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哲学之光
三秋/天使与魔鬼的古老美学

三秋/天使与魔鬼的古老美学

作者: 9dfe74dc6be8 | 来源:发表于2017-12-04 22:02 被阅读26次
image

马基雅维利说,

“这个世界只是荒诞一梦。”

<sectio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关于科学,宗教,道德,</section>

<sectio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这也许是人类是最古老的美学活动。

这篇送给小学妹BreezyFeb,因为今天她问我学姐你什么时候更新啊。才想起来不知不觉几个月过去了,每天倒也忙忙碌碌无所事事,与其不间断与琐碎为伍,不如穿戴整齐做回文字掮客。</section>

月底,兰登教授和《达芬奇密码》10年后的续集《但丁密码》将回归荧屏。想起来大一写过关于丹布朗《天使与魔鬼》的文字。就是以下这篇,欢迎斧正。

PS:最近在看《黑镜》第三季还有几部致郁剧,不断思考一些奇怪的问题:比如未来时空的临终关怀、极乐的边界、意识分离云端存储系统、社交媒体的未来形态、AE人工智能和VR虚拟现实的终极场景,高端科技诞生的爱与性,存不存在the heaven on earth?如果由你去创造一个史无前例的事物那会是什么?也许时间、空间对人类而言并不是一项未解之谜,然而在虚拟世界和感官体验的结合,人类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对冲下,更深一层拷问人性、伦理、宗教、哲学还有爱,大概就会难些吧。

天使与魔鬼

是苦难挫折引发宗教,自古至今人们需要在偌大的宇宙空间内找到栖身之所、安放精神、灵魂以及抽象出来的内心的神灵。自科学有证可查的历史,科学的发展相伴宗教,二者的关系也因时代变迁发生了微妙转变。“宗教赶不上你们的步伐”空前的巨大裂痕出现,人类文明的鸿沟产生,这一次不知是否可以逾越。精神的变革同样伴随着杀戮流血和文明的悲咽哀怨,这是一种自有神论诞生以来空前的转变。

科学冲击宗教,教会道德与科技变迁,人性底线与法律良善,所有的制衡都是对宗教科学意识形态笼罩下的人类文明最好的见证。宗教和科学古老的战争已经结束?战争才刚刚开始,伴随着媒体涌现、互联网知识爆炸、法律一步步将人拉扯进法制框定的社会……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塑造着我们的社会?是什么信仰使我们成为我们?科学是新的上帝?人类的终极文明端点在何处?宗教无知,如何用科学解释宗教,用宗教宽容科学?如此荒诞、相悖、矛盾、激烈的环境,是古文明的没落还是新精神的崛起?文明的钝感力带我们一步步走向未知,那里是否有上帝?没错,“今夜,我们身处险境。”

文明的指引将我们带向何方,又是否是上帝的旨意,罪与罚,精神的丰盛和空寂。宗教的不完美是因为人的瑕疵,选择敬畏,信仰一种更强的力量,在一种神化的力量和精神中寻求道德感、平衡和生命的静谧,清代学者辜鸿铭叫这种状态serene,古罗马皇帝马克斯·奥勒留称呼其为“统摄人类的理性”。

历史上有宗教的鲜血,那里人类精神一次次被压抑和重生。“血腥玛丽”历史中,对自然科学之理性的坚信来抗争宗教的暴虐。包括美国看似世俗化的外交,建立基督文明全球化。传统的信仰帮心灵归向一个超越的世界。至于一个民族对不同宗教的接受度不同可以这样看,傅佩荣说,不同的宗教和心灵有隔阂,宗教改革不等于宗教自由,要让其慢慢自由。

人的本质是灵魂?宗教允许灵魂得以栖息,出现在小小的肉体。个人的运作,宇宙的义理,科学的进击,宗教的呼吸,天地之间延续的亘古精神在一点点生长,无论神明、神性,无论真主和强力,内心所向之处希望可以寄托一个真实的世界,那里有美好发生,完成一切宗教、科学所珍重的愿景。

image

由牛津大学教授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TED演讲《谈奇妙的宇宙》所想到的:

