怎样才能愈挫愈勇
感悟21---“詹森效应”,说得直白点就是关键时刻掉链子。就像一面看不见的墙,每个人都会遇到,但你无法预测 它会在何时出现在何地。跟“穿针心理”有些类似,但又不太一样,可能“穿针心理”是导致“詹森效应”的一个原因,但“詹森效应”的发生也是存在偶然性的。詹森,七次与金牌擦肩而过,他最终在1994年的挪威冬奥会上以1分12 秒43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夺得 1000米速滑的奥运金牌,打破了“詹森效应”的魔咒。这可能就是命运对他的考验,只有经受住了,才会到达下一个高度。
20应对变化的唯一出路是主动出击
感悟22---这个时代节奏很快,事物迭代的速度也很快,作者说的“主动出击”可能就是跳出舒适圈,而应对变化需要的是敏感度,如果是温水煮青蛙,请问对水温的敏感度丧失,耐受性反而增强,那么就很容易像青蛙一样到死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而敏感度的培养需要的是 训练自己的观察力,感知和记录变化。
21矛盾意向法:顺从压力也能对付压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