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上,坐在车里颠簸中盘算着今晚准备看什么片子。进门的时候意识到刚刚过去的2017年还是挺有意义的—这是我观影的第十年。倒不是我怪异的总记着些无聊的纪念,这很容易就推算出来,不计小学时代被组织观看洗脑八嘎呀路片以及偶尔在CCGV6上揪到的译制片,我自己开始看电影一定是中学的那个下半学期,开学后我成为了走读生。
那是个典型的六线城市封建制重点中学,只有少数人才能不住宿舍,我成为外宿生的原因有好几处,但最重要的是当时家里在城区的房子盖好了。满足了学校外宿的基本条件,于是我便每天骑自行车上学。
因为是封建制学校,作为被剥削的对象学生们呼吸的唯一目的就是学习。封闭式管理的大环境下,少数不用住校的人就成了自由的走私犯。早上背包里装满了包子,晚自习后往围墙里递过夜宵—统治阶级的亲戚承包的食堂实在太难吃了。比肉体热量更被渴望的,则是精神食粮—彼时移动互联网还处于wap时代,而且穷地方只有少数学生偷偷持有被校方严令禁止的手机。为了满足同学们的文化消遣,我为他们从校外的书屋租书还书。比起吃力不讨好的食物运输,这明显是个好差事,我能免费看到各种玩意。
之后就是为电子设备充电的委托,我最乐意的当然是班里唯一一台PSP,白天抢着玩到没电,晚上我带回家一边充电一边自己爽。(现在想想,痴迷480x272可笑分辨率设备的少年还真是可怜啊... )好景不长,那几人上课玩得太疯,才个把月就被没收了。然后另一台MP4播放器就成为了主角,不同的是除了充电,我还得负责视频内容。
正是这台MP4让我接触到电影,虽然一开始我被要求下载的是小场景动作片。但黄片总不能当饭吃,很快就变成真正的电影了。一群没脑子被应试教育奴役的乡土中学生能还会看什么呢?按机主要求就是“大片”。我那时对电影也一无所知,就网上按动作片等关键词随便搜。印象中的第一部应该是施瓦辛格那部《真实的谎言》。今天的记忆只有最后大桥上垂直起降的鹞式战斗机了,但当时看得一定挺爽,因为我还接着看了好几部阿诺,但一部都记不住了。
不过在机主那边却不满意,说不好看,有没有“一上来就打”的片子。这话让我蒙了,至今记忆犹新。几番周折之后终于搞懂他们要的是武打片,当时挺火的《导火线》就受到好评。我却是不爱看,不过RMVB的年代一部片子才多大啊。8G的播放器装十几二十部绰绰有余。给他们下武打片的同时我自己看自己的好莱坞大片。
按搜索引擎的指点,对着大明星找片。很快我接触到了首次喜欢上的电影:《虎胆龙威》。连着看了三部,老布也成了我第一个关注的影星。第一部的大楼已成影史经典,第二部机场口碑就差了,而同样风评不佳的第三部我却相当喜欢。老布与萨缪尔·L·杰克逊亡命天涯明明很有戏啊。萨缪尔大爷(那时还没人知道他马上要当神盾局局长)也是我最早记住名字的演员。我还很早就看了《不死劫》,因为也是他和老布共演。
搜到什么看什么的方式完全不能保证基本质量,连初心者的我都明显对一些烂片起了不良反应。去找一些电影推荐自然是下一步,彼时是2007年秋天,中文互联网还能算...黄金年代哦。我们还没有被WEB2.0吞食,腾讯还没有侵染一切,而且可以上YOUTUBE(Suck it, kiddo!)...总之在公众号奴役大妈之前,天涯社区可棒了!我来到天涯的影视版按图索骥。在大片之外开始慢慢接触一些好片,也从此走上了影迷之路。
使我从无脑看爽片的初级观众升级成认真对待第七艺术是哪部电影呢?已经搞不清楚那几部启蒙作的观影顺序,所以具体的第一部不太能确定了,不过这命题我有一个可以确定的答案:《七宗罪》。也是论坛上找来的片名,异常灰冷的色调,一直在下雨的奇怪城市,没有什么大场面,只有一老一小两个忧愁的警探。然后神圣的凯文·史派西出现,我看到了一个让我痴掉的反转结局。作为中二少年(字面意义上的中学二年级哦),总是喜欢抄念一些文字,在此之前都是从书上看来的。看了七宗罪后,我就在课桌旁的墙上刻了电影最后摩根·弗里曼的那句影史经典台词:
