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我常常听到有人沾沾自喜地说自己“三生有幸”时,就纳闷:这人只有今生,哪来三生呢?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的推移流逝,我才慢慢感觉到“三”的学问实在不小. 譬如 “三思而后行” “举一反三” “三人行必有我师” 等名言短语,其中“三”字,概括了社会生活现象、人生经验或还有丰富的人生哲理...耐人寻味,引人思考.
三国时,刘备为成就大业而“三顾茅庐”,恳切地请卧龙孔明出山,演绎出“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世代佳话,奠定了天下三分的格局:这“三”的韵味告诉我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儒学的创始人,一向被人们尊称为圣人.那么他的言谈应该分量足够吧.他却也发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感慨. 孔子曾拜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虽然郯子之类人,其学问不及孔子,但孔子虚心求学的态度实在令人倾佩. 在孔子看来,众人的才识一定有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如今,“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的道理也说明智慧潜藏在“三”里,潜藏在“芸芸众生”中.
我们高考复习,最讲究“举一反三”.从一个具体的题解中抽象出一个答题思路,总结一个答题方法,再去解决类似难题。做学术,学问也是这样,从众多繁芜杂茂的生活现象中求同存异,寻找规律;然后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 这种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交杂反复的研究过程贯穿于学问之中.
“三”中藏哲理,“三”中藏智慧.诚意求人,虚心求学,专心求法,合作求富. 人生就是在反反复复中获得启迪,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披沙拣金,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增长知识和才干。
(本人某大学新生,这篇文自我感觉可作为中学生议论文范文.大家不喜勿喷,嘿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