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还乡手记”非虚构故事大赛
#还乡手记#探访北京最后的挂历店:现代冲击与传统坚守

#还乡手记#探访北京最后的挂历店:现代冲击与传统坚守

作者: 请叫我永不言弃的橙子Sama | 来源:发表于2018-02-28 22:37 被阅读22次

    1挂历,侧门

    年十二,马路上行人不多,汽车鸣笛声短促尖锐。公交车一辆接一辆快速驶过,发光的红色 “103路”车标在阴天光线下变幻颜色。骑着摩托的青年拧了手把,摩托车 “嗡”了一声以示加油完毕。

    路口的信号灯变成绿色。它们拐弯消失。

    西黄城根北街上的这些现代化景观倒是与窄到只能一人通过的胡同、偶尔飞过的鸽群形成了快慢节奏强烈的对比。

    这条街位于北京市二环内。因明清坐落于皇城西墙外侧,得名"西皇城根"。民国初年,原皇城城墙陆续被拆除,为反对封建、破除帝制,"西皇城根"的"皇"字也改为了"黄"字。百年间,这条街见证着人事风俗的变迁,也见证着变迁中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矛盾和交融。

    金安光爷爷的店,就在西黄城根北街上。

    这是一个门面不到20平米的挂历店,内外两间,山水、花草、动物、人物的挂历从屋檐上挂着垂下来,靠近外门的架子上,摆着一摞摞田格本大小的、纸质最普通的日历,里屋的挂历图案是不同颜色、品种、画风的狗,以满足农历“狗”年顾客对于“狗”挂历的需求。

    店铺临街的墙外挂着几块木板,每一块木板上都用鲜明的红色大字写着“挂历,侧门”。

    金大爷的这家挂历店,被网友称为“北京最后的挂历店”。

    “挂历的雏形是一种‘讨债本’,随着岁月的流逝,‘讨债本’逐渐演变成为当今的挂历。挂历由皇历、日历、年画逐步演变而来,是历书与年画相结合的艺术品。” 这是百度百科对“挂历”这一词条的定义。

    #还乡手记#探访北京最后的挂历店:现代冲击与传统坚守

    2现代冲击:艰难生存

    老金今年72岁,他守着挂历店已经30多年了。

    棉鞋,军绿棉袄,护耳帽,这是他抵御北京寒冬的装备。挂历小屋的取暖只能靠空调,但是老金没开,他觉得“温度不冷,而且空调一吹,更容易感冒”。

    从改革开放起,他和家里弟弟妹妹一起卖日历挂历,最开始驻扎在平安里,后来因拆迁搬到了现在这条街上。

    80年代到90年代,是挂历销量最多的时代。很多单位会大批量买挂历发给员工做新年贺礼。“你单位来500本,他单位来1000本,可挣钱了”。竞争最激烈的时候,整条街上都是卖挂历的,一个小摊一个小摊挂起来的挂历“跟屁帘似的”。

    但90年代中后期,单位逐渐停止了大批量购买。曾经这个“风口行业”慢慢不挣钱了,老金当初的竞争对手也都改了行。他们有的在动物园批发市场卖衣服,“挣了不少钱”,有的开了餐馆,“现在名下有好几家饭店”。

    去年,老金偶然碰见个在鼓楼卖挂历的,问起他售卖状况,对方表示“不弄了”,因为“卖不下去”。

    进入21世纪,个性化日历的定制、纸价的上涨、以及电子日历的普及,冲击着本就脆弱的传统日历行业。

    点开淘宝,输入“挂历”,按销量排名搜索,排名第一的店铺月销量达到6345笔,这与老金一年的销量相当;原材料与人力成本的提高使得纸价节节攀升,高成本低利润使得北京几个印刷厂和个体印刷户先后放弃了印刷日历的工作,老金只能辗转从南方进货;移动设备端自行携带的电子日历基本兼具了传统日历的所有功能。

    但提到电子日历的好处,老金不屑一顾,觉得“那是年轻人的想法” 。

    “谁用电子日历啊?谁说电子日历好使的?电子的有画吗?每年的图案它能变吗?”