海明威说「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为之奋斗」,后半句我同意。
直到今天这依然是我最喜欢的电影台词之一。
再说回那台MP4,虽然我们的看片口味日行渐远,但真正让我和机主的合作互利关系破裂的却是初三上学期结束后的分班。碰巧进入特别尖子班的我甚至教室都搬到了另一座楼。现在我已经完全想不起来那台最初用来进入电影世界的MP4播放器是什么模样了,可以肯定的是国产山寨货(事实上整个数码电子历史上所谓的“MP4”硬件都没有正式被定义过)。屏幕大小应该还不到3寸,分辨率是320X240,那时有很多网站专门提供这个分辨率压制的AVI格式视频。
是的,不到3寸320X240分辨率,比上面令人不屑的PSP还要惨。但十年前的我还能有什么追求呢?有话说饱暖思淫欲,在一张杂志封底的广告都能反复翻看每一个字的信息饥荒年代。这个如今打发叫花子都不好意思拿出手的小玩意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宝箱了。我家教极严,电视电脑在“学习的日子”是绝不能碰的(到高考前除了春节基本都是学习的日子),之前的电影都是跑到网吧下的。如果没有这个小小的屏幕,那时的我还真接触不到电影。
高中我上的是本地最好的一所,写作最好读作最恶。我现在都不愿回想那座令人发指的牢狱,教室里课桌上的书堆起来把人脸都能挡住,高考成为一个狂热的宗教用语。 每每想起鼻子都发酸啊,可以理直气壮与大量JK混在一起的时候竟然如此不堪... FUCK MY LIFE!
言归正传,总之我最混的岁月里,电影就成了我的同伴。快一年没看电影后在高一的暑假我攒钱买了一台自己的播放器。这得感谢IT工业的进步,让华强北山寨的水准也高了不少。这时候已经可以买到4.3寸左右分辨率800X480的播放器了。对数位视频有一点了解的人都会清楚,320X240是讨饭的,800 X 480则是革命性的。要知道,那是已经统治十年的DVD视频不过才720x576分辨率而已(576i)。
用这台设备看电影,虽然尺寸还是很小,但在画质解析度上已经不输于人了。我当然进入大量看片的阶段,这期间除了论坛,还知道了IMDB和烂番茄等数据库类网站。选片的门路更宽了,不过毕竟是热血时代嘛,饥不择食。也没有如今瞄上一眼cast海报简介就能毙掉八成片子的眼光。好片烂片都吞了不少,个中还有一原因是片子都是偷偷跑网吧下的,来之不易,舍不得不看就删掉,于是看了许多乱七八糟的片子。
观影有三个阶段,最初级的阶段是按场景选片,比如什么都不管就看枪战片、像前面的机主同学一样就看“上来就打”的武打片。再稍微往后,至少已经看出点门路时,有了脸熟的演员,有了喜爱的影星。就可以进一阶,按演员来选片了——像我早期那样看了很多布鲁斯·威利的片子。而第三阶段,真正可以触碰到“影迷”边缘的阶段,就是按导演选片。《电影手册》的新浪潮先驱们提出作者论已经有六十余年了,但电影是工业流水线的庞然大物,直到今天都甚少有电影可以100%的称之为导演的作品。尽管如此,大师级别的导演作品总会有自己独到之处。
前面说看《七宗罪》时,我大概都没有注意到导演这身份的存在。后来又看到《搏击俱乐部》,再一次被震惊。我终于注意这两片的导演是同一个人,于是大卫·芬奇就成了第一个热衷上的导演。《十二宫》晦涩繁长、《颤栗空间》小场景的刺激、《心理游戏》的终极诡计...以及是年上映的《本杰明·巴顿奇事》。这些片子都谈不上大喜欢,但有导演水准保证,至少可以避开糟蹋时间的烂片。至于我下一部受用得浑身发抖的芬奇电影,则要等到五年后鲜血淋漓的《消失的爱人》了。