科学对常识造成破坏,科学告诉我们抵制直觉。这是原则上不能被任何人理解的宇宙。正如wittgenstain的的发问——如果地球自转的话那看上去和太阳绕地球转有何不同?我们通常会对对宇宙奇妙级别做出妥协,默认事物在思维中一开始存在的样子。Richard Dawkins称我们所存在的是一个中观世界,岩石由空间(empty space)构成,而量子的内部也是由空间构成。

个人认为可结合中国道家思想,二者相通,万物虚无,宇宙混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玄妙的虚无衍生万物。物质从四面八方而来,暂时形成了你。无论你是什么,你都不是由你身上的物质所形成的你。真实,只是协助动物生存的概念。我们所见的真实世界并不是一个未被修饰过的世界,而是一个被我们感观数据所控制、协调的模型。这个模型被建构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关系。

image

他声音低沉地说道,“还有那些科学工作者,请听我说。” 他顿了顿,接着说:“你们赢了这场战争。”

教堂最远处的角落里,这会儿也是一片宁静。莫尔塔蒂都能听到自己强烈的心跳。

历史的车轮已经转了那么久。” 教皇内侍说道。“你们胜了也是在所难免。但这个胜利此刻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昭彰。科学成了新的上帝。

他在说什么! 莫尔塔蒂心想。他疯了吗?全世界的人可都在听着呢“ 医药、电子通讯、太空旅行、遗传操纵…… 我们如今对孩子们说的都是这出奇迹。我们把这些奇迹看作是证明科学能解答我们难题的证据。无沾成胎、火焰中的荆棘和过红海,(这些都是《圣经》里的故事。“ 无沾成胎” 英文为immaculate conceptton。天主教认为圣母马利亚在其母腹成胎以及耶稣在她腹中成胎时,因蒙受天恩而未沾染原罪。

“火焰中的荆棘” 英文为buring bush,见于基督教《圣经· 出埃及记》。天主教认为摩西在一次放羊的时候,看到荆棘为火焚烧,而荆棘却没有烧毁。这是天主在召唤摩西,让他带领受苦受难的以色列人选避埃及人的迫害,去一个美丽宽阔、流蜜流奶的地方,即耶路撒冷,就是现在的以色列。“ 过红海” 英文为paaring sea。摩西带领以色列人造离埃及,经过红海的时候,举起棍枝把手伸到海上,海水分开,海底成为干地,以色列子民便在海底干地上走过。水在他们左右好像墙壁。)这些古老的故事已不再有任何意义。上帝已经过时,科学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我们认输了。”

教堂里顿时一片混乱,大家如堕五里雾中。

“但是,科学的胜利,” 教皇内侍接着说,语气一下子尖利起来,“ 我们每个人都付出了代价。那可是惨重的代价。”教堂里顿时安静下来。

“科学也许本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减少单调乏味的工作,提供一系列娱乐发明与便利设施,但这让我们的世界不再有奇迹。我们看到的日出现象简化成了波长和频率问题。宇宙的复杂性被切分成一个个数学等式,就连我们人类特有的自尊也被摧毁。科学宣称地球这颗行星及其上面的居民只不过是庞大宇宙系统中的一颗毫无意义的微粒,只不过是一次宇宙事故的产物。”

image.gif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那些技术说是要把我们联合起来,实际上却把我们分隔开来。如今,我们每个人都通过电子装置与世界建立了联系,但我们却感到极其孤单。我们身边充斥着暴力、隔离、分裂与背叛。宗教怀疑变成了一种美德,愤世嫉俗与对证据的寻求倒成了开明思想。如今的人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有着更为强烈的沮丧感和挫败感,这难道不让人诧异吗?科学把什么东西视为神圣了吗? 科学通过探查未出生的胎儿来寻求答案,它甚至设想重新排列DNA的组合。它把上帝建立的世界分割成越来越小的碎片,就为了寻求一种价值……可结果反倒发现了更多的问题。”

