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是个以理性深入了解人性、最后作出最符合人性的选择的过程。
但凡选择就是在投入时间和注意力,就是最大的机会成本,我们说“见识”能高效帮我们做对选择,而“见识”正是由一个个思维模型构建而成,高阶思维模型是帮助降低机会成本的有效工具。
早晨睁眼马上就起还是多睡一会儿?
起床后怎么利用时间,阅读还是刷朋友圈?
早饭吃还是不吃?
上班自己开车还是使用公共交通?
工作时全力以赴还是开小差偷懒?
住所是离公司近点还是便宜点?
学习还是娱乐?
这么一个个具体的、生活的方方面面罗列下来,是不是对选择会更具象化?这就是生活,看似微不足道的点滴,背后都需要足够的认知和模型做支撑。
就是这样,生活中作的每一个选择都会冰冷的刻在生命的维度上,在未来的某一刻以某种或惊喜、或失望的方式表现出来,或悲或喜,但绝对公平。
时间是这世上唯一一个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的东西,因其绝对公平,也就最冷酷无情,你如何待它,必原样奉还,正因为如此公平,所以必须根据自己的愿景善待每一分钟,有助于实现目标的时间投入就是有效利用,反之就是荒废。
以时间作决策标准。比如我的终极快乐是自我的不断迭代,并以此为最大的乐趣,所以我时间注意力的投向就是围绕塑造大脑上,具体仿照阳明先生“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点,强迫自己置身于汇聚精英的城市、地区、领域之间,身处高质量、高密度的信息之间才是开启野蛮成长的正确方式。
再以房产为例。房子对于大多人来说,是为了世俗意义上的有房就有安全感,所以在购入住进去的那一刻就完成了期许,后续背负的房贷就是最现实的成本,不敢尝试,不敢冒险,都是为最初的安全感付出的代价。有了安全感,后续的升值或是贬值至少在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下也没有多大意义,在自住的情况下,安全感或是其他理由就是购房的主要目标,而家具、灯饰、卫生间器具以及厨房这些常用到的装修就特别重要。
切换另外一个视角,如果把房产看作是投资,那么也只是金融品种之一,只有收益才是唯一考虑的问题。包括房产在内的不动产作为资产配置的锚定主力首先是抗风险,然后才是增值,家具、灯饰、卫生间、厨房甚至是电源开关等细节在房屋出售时会起到巨大的助推作用,购房者看房做决定时,带家具和空房卖到的价钱通常会有较大的差别,即便家具已经是用了10年的老旧品,这也是从一开始就建议在家具上多花点钱,不仅平时居住看着舒心、用着称心,出售时会有数万快的溢价,而且换新房时还可以把家具搬走,为下套房产出售时得溢价做准备。
不同的思维让人在面对同样的处境从一开始就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做选择是计算机会成本,每一次选择哪怕是微小的优势在长时间的累积下都会大幅提前复利的爆发节点,这也是为什么要做和时间做朋友选择的根本原因。
很多人说老这么算计活得多累啊,确实不轻松,首先得确立“不断进化”的价值观,单靠鸡血、励志并不能持久。再有这种计算机会成本的思维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反向塑造的,一开始确实计算的很辛苦、而且也容易出现偏差,可以从点滴做起,比方说计算时间利用效率,或是晚起的机会成本,或是生活中任何一件需要做选择的事来计算,一旦把这种思维变成生理本能,就不会占用大脑多少内存,都是下意识的决定,那么收益将是巨大的。
大概率作出相对合适的选择,层层累积叠加,自然就在人生快车道上,还有什么比训练时间投向更值得投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