上文提到的布鲁斯·威利和萨缪尔·杰克逊共演的电影其实还有一部,想必大家都知道了:《低俗小说》。任谁接触电影只要多一点,想必都会听到昆汀这名字。我是从《杀死比尔》入门,又看了两三部昆汀,认识到所谓的cult片后就大量找来看。猎奇独特的cult片太能吸引新影迷了,至少看上去就很酷啊。谁会忘记威廉·达福在枪林弹雨中指挥乐队呢?这期间便看了后来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罪恶之城》,那绝无仅有的影像就算在我的4.3寸屏幕上都是如此的美丽。
高中时代在糜烂的碎纸絮中结束了,大学的空余时间多了一个量级,但看片量反而下降了。很快就买了电脑,但比起21寸显示器,我还是更习惯躲在床上捧着播放器看电影,电脑则负责下载。那几年可谓下载的黄金时代,迅雷离线诞生,只要每月花十元钱成为会员,就可以掌握差不多整个外网的资源。尽管经历了2009年冬天的BTCHINA大浩劫,飞鸟、悠悠鸟等一众赫赫有名的站点倒下,但野火吹又生,伊甸园和风软屹立不倒,人人影视成为中坚。YYETS特色产品1024x576分辨率压制视频开始取代DVD画质,我们开始拥抱HD。
挣脱RMVB的噩梦之后,网上的压制片源开始普遍进入GB年代。各站纷纷发布码率良好MKV封装的720P成品,一部的容量平均在3GB左右,对于大学宿舍里4M的带宽来说是一个不错的画质与容量折中取舍的选择。当视频分辨率远远超过屏幕分辨率,我的播放器慢慢相形见绌。使用电脑看视频的时间越来越多,说来有趣,最初让我对画质欲望觉醒的并非电影,而是BBC老爵士一系列纪录片。《行星地球》、《冰冻星球》、《生命》...我一接触到便觉得不看1080P是亵渎,反倒是电影在那时还心安理得的躲起来用小屏幕看。
很久以后我才明白,曾经迷恋小屏幕播放器的原因:电影对我来说是很私人的事物,我只会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享受它,在众目睽睽之下看《不羁夜》或者《女性瘾者》?想着都感到头皮发麻。对于常常要奔波的学生生活便携设备亦有另一大好处,无论是实习、旅行还是回家,身上带着装满电影的设备,去哪里都能够安心。毕竟我最害怕的,就是无所事事空度长夜。
大三的时候Google发售了第二代NEXUS 7,这可是我的本命设备:7寸屏幕尺寸已经相当得体,却依旧可以轻松放进口袋里随身携带。更重要的是这块7寸屏的分辨率是1920X1080。第一次见到PPI达到320+的设备的震撼让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革命性的科技进步,想起以前看320X240分辨率电影的自己...作为补偿,入手NEXUS7后陆续重看了很多以前喜欢的经典,在观影阅历不一样后再加上全高清的画面,自然有完全不同的体验,很多片子变得更喜欢了,也有少数“当年我竟然喜欢看这个?”。
NEXUS7上我看的新片相对并不多,那段时间我又开辟了新世界:美剧。比起电影,剧集能消耗的时间多个一整个数量级。像是整整八季的《豪斯医生》洋洋洒洒看下来时间抵得上七八十部电影了,当然还有ANIME——那是后话了。更关键的原因是:待看的好片数量衰退。看片多了口味提升了,遇到让自己欢喜的电影频率便越来越低。刚开始看片时一个周末刷五六部电影,每部都能刷新自己的认识。如今一个月能看一部能让自己折服的电影都算幸运了。我并非自大的说世界上的好片我都看过了,其实还差得远呢。但到了一定的阶段就会有奇特的感受,会特意去避开赫赫有名的经典好片,不愿意主动寻来看。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情不难理解,因为个人看片速度总是谁超过影坛产生杰作的速度,尤其是在你对杰作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深受好莱坞熏陶,只能接受英语片。