莫尔塔蒂敬畏地注视着这一切。教皇内侍此刻像在催眠状态中一样,言谈举止铿锵有力,这是莫尔塔蒂在罗马教廷的祭坛上不曾看到过的景象。教皇内侍的声音中既流露出一种坚定的信仰又包含一丝无奈的悲伤。

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古老战争已经结束。” 教皇内侍说。“你们赢了。但你们没有给出答案,因而赢得并不公平。你们如此激进地重定社会的方向,我们一度视为指路标的真理现在已变得似乎不再适用,就是这样你们才赢的。宗教无法跟上你们的步伐。科学在以指数级的速度迅猛发展。它以自身为能源,如病毒一般。每一项新成就都为更多新的突破提供了契机。从车轮过渡到汽车,人类历经千年;而从汽车到太空探索,人类只花了几十年。现在,每隔几个星期我们就可看到科学上的进步,其发展速度我们无法控制。我们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当宗教被抛至脑后时,人们不知不觉陷入了精神的荒原。我们迫切需要寻求意义。说真的,我们确实需要。我们观看飞碟,热衷于通灵术、灵魂接触、魂游体外、心智探险活动— — 所有这些古怪思想都披着一层科学外衣,这些思想真是荒谬至极,他们竟然毫不觉羞耻。这都是现代魂灵绝望的呼声,他们孤独而痛苦,因为自身的文明发展以及无法理解任何技术之外的意义,他们感到残缺。

莫尔塔蒂坐在椅子上身子不觉往前倾。他和其他红衣主教及全世界的人都在全神贯注地听着教皇内侍的每一句话。教皇内侍的言语既没有华丽的辞藻也不带尖刻的字句,既没提到《圣经》也没说起耶稣基督。他用的是一种朴实而纯正的现代语言。不知怎的,这些话好似上帝亲口所说,教皇内侍说的是现代语言… … 讲的却是古老的启示。那一刻,莫尔塔蒂明白了为何已故教皇如此看重这位年轻人。在一个情感冷漠,悲观怀疑及奉技术为神明的世界,像教皇内侍这样的人,能像他刚才一样说话直指人心的现实主义者是教会仅存的希望。

教皇内侍的讲话这时更有说服力了。“人们说科学能拯救我们,依我看是科学毁了我们。自伽利略时代起,教会就试图减缓科学无情的进军,虽然有时采取了错误的方式.但一直都是出于善意。即使如此,人类仍难以抵制巨大的诱惑。我提醒你们,看看你们周围的景象吧。科学并未坚守自己的诺言。它所承诺的高效而简单的生活带给我们的只有污染与混乱。我们只是一个遭到破坏而发狂的物种… … 正走向一条毁灭之路。”

image

教皇内侍停顿了很长一段时问,然后目光敏锐地对准了镜头。

“这个科学之神是谁?那个给人以才智却没有给出道德标准告诉人们如何使用才智的神又是谁?给孩子火却又不警告孩子有危险,这是什么样的神?科学的语言没有任何善恶标准。科学教材教我们建立核反应堆,却从不问我们这个主意是好还是坏。”

“ 对于科学,我要说出下面的话。教会已经累了,我们一直试图做你们的指路标.现在已筋疲力尽。就在你们盲目追求更袖珍的芯片及更高额的利润的时候,我们为呼吁和谐,已经竭尽全力。我们要问的不是为什么你们没有约束自我,而是你们如何才能约束自我?你们的世界转得那么快,哪怕你停留片刻思考一下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影响,某些更能干的人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你甩在身后。因此,你们不断前进。你们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是教皇云游世界恳请各国领导人限制使用核武器。你们克隆生物,是教会提醒我们考虑这种行为隐藏的道德问题。”

“你们鼓励人们利用电话、视频、电脑进行交流,是教会敞开大门并鼓励人们面对面地交流,而这也是我们应该做的。你们打着研究治病救人的方法之名,谋杀尚未出世的婴儿,又是教会指出了你们的谬论。”

