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007第八十六篇:信仰本能——何帆读书俱乐的信仰加持1(上)

007第八十六篇:信仰本能——何帆读书俱乐的信仰加持1(上)

作者: milk76 | 来源:发表于2019-04-28 20:22 被阅读0次

信仰本能1:回到宗教诞生的时刻

通识七艺的最后一个单元——信仰加持。
回头看看我们从了解自我出发,分成两条线索:第一条跟人生有关,了解自己——认识他人——家庭关系——信仰加持;第二条跟事业有关,了解自己——思维训练——表达方式——行动指南。再细细想想人生和事业很多道理是相通的,讲人生的对你的事业很有帮助,将事业的也能很好的帮助你成为人生赢家。信仰加持这个阶段,会进一步讨论人生的意义。维特根斯坦说过,“即使一切可能的科学问题都已经被解答,人生的问题也完全未被触及”。所以,我们有必要在讨论一下宗教信仰。
先从人类演化的角度,探讨宗教的起源,以及宗教信仰的作用。先来看看尼古拉斯·韦德的《信仰本能:人类宗教进化史》。

宗教信仰的供给和需求

中国有一个奇怪现象。一方面,人们好像什么都不相信。宗教信仰缺失带来很多问题,比如,会有很多坑蒙拐骗,会有很多不道德行为,人们变得更加贪婪、傲慢。另一方面,人们又好像什么都相信。很多一眼就能看穿的骗子,居然都自称大师,而且,他们屁股后面还跟着一大批信徒,其中居然也有一些精英人士。这些年来,念经的、吃斋的、入教的,似乎多了起来。这也能算宗教吗?
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最简单的方法,我们把这种现象看成经济学里的供需关系。什么意思呢?有需求就会有供给,但是有时候供给的不是货真价实的产品,也可能是一些假冒伪劣产品。想要透彻搞明白,就要了解宗教的起源。

宗教信仰的起源

基本问题:宗教信仰有什么用?
很多无神论者批评,说宗教是错误的。一批“新无神论者”,理查德·道金斯、丹尼尔·丹内特、山姆·哈里斯、克里斯多佛·哈钦斯等,对宗教没有什么好感,在他们看来宗教不仅无用,而且有害。
“新无神论者”讲的好像很有道理,但是恐怕没那么简单。按照专门社会调查数据,全球有22亿基督教徒,16亿穆斯林,10亿印度教徒,这三大宗教加起来就有48亿宗教信徒了,跟不用说还有佛教和其他一些小宗教了。而全球人口也不过70亿多一点。明确自称无神论者有11亿,如果这些数字是对的,也就是说,全世界有大约80%人口有宗教信仰。这无论如何也不能低估的。声称宗教会消亡的语言或许太乐观了。
为什么会有宗教信仰?想要理解宗教信仰的起源,我么必须从集体的角度来看。韦德讲到,之所以会出现宗教信仰,可能是它能让人们更好地团结起来。有宗教信仰的部落更容易胜出,根据演化的规律,他们就会留下更多的后代。
我们早就讲过,人是一种群居物种。群居好处是团结起来可以抵御危险的敌人,也能够互相救济。人类群居导致部落的出现,部落为了维持稳定,就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方面,部落必须惩罚不劳而获者,另一方面
部落必须让成员更加团结一心。这就要依靠宗教力量。
宗教的惩罚作用,在警察与法庭出现前,人们不敢干坏事,不是害怕法庭的惩罚,而是出于对神灵的敬畏。宗教以一种不由分说的方式,把违反社会规范的羞耻感和恐惧感直接植入人们的心灵深处。每一种宗教都会有一套惩罚体系。
宗教的第二个作用是让人们更加团结。人类学家发现,宗教早期起源于巫术,而巫术中少不了就是唱歌跳舞。一群人在一起做同样的动作,不管是踏步、鼓掌,或是和着节拍,都能让人们产生一种欢愉感,你会觉得自己跟大家合为一体,获得比个人能实现的更大的成就。
当然,后来的宗教逐渐用语言代替了舞蹈,但是功能也是一样的。严苛、繁琐的入教仪式,增加了成员付出的代价,排除投机分子,提高了忠诚度。较高的入会代价增加了成员之间的信任度。大家服从一样的规则,更容易和外边的人区分开。独特的衣着和饮食巧妙地使得信徒很难和异教徒相处,于是就有更多的时间贡献给自己的社团。
总之,宗教信仰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是个人的选择。其实它的意义是为了集体的生存能力。一方面控制好内部成员设立惩罚机制,另一方面提高团队凝聚力,鼓励了团队内部的利他主义,这样无私的团队更容易战胜自私的部落。

信仰本能2:宗教信仰与个人

换成个人角度来看宗教,当一个人选择某种宗教的时候,他到底感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

受压迫者更容易信教吗?

