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
信仰、宗教、无神论者——《信仰的本能》读书笔记

信仰、宗教、无神论者——《信仰的本能》读书笔记

作者: 赖美云的小面包 | 来源:发表于2018-03-11 21:19 被阅读301次

            恰巧队长在周五的教育上提到了佛教,与本周读书的主题“信仰加持”不谋而合,这周就谈一谈宗教和人生意义,精读书是尼古拉斯·韦德《信仰的本能:人类宗教进化史》

    《信仰的本能:人类宗教进化史》  书封

            这周开学,从家到学校的航程,再到熬过不适的假期综合征过渡期,都由这本《信仰的本能》陪伴,出于对这个“可能是近几年最后在家过春节”的假期怀念,在阅读的时候常常饱含不舍、迷惘的情绪在里头,使得原本在思维认知里头颇具神秘色彩的“宗教”概念更甚,就像经过反复品味《天道》里的台词终于有点开窍,但对“问道五台山”这一情节仍是不知所云一样,我始终不明白,像丁元英这么聪明的一个人,为什么还要去五台山询问得道高僧呢?明明在对话之中似乎对“弱势群体的得救之道”早有答案。佛教,或者说宗教,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那么有吸引力么?对于宗教教徒,信仰真的能帮你找到人生意义么?对于作为无神论者的我们,是否有能力在思考人类文明演化的重大历史窗口期,有分量地涉足这些话域?我们是否有能力秉承历史的厚度和文化的广度,在事关本能、信仰和人类的未来的重大话题面前,添加我们独立的声音呢?

            这本《信仰的本能》的作者韦德,通过探寻和讲述宗教从早期狩猎采集者社会的平权规则,到古国时期起到加强社会结构的法律、政府作用,到三大单一教具有强大文化影响力的宗教之树的形成,俨然一部辉煌的进化史。韦德所提出宗教进化理论并不与宗教教徒和无神论者双方的核心观点相冲突,信仰本能的存在一方面解释了宗教的持久力量,另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许多不信教的人依然可以寻求精神上的超越。

    一、信仰的起源

            为什么会有宗教信仰呢?想要理解宗教信仰的起源,我们可以从集体的角度来看。作者韦德认为,之所以会出现宗教信仰,这可能是由于宗教信仰能够让人们更好地团结在一起。有信仰的部落更容易胜出,根据演化的规律,他们就会留下更多的后代。人是一种群居的物种,群居的好处是团结起来,可以抵御危险的敌人,也能够互相救济。人类群居导致部落的出现,部落为了维持稳定,就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方面,部落必须惩罚不劳而获者,另一方面,部落必须让成员更加团结一心。这就要依靠宗教的力量。

            (1)宗教的惩罚作用宗教用一种不由分说的方式,把违反社会规范的羞耻感和恐惧感直接植入人们的心灵深处,这就是宗教的本能,它把道德直觉强加于个人,使得他们对违反直觉的后果深感恐惧。每一种宗教都会想象出一套惩罚体系,神灵和祖宗的灵魂监督着你,地狱的刀山火海等候着你。包括东方的印度教和佛教,西方的琐罗亚斯德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它们的共同本性是宣称有某种超越人类精神的终极存在,立志祛除人类自我中心的原罪,提供解脱世间痛苦的途径。比如,基督教承诺圣人可以进入天堂,罪人只能进入地狱;印度教和佛教则诅咒那些不讲羞耻的人在来生变成低等动物。

    《地狱》桑德罗·波提切利

            (2)让人们更加团结。人类学家发现,宗教的早期起源于巫术,最早的形式就是通过唱歌和跳舞达到恍惚状态来与神灵交流。有节奏的集体运动会产生强有力的情感作用:一群人一起做同样的动作,不管是踏步、鼓掌,或是合着节拍起舞,都能让人们产生一种欢愉而振奋的感觉,你会觉得自己跟大家合为一体,获得比个人能实现的更大的成就。其实也很容易理解,发展到今天,像跳广场舞的大妈,操练队列的部队早就深谙其道。另外,很多宗教还有各种严苛的入教条件和繁琐的仪式。宗教要求其成员付出代价,是为了排除那些不够虔诚,只想不劳而获的投机分子,提高成员的忠诚度。较高的入会代价还增加了成员之间的信任度。大家服从一样的规则,更容易和外边的人区分开。独特的衣着和饮食巧妙地使得信徒们很难和异教徒相处,于是,他们就有更多的时间贡献给自己的社团。

    二、信仰能帮助我们找到人生意义吗?

