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一 回到家里,明明疲倦到极点,一抬手就想把手提电脑给扔了。结果,还是开机,打开excel,拍了张照片发到朋友圈,并配上文案:心疼10点还在加班的自己。
场景二 某一夜,你手忙脚乱冲奶粉,老公在拼命“吃鸡”。你修炼了二十年的情商也终于失效、爆发、不可收拾。然而,一夜争吵之后,你还是特地上了口红,咔擦来了一张恩爱照,转手就发到朋友圈。因为,那天是众所周知你们的五周年。
场景三 省吃俭用几个月后在某考拉购买了一个奢侈品包包,调好滤镜和角度,写下此时此刻的心情:对自己好最重要!
只要我们愿意,打开手机,朋友圈就是一场24X7全天候无休的直播室,八卦是编写在我们基因中程序。在朋友圈,我们是尽职的下属,贴心的闺蜜,积极上进的自己。
有那么一刹那,我们会有这样的错觉:嗯,我就是这样完美!
社交网络简化了人际交往的时间、空间成本,我们和他人的交往越来越碎片化,很难再有时间和耐心去全面地了解认识一个人。想想你的朋友圈,你大概能够用“生活家”“打卡狂人”“文艺小咖”“业界精英”“旅行达人”等标签熟练地对人群进行分类。
这些标签——或者说“人设”,成为我们在虚拟社交中认识彼此的方法论,它帮助人们以简单粗暴、经济实惠的方式认识一个人。我们乐于这样干,也乐于这样表现自己。
注解:“人设”即人物设定,原本来自二次元,指动漫人物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和生活背景。当下的娱乐圈,“人设”才是踏上金字塔顶端的法宝。
你的朋友圈里,一定活跃着几种人设类型。
疯狂晒娃型
她们的朋友圈会不时展现“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模样。她们会带宝宝去逛朱家尖沙滩、在翁浦公园遛弯,和宝宝一起堆乐高积木,以此来表现其乐融融的亲子关系。
配词一定要由浅入深,上升到情感之大体验,比如:宝宝用积木为我造了一个小房子,虽然今天很累,虽然为母不易,但是备感幸福,感恩上天赐给我宝宝!老公出镜与否取决于老公是否步入油腻中年。
这是个永无止境的圈子:她们的房子是最干净的,她们的孩子是最可爱的,她们的头发是最漂亮的。她们的婚姻最完美!
成功人士
他们整天都出入各种高端学术会议,诸如海岛旅游大会,海洋经济研讨会等等。他们的状态不是在去开会的路上,就是正在开会中,一年的地点定位加起来能绕地球一圈。
他们会在开会前,发个朋友圈,告知大家一声:我手机在接下来两小时暂时无法接听;配图要么是会场坐满的各种专家,密密麻麻的学习笔记,要么是以相熟已久的样子和各界名人的合照,感叹一下“与优秀的人相遇,定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他们总是加班到凌晨,堆满文件的办公桌,窗外闪烁的霓虹灯,一切让你这种9点洗漱完毕的“废柴”瑟瑟发抖。你还有什么资格谈论人生呢?点一首《凉凉》送给自己吧。
伪文青
在舟山,那些伪文青的朋友圈内容是这样的:
周一,在东港大剧院感受下高雅艺术。周二的午后分享下日本的小众民谣。周三的夜晚,写下《一出好戏》的简短影评:与世孤绝的荒岛群像,物竞天择的社会缩影。
周四,去岛上最美书店寻找真我,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的热度不能不追,村上春树太烂大街了,提名21次的无冕之王格雷厄姆·格林了解一下?
周五美术馆,博物馆走起?别误会,可不只是跟你们一样去拍照的,这是为《舟山群岛海洋族群探析》论文做准备呢?!
周末和朋友去逛街游玩,在西大街某个不知名的小店,拍下分享友情的照片,并配上文案:
真正的友谊总是预见对方的需要,而不是宣布自己需要什么。——莫洛亚
而至于他们究竟去没去过这些地方,谁也不知道。
在朋友圈,制造印象的成本几乎为零,真实的自我几乎可以完全隐藏在屏幕背后。
在观众眼中,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所有人都像演员一样,聚光灯一打,表演开始!
没有人会知道我们重做了三次才完成这盘蟹炒年糕——可能它的味道还有些古怪,只要在它精心打光的照片上完美无缺。也没有人知道我们是否真的读完过一本大部头著作,并为此感到享受,只要我们贴出自己的三五句评论。当我们最大限度地生活在朋友圈里,“完美人设”便触手可及。
我们想融入这个社会认同的每一寸,也想在别人心目中不是异类。于是,先在别人心里面立个flag:这就是我,也是我想要成为的样子。
心理学家指出:一个人过度掩饰自我,会让你在面对真实自我时无所适从。反而,最终让自我评价越走越低。我们是朋友圈里最完美的人,却成了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
其实,并没有多少人生来就与众不同。天分、个性、风格,都重要,但都不是最重要的。
敢于真诚面对自己,不被标签、别人的看法所绑架,人才会拥有更多可能性,才会真正变得更自由。比起时刻树立自己的“人设”,坦承的人会更加接近率性而活。
宇宙那么大,去做最浪的那粒尘埃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