“一直以来,你们都宣称宗教无知。但究竟是谁更无知?是那个无法定义闪电的人,还是那个不尊敬闪电那令人敬畏的神力的人?这个教会正在向你们伸出友牧师爱之手,它向每个人都伸出了友爱之手。可我们越是要去接近你们,你们就把我们推得越远。你们说,证明上帝的存在给我看看。我要说.拿着你们的望远镜遥望太空,告诉我那里怎么可能没有上帝!”教皇内侍的眼里此时噙满了泪水。“你们问上帝长什么样儿,我真想知道这个问题怎么来的。答案是完全一样的。你们难道在科学研究中没看到上帝吗? 你们怎么可能没看到上帝!你们宣称如果重力和原子量发生哪怕极其微小的变化都会使我们的地球变成一团没有生命的薄雾,而不是现在这样一颗由大片海洋包围着的天体,可你们难道就没看到上帝发挥的作用吗?人们真的就那么容易相信我们仅仅是在无数张纸牌中抽对了那一张吗?**难道我们已经变得如此空虚,情愿去相信子虚乌有的事情而不愿相信一种比我们强大的力量吗? **”

“不管你信不信上帝,”教皇内侍审慎地说着,声音低沉起来,“你都要相信这样的事实。当我们人类不再相信存在比我们强大的力量时,我们就放弃了自己的责任感。宗教信仰……所有的信仰……都告诫我们有些事物是我们无法理解的,有些事情是我们要承担责任的……由于有了信仰,我们就会对彼此负责,对自己负责,对一种更高的真理负责。宗教的不完美只是因为人的瑕疵。如果外界的人能像我这样看待宗教……越过宗教仪式这些高墙……他们就会看到一个现代奇迹……看到在这个飞速发展而失去控制的世界里,不完美但却率直的灵魂因渴望寻求同情之声而产生的一种手足之情。”

教皇内侍把手伸向红衣主教团上方,英国广播公司的女摄影师则下意识地跟随他,将镜头对准下面的红衣主教们。

“我们是不是变成了古董? ” 教皇内侍问道,“难道这些人都是老顽固吗? 我是不是呢?穷人、弱者、受压迫的人还有尚未出世的孩子,难道这个世界还不该为他们找个代言人吗?有些人虽然本身并不完美,但却倾其一生恳求我们每个人去理解道德标准而不至于迷失自我,难道我们真的不需要这样的灵魂人物吗? ”奠尔塔蒂现在明白了,不管是不是有意识的,教皇内侍都采取了英明的做法。通过展示红衣主教,他将宗教人性化。梵蒂冈不再是一座建筑物,而是一群人—— 一群像教皇内侍那样终生都在行善的人。

“今晚,我们身处险境。” 教皇内侍说。“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无动于衷。不管你们认为这是恶魔撒旦,是腐败,还是道德沦丧… … 黑暗势力依然活跃,并且日趋壮大。千万不要小看它。” 教皇内侍的声音渐渐变成耳语,摄像机的镜头推近了一些。“ 这种力量,虽然强大,但并非坚不可摧。善终将取胜。聆听你的心灵,聆听上帝吧,让我们团结一致走出困境。”

莫尔塔蒂这会儿明白了过来,这就是教皇内侍带记者进来的原因。

虽然这样做违反了秘密会议的教规,可这是惟一的办法。他的求助令人印象深刻,但也有孤注一掷的意味。教皇内侍这既是讲给敌人听的,也是讲给教友听的。他这是在恳求每一个人,不论是敌还是友,他都恳求他们意识到这种危险,阻止这种疯狂的行为。听他讲话的人无疑都会意识到这一疯狂的阴谋,然后挺身而出反对这个行为。

教皇内侍跪到祭坛旁,呼吁道:“和我一起祈祷吧。”

枢教团的主教们全都跪下来和他一起祈祷。在外面圣彼得广场上,在世界各地……一个受到震惊的世界在同他们一起跪着祈祷。

以下部分内容整理、部分参考自学术文献。

丹·布朗在《天使与魔鬼》中就曾塑造过这样一个人物,列奥纳多·维特勒作为欧洲原子核研究组织的首席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信徒——这样的人在现实中绝不在少数,许多科学工作者都虔诚地信仰宗教。