一段基督教的历史,出自于《基督教的兴起》华盛顿大学社会学和比较宗教教授,罗德尼·斯塔克。
2000多年前的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不过是几个乡下人相信的异端。根据《使徒行传》记载,在耶稣被钉到十字架上的几个月后,总共只有120名基督徒。但是到了公元四世纪,基督徒已经有了相当壮观的数量,大概公元300年的时候,基督徒数量已经达到罗马帝国的二十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大概500-700万人。 正是基督徒人数迅猛增长,才使罗马皇帝逐渐调整了他的宗教政策,从迫害和歧视基督徒,转为宽容甚至推崇基督徒。
那么,谁更容易接受这种新宗教?
传统解释,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那些处在社会底层的奴隶、穷人和北罗马征服的民族生活悲惨,他们对尘世感到绝望,转而在宗教中寻找心灵寄托,但事实并非如此。历史学家发现,最早信奉基督教的,往往是一些社会地位较高的社会阶层,比如一些有钱人或者上流社会的妇女。
其他宗教也有类似规律。穆罕默德最初的跟随者大多数是特权阶级。释迦牟尼最早的追随者也有很多王侯将相。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道理很简单。社会底层的人民只关心温饱问题,而精神上的追求是要等到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才变得更为突出。基督教的早期信徒中有很多富裕的犹太人、上流社会的妇女,他们生活上富足,但是精神压抑。
另一个制度关注的现象是,风险更大的职业,更容易接受宗教信仰。比如商人容易信教,因为商海沉浮,充满变数。出海打渔的渔民更容易信教,农民相对而言信教人要少些,因为渔民出海打渔要比农民更大。

瘟疫与宗教兴起

瘟疫的流行和基督教的兴起有着紧密联系。公元165年瘟疫毁灭了罗马帝国带走了近1/3的人口、251年又一场瘟疫一天就使罗马城5000人死亡。突如其来的浩劫面前,人的生命如此脆弱。目睹亲人、朋友染病死去,人们会自然而然的追问,我们之所以活着是为了什么,生命有什么意义。
罗马传统宗教中缺乏神爱世人的精神,古希腊和罗马人信仰的神,都有明显的性格缺陷:暴怒、欺骗、嫉妒、反复无常,对世人是蔑视和嘲讽,根本不会关心尘世的事情。他们认为有智慧有能力的人不需要别人怜悯,没有用的人应该被驱逐。基督徒在瘟疫来临的时候,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因为上帝爱世人,世人也必须彼此相爱,这才能得到上帝的喜悦。这样一种饱含了爱和慈善的教义,使基督徒们不顾个人安危的照顾病人,甚至为死者举行体面的葬礼毫不保留地拿出自己的一切物品。
这带来了奇迹,生病的人并不是都要死掉。事实上,即使是对病人进行最基础的护理,比如,给垂危的病人一些水和食物,他们有可能从虚弱中恢复。那些从基督徒照顾下生存的异教徒会相信这是神的恩惠,因此,他们会更容易参加基督教。与此同时,原有的社会网络已遭受到瘟疫严重的打击,不再成为加入新宗教的阻碍。在瘟疫爆发时,基督徒相互支持,使生存概率更高,大大提高了基督教的威信和吸引力。
总之,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宗教信仰基本受家庭和社区的影响最大。但是,只有在剧烈变动期,宗教信仰才会蓬勃发展。有些原本不信宗教的人,会在遭遇生活的打击后,陷入逆境之后皈依宗教。而一个原本什么都不信的社会,会在进入一个巨变时代之后,突然感到迷茫和恐慌,这个时候,人们就会想去寻找各种各样的信仰。这种力量就很难抗拒,当然,如果我们深刻理解种种趋势,也能更好地的把握、引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007第八十六篇:信仰本能——何帆读书俱乐的信仰加持1(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xts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