            信仰意味着什么?是不是有了信仰,就能找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朱利安·巴吉尼《生来彷徨:寻找人生意义的11堂哲学课》提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

            一种世界观是极其冷静、客观的,这种世界观认为,宇宙本身可能是一种偶然,人类的生命可能是一种意外事件。

            然而有的人就不这么看,他们总是觉得,宇宙的存在不可能是偶然的,一定是有着某种神圣的目的。这就是第二种世界观,也就是宗教信徒的观点,认为人类是由于神出于某种神圣的目的创造出来的。

            借用著名哲学家萨特的术语,有一种存在是:"自在的存在"即我们是为了满足他人的目的而被利用的物体,另一种存在是"自为的存在"一个有意识、能作出对自身有意义的决定的存在。这两种存在,你会选择哪一种?

            就比如,在《圣经》中曾讲过亚伯拉罕的故事:亚伯拉罕听到耶和华的旨意,耶和华让他把自己的儿子以撒杀死,作为祭品奉献给神。

            著名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评论说,即使你有自己的信仰,也不能从任何方面解除个人作出道德和选择的责任。如果亚伯拉罕真的把孩子杀死了,他不能推卸责任,说别怪我,这是神叫我这么做的。如果亚伯拉罕没有把孩子杀死,他也不能说,别怪我,我只是遵循了常人的伦理,因为是他自己决定的,要绝对效忠耶和华。

    亚伯拉罕献以撒

            所以,即使我们有了自己的信仰,我们的信仰也不会帮我们找到人生的真正意义。我们不知道造物主创造这个世界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我们的生命也不是任何一种外在的事业的工具,我们不能盲目地相信,"任何重要事物所具有的重要性都来自于其他更为重要的事物",我们只能自己创造出存在的意义。上帝也不会免除我们的任何道德责任,在至关重要的选择关头,能够依赖的只有自己的良知和意志。

    三、无神论者可以怎么看宗教呢?

            既然人类是群居动物,我们就希望跟别人接触,跟别人交流,但是,在现代社会,这一点变得越来越难。诺大的城市,拥挤的地铁,暗流涌动的职场,不服输的竞争心理,我们越来越难找到想要的归属感。但即使是无神论者的我们也又不得不承认,宗教特别了解我们的寂寞之心,而且有各种有效的办法打破我们和陌生人之间的隔膜。宗教解除了我们的戒心,也让我们放下了一颗争竞的心。在这个温暖感人的群体中,人们不再按照等级地位、名利头衔和财富多寡来划分,我们不必担心自己失去尊严、没有朋友、依仗别人的施舍。

            宗教安排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大家一起祈祷、一起唱歌、一起吃饭,参加各种庄重的仪式。事实证明,这种仪式更容易唤起人们的集体感和神圣感,这比没有组织,放任人群各行其是,效果要好得多。

            如果你认为成年人都有其脆弱性,人不是完全理性的,也不是完全自由的,更不是完全平等的,那么,你就得承认宗教的引导可能真的有助于人们净化自己的心灵。适当的节制和引导并不是对自由的侵害,而是对自由的保障,因为自由从来不是说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所谓的自律使我自由。

            那如果我们只想修炼自己的人生呢?这时候,宗教能够提供的帮助是辅助线。这条辅助线不是答案,但却能帮我们更容易找到答案。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者,我更愿意去理解为,其实无论是基督教、佛教、道教还是马克思主义,都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一面,客观规律就是这条辅助线。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总的来说,这本《信仰的本能》除了主要讲宗教行为的演化,讲宗教伦理的起源在于初民社会的实用主义需要,即需要控制其社会成员的暴力倾向,在他们中间确立起和谐与宽恕习惯;经过漫长岁月的积累,宗教演化出一套卓有成效的方法建立集体生活,关怀人们藏得最深的那些渴望和欲求宗教能够抚慰心灵、教化人性。还分了很多章节详细讲宗教和道德、贸易、生态学、战争、国家的关系,打开了我对宗教的认知大门。宗教对人性的洞察,比我想象的还要更为深刻。即使是无神论者,我们也可以从宗教中找到有用的东西,帮助我们过好自己的一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信仰、宗教、无神论者——《信仰的本能》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row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