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的教育观念认为,给孩子一些信息,孩子接收信息,不断的重复,就可以发展出智力。所以很多人就不停的给孩子灌输信息,恨不能能把所有知识一口气塞到孩子都脑袋里。
当儿童习惯了这样的方式后,好像什么东西只要外界不反应,他就不能确定,他不会洞察,不会深入思考。他不能综合地将所学的东西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加以应用,一开口就是知识,但他的知识同生活无关。
我们总是把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实际上技能不重要。6岁以前儿童根本就不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所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方法。
儿童不是空瓶子,不需要我们往里面灌东西。他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奇特的发展规律。
儿童的所有智力都是从感觉发展来的。
感觉就是自己印象最深,体会最深的那部分。对于刚学说话的孩子,你想教他说“书”这个字,可他对书没有一点感觉,他是学不会的。而当哪一天他突然对牙刷感兴趣,模仿大人刷牙的时候,你可以指着牙刷告诉他,这个叫牙刷。你会发现他马上就能说,而且下次再看到也能记得。
词语捕捉住了感觉,稳固了感觉,清晰了感觉,加深了感觉,使模糊的、稍纵即逝的感觉成为明晰的属他的对象。这个东西就叫“智力”。智力就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
对儿童的最好的教育,是把儿童从感觉训练引向概念。
传统的“教”是让儿童把注意力放在要教的东西上,再去教什么。
但是注意力是在外刺激的,不是源于内在的感觉。所以当你让她注意一朵花时,有可能他只是在看花上的蜜蜂。
这种“教”恐怕会把孩子教糊涂的,你完全不知道你教的词语把什么概念化,这个词对你对孩子都不知道表达了什么。长期下去,会让孩子头脑不清都,思维能力弱。
孩子是依据自己的感觉来理解的。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他们通过这些感觉认识事物,形成概念,再进行概念和概念的链结。6岁前你的孩子都做这些。
儿童整个的生命状态是由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组成的。她们是主动和积极地去探索外界,不是被动地接受别人传递给他的东西。
刚出生的婴儿,敏感期就在口腔,所以会用口腔探索外界。
不管什么东西他都往嘴里放。始时如果他能够偶尔把手伸进嘴里,他第二次还会这么做,第三次、第四次……你就会发现他的手往嘴里伸的这个动作又快又准确。这种不断的动作产生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反复进行就能产生一种经验,这种经验就产生了智力。
当有一天你发现,你的孩子一边咬着毛巾一边咬梳子,不断重复时。你应该知道,她已经对“软”和“硬”有感觉了。你就可以告诉他软和硬,让这两个词和他的感觉对上,配对的重要性就在于此。
遗憾的是我们大多数人不知道,所以不能够这样对待孩子。相反,我们常常做的事情是: 当孩子没有感觉的时候,我们不断地强制孩子,教给孩子东西,;当孩子处于某种感觉中的时候,我们不但看不到机会,反而打扰他,把他的感觉破坏掉。这样,儿童内在的观察和感觉,就雀这种强制过程中丧失殆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