其实科学研究与宗教信仰并不冲突,理性思维并非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全部。由于人类个体的脆弱性,人们在精神上常常需要有“托付”的心理感受,而科学虽然强大,但由于其随时间推移而不断进步的特性,无法提供这种心理感受——试想一下,如果你想要托付的对象不断在改变,那它显然是不可靠的——而宗教则恰好能够提供这种心理感受:神足够强大,不可证伪,且无论世界如何发展,它都保持稳定,令人们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将精神“托付”于它,从而解除因个体脆弱而导致的不安与焦虑,获得内心的安宁与强大。

从结论上说,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当然会信宗教,在美国有相当一部分科学家是基督教徒,所以第一个问题可以直接用事实回答。至于他们如何融合教义中的超现实内容和自然科学,大概有如下几种方法:

  1. 把宗教和科学分割开来,把信仰和行动也分开。成功的科学家是绝对不可能把宗教的思想一股脑地代入具体科学研究的,他们之所以能信仰宗教,就是因为当他们穿上白大褂儿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他们就是科学家,脱掉白大褂走进教堂的时候,他们就是上帝的绵羊。科学跟宗教在信仰的根基上是互相排斥的,但是在客观的行为上没有任何矛盾,相信这点大家都能同意。即使不说宗教不说科学,我们所有人都会有互相矛盾的喜好,习惯,言语,信仰一件事而在做事的时候暂且忘记信仰的存在,这是很多成功科学家都有信仰的原因。纠正一下有个答案举牛顿的例子来阐明科学家也能信教,牛顿的年代基本完全没有人有能力和胆量质疑天主教的权威,所有人都是信徒,他的例子不能说明问题,为什么呢?总体而言,是因为达尔文还没出生。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科学有史以来攻击宗教(尤其是天主教及其衍生教)最有力的武器,在达尔文出生前一切的无神论者都是靠着微弱的证据,以及对自然科学之理性的坚信来抗争宗教的暴虐,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更加可敬。
  1. 声称宗教和科学互不矛盾,可以共存。这个想法下面也有很多分支,但最“经典”的是argue科学和宗教完全是不同的战场,尝试解决不同的问题。跟一位信教的美国同学讨论这事的时候,他说"科学能告诉你叶子是怎么变绿的,因为有叶绿素;而宗教告诉你叶子它为什么是绿的,因为这是神说的"。 简而言之,科学“tells you how”,宗教“tells you why”。自然科学非常不擅长解释现象的来源,但是科学也有能解释why的时候,于是科学和宗教就必然会对同一个领域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释,矛盾就会存在。

有许多“和平主义者(包括不可知论者)”,基于某个特定的信条具有一定的科学证据,而说宗教科学是可以共存的。他们都混淆了两个概念,即,非常具体的某个宗教信条与科学无冲突,那么宗教作为整体就不会和科学有冲突,科学有很多还没法解释的问题,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意识和智慧的起源),可能会有很多问题科学永远也解决不了,但是科学解决不了绝不代表宗教就能给出答案。如果有人说因为某些现象科学无法解读,所以必然是神之使然的话,那么写满历史课本的地心说(在望远镜的发明彻底粉碎了这个宗教信仰前,天主教曾力挺此理论),还有更久远的地球是平板儿的谬误就说明:宗教不过是一个一直在漏气的装满无知的气球(这个叫“The God of Gaps trap”)

中国不是一个信仰的国家,有政治的原因也有别的,所以关于科学宗教的讨论比较少,这些讨论的中心是美国和英国,都是以信仰上帝为基石而建立起来的国度,而与之相对应的,宗教的地位已经越来越受到质疑和挑战。