    一连串的发问末了,他喃喃道,“老传统,这是几千年文化传统的问题。”

    #还乡手记#探访北京最后的挂历店:现代冲击与传统坚守

    3坚守传统:这店关不了

    近40年,传统日历购买群体中的“男女老少”只剩下了“老”。

    针对老人群体,老金表示,“老人喜欢什么,我就给他们进什么货”。

    “字大”是老金顾客的最大需求。

    老金有个顾客,刚40出头,但眼花看不清东西。 “看见没,就是对面墙上那种大字的,他就喜欢。” 老金指着挂历笑着说,“年轻人没到岁数呢,等一到岁数你就知道了,眼神不好使,电子的根本看不清,他就需要大字日历”。

    与挂历打交道快40年,老金也对顾客偏好的类型了然于心。

    有个顾客一进门就跟老金说想买能记事的挂历。老金琢磨着他的喜好,给他拿了一本。顾客一看见激动地说“哎呀!你解决我大问题了!这个挂历特别好,字大纸大,又能看又能记事,我找了好多地方都没买着,最后上你可算买着了,谢谢你!我要上你们办事处跟他们表扬表扬你!”

    “听了这几句话,我也特别感动”。老金用极低的语气轻声默念。

    早8-晚10,这是老金的营业时间,这个春节期间也照旧。

    好多顾客都是从特别远的地方来的,为方便顾客联系,老金在门口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人家打一电话,说给我拿几本挂历呗,我就赶过来。咱们说为人民服务,人家哪怕就买一本,咱也高兴,心态不一样”。

    “想想一卖30多年,也是挺传奇的。我也没想着这30多年就跟一刹那似的”。

    他想起自己小时候常用的月亮盘,“嚓”一撕,代表着那一天过去了。

    在老金看来,现在的“挂历”是一个“念想”。“过完年了,想看看今天几号了,结果一看挂历还是旧的,就想着该给换挂历了”。

    他又讲起他的顾客经历:有个小伙子每年都给老太太买挂历,今年没买,老人心里因为这事不开心但没言语,小伙子琢磨了半天才发觉是因为挂历这事。“我说你给他来一个国色天香的,准高兴”。

    还有一个给父亲买挂历的小伙子向老金转述了自家老爷子的话语: “过年,吃的不带没关系,但我这本挂历你一定给我带来”,老金声音渐大,激动模仿着小伙子的语气,“我给他挑完挂历后,他说谢谢我,要不他这年都不好过。他家老爷子就这点喜好,就爱挂历” ,老金声音颤抖。

    除去这些代买的,还有几个80多岁的老人是拄着拐杖自己来的。

    “咯嘣”,打火机开闭,老金点燃一支烟。

    “这店关不了”。

    #还乡手记#探访北京最后的挂历店:现代冲击与传统坚守

    4 留个念想

    从2017年开始,老金新置办了个留言簿,他邀请来店里的顾客留言。

    打开本子,最新的一条是写的是“感谢您为大伙服务,祝您新年快乐,全家幸福”。往前翻,有上述几个80多岁的老人留言,其中有人没有写其他留言,只是一笔一划写下自己的名字。

    “你是哪年的?97年的?我找找97年的,哦这是93年的,看见没?不过不卖,这是我展示的”。老金炫耀着自己的“藏品”。未来他希望办个挂历展,但是现在“展品”还不齐全。“怎么着从改革开放开始卖挂历到现在,我每一年都得有几个特棒的挂历才能展示吧?”

    “给我签个字吧,反正你来了,不管你是什么学院什么报纸的,你写上,留个纪念吧”。

    #还乡手记#探访北京最后的挂历店:现代冲击与传统坚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还乡手记#探访北京最后的挂历店:现代冲击与传统坚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xkw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