其他语种的基本只看过《他人的生活》、《天使爱美丽》之类TOP250片单里的前排常客。直到三四年前,我渐渐绝望的发现。美国电影工业竟然变得和日本动画业界一般,一整年都出不了几部好片。从初看片每年必追奥斯卡提名片单到现在对小金人得主不屑一顾,这落差也真够大的。一般来说看三部电影里有一部好片、另一部能娱乐一下,再有一部烂片,我是可以接受的。但连着两周都是看完只感到浪费时间的玩意,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我试着看韩国片,一直厌恶韩流的我马上洗刷了认识——忠武路与那些偶像及韩剧完全是两种画风。从《JSK》到《杀人回忆》、《熔炉》、《复仇三部曲》... 陆陆续续看了许多韩国片,皆数好片。直到《太极旗飘扬》才算遇到一部普通的。以前总先入为主的想着好莱坞就算是商业性较低的电影投资也常常有五千万美元上下,大片更是动辄两三亿以上的成本。较小的电影市场以百分之一的成本制作出来的电影未免会寒酸。没错,在爆米花大片上好莱坞冠绝世界,但只考虑电影美学,再多的美元也未必能砸出艺术。朴赞郁的《小姐》是我的年度最佳,这部电影投资不及一部好莱坞普通排片的零头,但要论美学,哪怕只是画面上的美,整一年的好莱坞电影都望尘莫及。
进入社会成为社畜,为了一口饭吃要占去许多时间,但总算有了真正的自由时间——不必与人同住,独处的自由。我立刻发现当年自己对小屏幕设备的热衷只是彼时的无奈妥协。住处安定下来之后,很快买了一台34寸21:9的准4K显示器,对于占大多数的2.35:1电影(所以我特别讨厌1.78比1的异端),这块屏幕是十足的享受。至此对片源的追求也达到顶峰,720P早就抛弃了,压制成品的1080P也不行,从换显示器后原则上只看原盘。除了画质,也开始注重音质。如果说电影只看画面基本可以满足理解剧情故事,那加上配乐则能把这过程变为享受。弄了一套还算不错的音响,虽然2.0省道不可能与影院比,但比起当年用耳塞看电影,甚至平板的外响已经是质的飞跃。
就如同用过一次1080P手机便再也回不去一样,用便携设备观影就无法接受了,先后买了9.7和12.9寸的IPAD。它们只负责播放Anime和大多数剧集——在椅子上看片是舒服,但总也需要想要在床上懒洋洋的惬意嘛。和娱乐市场中的地位一样,电影毕竟是电影,得用能做到的最好的方式去体验她。但我却很少去影院看电影。住在偏远之地,像样的电影院至少有两个半小时的车程并不是主要问题,为了心仪的电影我是不介意假日去市区玩上一天泡在影院一个下午的。可是我们生活在一个搞笑的国家里,好电影十有八九进不来,好不容易进来了可能还要被阉割。多想去在大银幕前刷上两三遍《疯狂的麦克斯4》啊,但走到售票窗看到排片的都是些什么货色?虽是如此这两年每次去到市里有闲时我都会溜达去万达,买上一张当时上映大片的IMAX场次,影院对我来说就无奈的变成了专门看漫威片的地方。
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会失去许多爱好,前段时间我甚至感觉游戏都有点玩不动了。但对电影的热情我还是有信心的,每次看了好片后的晚上都是日常中最快乐的时光。当初碰巧才接触的电影如今已成最大的爱好,真是幸运呢。2017年最后的一天,我看了矢口史靖导演的《哪啊哪啊神去村》,早已不是第一次看日本电影了,却借着对此片的喜爱打开了东瀛映画的大门。今年的冬天特别地冷,新年假期便窝在家里靠着暖炉连着看了三部日式日常片。十年前深冬我则蜷缩在被子里看《王牌对王牌》,一想到下一个十年里会邂逅怎样的好电影,窗外的冻雨似乎没那么坏了。
今天晚上就决定看《入殓师》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