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郝晓东院长的“早安新网师”是如下内容:
专业写作少写随笔、感悟和文学性作品,因为这是不专业的表现。
专业写作,强调理解与反思,反对表现主义;强调客观呈现,反对修辞。专业写作,是写反思、教育案例、教学案例和论文。
“专业写作”是我的短板。我擅长的还是写一些随笔,或者发一些感悟。但是仔细翻看我最近一个月的写作,发现单纯的随笔或感悟,有三分之一。可是,我的随笔或感悟,大都还是和教育有关,或者与我的学生有关。
我理解的“专业写作”里,关于课堂记录的,包括教学案例和反思,听课的记录和反思,占了五分之一。关于教育现象的反思和警醒的文字,占了五分之二。另外就是一些关于生活的鸡汤小文吧,总有一种想要规劝别人的感觉,因为写的时候是有对象感的。
对,我的写作对象感很强。教育案例类的,都是写给自己的,或者听课老师的。教育现象反思的,写给管理者的,也是写给自己的。一些鸡汤小文,写给朋友的居多。但归根结底,都是写给自己看的。
写给自己看的文章,专业性自然就不强。当然,就算我写的是专业文章,也会带几丝随感的文字在里面。
如果要“专业写作”,首先得要专业阅读。阅读专业的书籍,才能有专业写作的底气。加入新网师,我的专业阅读才有一些探索。其实没有什么诀窍,就是坚持每日读一点,理解一点,联系一点。如果不是因为有新网师,估计我不会读那些书的。
如果要“专业写作”,就应该进行专业写作的锻炼。应该说加入新网师,是我逼迫自己锻炼专业写作的重要途径。才知道如何写参考文献,如何写参考文献的格式,如何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得有逻辑一些,层层深入,或者层层相关,才是一篇论文写作的必要因素。
如果要“专业写作”,还需要和高人交往。多读他们的文字,多和他们交流,训练自己的思维逻辑表达。比如文质老师的“张三点”,以及一些课题的表达:问题——原因——策略——反思,才会走出随笔式的写作方式。
当然,虽然“专业写作”是我需要的,可以作为我的追求,但是我还是会将随笔式的写作继续坚持下去。因为这样的写作,可能是让我保持写作兴趣自豪的方式,也是保持写作热情的方式。
在《读书的方法与艺术》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朱光潜先生说:“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所以,终身只读一种书或一类书是不妥的。它虽然能造成品位的纯正,却也容易导致趣味的偏狭。倘若无此可能,恐怕也只好挑那公认的经典名著来读。读经典名著,虽然没准会读成“书呆子”,却肯定不会读成“二皮脸”。此外,年轻人多读点古书,老年人多读点新书,也是办法之一。
所以,写作也如阅读一样,不应只强调一种。因为生活本来是很丰富的,如果只用一种颜色来区分,那就太单调,也就失去了生活的本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