还要阐明一件事,在其他答案里也看过这个观点,说,宗教无法证明神是存在的,科学也无法证明神是不存在的,那你们就都没有能力辨别对方观点的真伪,应该站在两方的“正中间”。其实这个观点很容易就能用“Russell’s teapot”击破。Russell是个18世纪的哲学家,他的例子是这样的:“我声明,在地球和火星中间有个巨大的瓷制茶壶在无止境的旋转,你没法证明我说的不对,那么,我能期望别人相信我的声明么?” 换而言之,给予自然哲学证明的责任是在理论的提出方(宗教)身上而非接受方。把这个teapot套用在宗教科学的框架中讨论,我们还可以扩展一下:Russel 还说这个茶壶好大好大,然后是用最先进的耐高温陶瓷制成的,有一定几率它会脱离它的公转轨道朝着地球义无反顾地飞过来,毫发无伤地穿过大气层给予人们因为喝茶喝得不够多而受到的惩罚,那么,有几个人会整天为这个可能在可能不在的灭绝茶壶担心呢?有几个人会以天上有这个带来灭绝的茶壶为前提来过自己的日子呢?

宗教曾经王道地发展科学以论证自身的合理性,也曾经霸道地限制科学以避免暴露自己的缺陷。但是那基本已经是历史。从政教分离成为现代国家的基本原则之后,还几乎没有发生过什么宗教严重迫害科学的事件。

科学的出现,起初只是技术层面的、面对自然面对物质的、与生产力的提高紧密联系的一支力量。其后不久,就出现所谓社会科学。于是,对物质和自然进行研究的方法,逐渐运用到对精神和心灵的研究之中。典型的例证是从达尔文(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1809年2月12日-1882年4月19日,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的自然科学到达尔文主义的社会科学,马克思指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非常有意义,这本书可以用来当做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其后,尼采(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国著名哲学家)不仅接受这个科学,而且发展了它。据有关资料指出:“社会达尔文主义曾在欧洲的一些社会圈子里,特别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知识分子之间广泛流传。哲学家尼采创造了‘超人’这个概念。在国际政治上,各帝国之间的竞争鼓励了军事化和对世界依照殖民势力范围进行划分。当时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解读更侧重于物种间的竞争而非合作。社会达尔文主义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纳粹德国的领土扩张和种族灭绝政策有重要影响。”

历史证明,科学,没有绝对正确。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必须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更新,当时空证明某一种理论已经表现出其局限性和谬误时,则必须更新甚至摒弃之。因此,就历史时空而言,科学理论是不稳定的,过去是数十年一变,十数年一变,现在是数年一变甚至一年数变,变的根本原因是尚且不能完全真实反映现实的科学,必须通过扬弃使其自身距离真实越来越近,使其对现实的作用越来越强。科学,也是不能被迷信的,它并非万能。

然而,宗教却显现出相对的稳定。目前的几大世界宗教,几乎都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原始宗教甚至数万年之久,其基础理论并没有根本变化,基本都是围绕着人类的最根本困惑坚持一些道德伦理的底线,包括对神的信仰,并没有脱离做人的范畴。出世的宗教,它要解决的问题归根结底仍在世间。对于宗教信仰者而言,宗教的终极目标是绝对真理,对这一真理的证明,在内而不在外。“夏虫不可语冰”,是信仰者对非信仰者的理解。蝌蚪在水中,青蛙在岸上,应该有各自的天地,各自的自由。

说到科学家的宗教信仰,“反基”朋友常常会提到一个很好的问题,就是“一个人能够是一名良好的科学家并同时相信上帝吗?”。我认为,实事求是的答案应该是“是的”。历史上,现代科学的那些奠基人和当时最优秀的科学家大多数都是虔诚的基督徒,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就算是现、当当代诺贝尔奖获得者对此问题的回答,也跟普通人一样多元化,有“不”,但也有“是”。

