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多多《用镜头说话》有如纪录片,记录滇藏大山褶子里少数民族的弱势群体,善良、饥饿和愚昧仍是其主旋律,人文关怀仍是其主色调。全文大约一万八千字,几乎是纯白描,比如写景,“太阳天衣无缝地辉煌。我心里最大的愿望就是,扯一片云彩,把太阳挡一下。云,当然是没有的。好久了,树们寂寞地绿着,只看着云做梦,感叹着土地的干裂。”再比如写人和环境,“火塘上的茶壶整日烧着开水。我睡在她的床上,她就坐在床边的木凳上,那只木凳不知道已经存在了多少年代,四周的棱角早已磨成圆形,漏出了美丽的木质花纹,木头的香味随风荡漾。”深入生活,沉到底层的民众中去,是叶多多散文最大的亮点。
江子《离散记》是一个红军爱情故事,然而他们从相识到分手才不到一年,从结婚到分离最多也就半年,从此音信不通,直到二十五年后,其间两人的婚姻已经有了多次的变动。属于他们两人共同的记忆不多,作者却把故事讲得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该详则铺叙渲染,以虚写实,该略则一笔带过。整个故事的脉络却清晰得如一脉江水,情感的抒发也把握得恰到好处。
徐虹《“文革”中的知识分子们》是一组知识分子的雕像,他们有的远离“漩涡”,比如张充和四十年代就离开了大陆,郑振铎死于空难没有活到文革;有的在漩涡边上未受到大的冲击,比如杨沫得浩然等人保护,金应熙识时务反戈一击成为俊杰,张申府因看着挺本分而没人搭理;有的先后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杨益宪大难不死,绿原因祸得福在狱中学得一门外语。不知作者为何选了这七位非典型的知识分子,或者我们读到的仅仅是节选?
乔忠延《放飞孙中山》的主语是澳门,行医的挫折,郑观应的启迪,上书的失败,起义的流产,飞南弟的帮助,助力孙中山飞出澳门,走向檀香山,走向世界,从此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航向。我以为,这篇散文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构思,而构思是放飞一篇散文的引擎。
耿立《谁的故乡不沉沦?》有感于“农村上楼”而发出的慨叹。情感之真挚,议论之尖锐,行文之随心所欲,让人侧目。全文六七千字,读来有一气呵成之势。我怀疑是电脑打字,引用起来常常有一发而不可收拾的趋势,似不足为训。
洪烛《秦淮河》从李香君到秦淮八艳,从杜牧的诗到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题散文,从《桃花扇》到《玉树后庭花》,把秦淮河的脂粉气都写尽了,然后笔锋一转,“我写这篇文章,是为了替秦淮河辩护,替商女辩护,替音乐辩护。”此之谓放得开,收得好。
附:《散文选刊》2011中国散文排行榜
(30篇)
《呼伦贝尔记忆》(李存葆)
《兄长》(梁晓声)
《婉容的早餐》(李国文)
《时间的同一个源头》(陈奕纯)
《阿来的如花世界》(迟子建)
《我们家的名片》(王惠明)
《与巴尔鲁克的激情相会》(安谅)
《遗落在拉萨的一摊泪》(袁明华)
《背心》(王宗仁)
《早该说的一些话》(苏叔阳)
《大姐的婚事》(刘庆邦)
《奶河》(刘国星)
《感叹岳桦林》(贾凤山)
《浪漫镇巴人》(周亚鹰)
《梧桐深深》(赵畅)
《一个警察的下乡日记》(邓同学)
《贵州风流草》(喻莉娟)
《夜走磻滩》(白荣敏)
《风雨游鄂西》(甘才志)
《黑白世界里的纯情时光》(丁立梅)
《断裂的爱》(余秋雨)
《第八个是缘缘堂》(刘仰东)
《拉萨的云》(周吉云)
《水的行走》(沈念)《落叶》(米伽)
《螳螂之死》(陈革新)
《我的母亲》(刘建民)
《咀嚼阳光》(朱文华)
《寻梦延安》(孟庆武)
《在石桥村割油菜》(黄定槐)
(摘自2021.11.15.~11.27.日记,13:48.初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