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曼(Richard Feynman )曾说“许多科学家确实既相信科学,也相信上帝--启示的上帝,而两者可以完美地一致”。2005年6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激光发明者陶恩斯(Charles H. Townes)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表示科学与宗教是“平行的”,科学本身离不开信仰,现代科学的最新发现,如大爆炸和宇宙常数(这些参数必须绝对精确,宇宙和人类才可能存在),都指向创造和上帝的存在的可能性。陶恩斯还曾经说过“科学试图了解宇宙的机理,宗教则阐明其意义。二者不可分裂开来。”诺贝尔奖获得者、进化生物学家勒德博格(Joshua Lederberg)甚至说“迄今没有任何事否认上帝。无可争议的是,宗教热诚引导我们去有心持续探索科学。除此之外,尽属推测。”

对历史上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信仰上帝的事实,无神论者往往以“历史局限性”来解释。有人甚至说那些科学家信上帝是因为他们怕受社会排斥、惩罚(乃至被处死)而做出的违心之举和假装的表象。我觉得这样的论断不但太贬低这些伟大的科学家,而且实在是很肤浅。现代科学为什么是在基督教文化而不是其它文化的背景之下诞生?答案当然可能很复杂,但是有一个很多学者认同的原因,就是基督教的宇宙观。正如:

“现代科学的兴起是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同时期发生的......文艺复兴以及之前中世纪理性和文化方面的逐渐复苏,都对现代科学有着直接的影响。但简单说单凭希腊传统便足以引起科学革命是过于草率的......虽然现在许多科学工作者秉持自然哲学的宇宙观,认为自然是一个封闭系统,但在现代科学诞生的时期却不是这样。其实从哥白尼至马克斯维尔的大部分现代科学的拓荒者都是以基督教的宇宙观做基础的,而且其中很多都是基督徒......特别有一个信念更影响了这群科学家:宇宙对上帝是开放的,上帝是创造者和定律的赐予者,人可以从创造之物发现上帝已经放在创造之物中的定律......尽管在古代的许多文化当中都存在着发展科学的潜在因子,但现代科学在西方诞生,确实有其文化深层(宗教哲学)的原因。促使大部分现代科学的拓荒者从事观察、归纳、经验的科学工作的宇宙观的先设是:在开放的宇宙中,有等量齐一的自然诸因,或说,在这个有限制的时间距离内,有等量齐一的自然诸因。上帝造了一个有因果律的宇宙,所以人可以从‘果’找出‘因’,但是上帝和人都在等量齐一的自然诸因之外,换言之,所有存在物并非都在一个巨大而囊括一切的宇宙机械之内......”

还有一种斩钉截铁的说法,是“科学家信上帝违反科学精神”。科学家信上帝为什么违反科学精神?我更要问,什么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含义是随着时间的迁移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变化的。对历史上迫害相信“日心说”的人的那些当时的科学家(同时也是神学家甚至神职人员)来说,“科学精神”就是必须符合他们对圣经的解释,而他们错误地认为圣经是支持“地心说”的,所以“日心说”对“捍卫真理”的他们来说是“违反科学精神”的异端邪说。对培根、开普勒、帕斯卡、牛顿、波义耳、法拉第、麦克斯韦甚至哥白尼、伽利略、布鲁诺......这些信仰上帝的科学家来说,“科学精神”就是在上帝的创造中去努力探索、发现,以此尽人被上帝赋予的管理自然的本分,荣耀上帝,“按着上帝的思想来思想”(开普勒语)。

对今天的一些科学家来说,“科学精神”则必须隐含自然主义的信仰先设,因此上帝和一切的鬼神、超自然思想都应该先设性地被摈除在科学以外。很多人认定科学家信上帝就是违反“科学精神”(或者应该称之为当今科学界的“行规”?),就是基于这样的预设。但这样的以无神论自然主义信仰为前设和基础的科学范式只是启蒙运动以后才逐渐被确立起来并被科学界接受的(对很多人来说,这种接受可能是潜移默化、无意识的接受)。在今天的科学家中,无神论自然主义信仰的先设似乎已经成为科学观的“正统”和先验性的、不容置疑的无神论“神学”。先验到一个地步,就算现代科学的发现(如大爆炸、宇宙常数和生物系统的极高复杂性等等)强烈指向创造、“智慧设计”和上帝存在的可能性,无神论的科学家仍然坚持用自己的“信心”来抵抗科学的证据。这个正是所谓的“信仰的力量”—无神论者没有宗教,却可能有很强的信仰。

然而面对现代科学那些“神学意味太浓”的发现,并非所有的科学家都是如此闭眼不顾证据、作鸵鸟状地“盲信”。一些科学家在证据面前表现出实事求是的精神,承认现代科学并未证伪上帝的事实,并由此指出科学与上帝信仰并无冲突。这样的科学家包括诺贝尔奖得主、杰出知名人士,也包括众多普通的科学家(科学工作者);包括基督徒科学家,也包括非基督徒科学家;包括加入建制宗教的科学家,也包括没有加入建制宗教的科学家;包括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等领域的科学家,也包括生物学、医学等领域的科学家。陶恩斯、费曼、勒德博格、霍义尔、彭若斯、谢菲尔......这些杰出的科学家相信科学跟上帝的存在不矛盾、无冲突,在我看来,恰恰正是实事求是、注重证据而不是执迷于信仰的科学精神的最好体现。真正的科学精神,就应该是服膺真理,尽管真理可能挑战你的信仰。所谓“一个好的观察抵得上一个世纪的坏的哲学”(“A single good observation is worth a century of bad philosophy”,引自"Instant Physics" by Tony Rothman)。这种精神的体现从这些科学家的相关言论中应该不难看出。

文中提到的几本书: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傅佩荣 道家老子系列

马克斯·奥勒留《回忆录》

辜鸿铭 《中国人的精神》

text | Lily

pic | internet

一日不见 如隔三秋

| @Our3Autumn |

image

相关文章

  • 三秋/天使与魔鬼的古老美学

    马基雅维利说, “这个世界只是荒诞一梦。” 关于科学,宗教,道德, 这也许是人类是最古老的美学活动。 这篇送给小学...

  • 【天使与魔鬼】

    天使与魔鬼 必须并存 否则世界就会失衡 因为有天使 所以才有魔鬼 反之亦然 魔鬼吐槽天使 天使中伤魔鬼 彼此永远纠...

  • 《天使与魔鬼》——不管发生什么 你都是被爱着的

    我的生命中 出现过天使 也出现过魔鬼 当天使出现时 魔鬼暂时退了场 当魔鬼出现时 天使正准备再次登场 天使与魔鬼 ...

  • Whisper《低语》—— 预期惊悚的错位

    魔鬼与天使是邪恶与善良的代名词,邪恶与善良泾渭分明,魔鬼与天使势不两立;然而有的时候魔鬼就是天使,那不足为奇,因为...

  • 分裂又如何

    魔鬼与天使分裂 天使走他的阳关道 魔鬼过他的独木桥 然而 牵挂的煎熬 却令魔鬼脱落尖角 水中的倒影 露出天使的微笑 ……

  • 【0704晨读感悟】天使与魔鬼的斗争

    晨读书目:《瞬变》 大部分行为的改变,都是天使与魔鬼斗争的结果导致。 睡觉前,天使与魔鬼在斗争。天使说早睡早起身体...

  • 天堂变地狱,魔鬼在人间

    天使在地狱拯救着魔鬼,而魔鬼却在人间诱惑着天使!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天使,但每个人❤里也藏着一个魔鬼。 天使与魔...

  • 天使与魔鬼的爱恋

    天使与魔鬼的爱恋 善良的天使永远不会喜欢上淘气的魔鬼 就算一不小心喜欢上了 也会把他忘记 因为魔鬼的...

  • 天使与魔鬼

    《一》 周六,我从里间忙完出来客厅,问俩宝:看到妈妈手机没有?哥哥说:被妹妹扔下去了。我问:扔哪儿去了?他指指阳台...

  • 魔鬼与天使

    人们经常讨论孩子由谁带的问题,其实谁带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带孩子人的素质,品性如何,只要看一下他或者她的孩子,就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秋/天使与魔鬼的古老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xpf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