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失了父亲节的今天,我才想起初三时老师让我写征文,我写征文的历程是很奇异的,小学时作文还不错,觉得有点优势,初中时的语文老师至今是我女神,带我更清楚得看到了自己在语文上的潜能,连班主任教数学的都记得我好像擅长这类事,于是每年征文比赛都让我参与(也有可能他一个数学老师想赶紧把这种征文的任务分派下去然后完事),可是我一次也没有获奖,这就有点尴尬了。初三学业繁忙起来,我的学习压力很大,所以他说有征文比赛的时候我头都没抬一下,大概也有灰心的成分在吧,可是他还是照例让我写了,我茫然地点点头,那种感觉我至今记得,被信任的感觉。
征文要求是读一本指定范围内的书然后相当于写读后感。看到要求我还觉得挺没新意的,不能展现我的“才华”,现在我才知道很多时候我们自认为“高深”的东西不过是幼稚思想的表现,如果真的想让自己的思想成熟,唯有多看,多想,多交流,多反思,而不是浅尝辄止,虚有其表。
我在新华书店泡了大概两天,其实书倒是不厚,一天半就看完了,最后半天我趴在书店的桌子上趁热写征文,有什么书中具体的细节记不清了就翻开找一找,不一会就写好了,也没怎么修改,后来交给语文老师,她也没怎么修改。因为那篇征文写的是我的真情实感,因为我拿到那本书就爱不释手恨自己没早点来,因为我看完后心中仿佛有巨浪翻滚引起强烈共鸣,禁不住为书中的父亲唏嘘,为自己对父爱的漠视而愧怍。
我在那篇征文里回忆了很多我和我爸爸相处的细节,他骑电动车带着我在大马路上旁若无人地开嗓唱歌,他捻起的兰花指故意惹一家人开怀地笑……我在那篇作文里坦言,他可能不能给我最好的,但他给我的已经是他所能给予的当中最好的了,他教会我乐观,热爱生活,永远学习,保持警惕,他陪伴我成长,虽然很多年他一个人在外地给我们赚学费,赚生活费,学校要交的各种各样的费用,还有想尽力满足我们愿望的费用,他已多年没有吃到家乡菜,但是父爱却从未走失。因为那次征文,我更理解了父爱的博大涵义,和他之间因缺失沟通交流而产生的隐形隔膜也渐渐消逝。所以我写的时候压根没把那当成比赛,写完后只觉得轻松了许多,好像从来没有这么明白过。我的那篇征文竟然获了奖,市级二等奖,县级是一等奖中的第一名。除了刚刚闻讯时的难以置信,那次经历更告诉我,写作首先要过你自己这一关,写的时候就不要想太多功利性的东西,那会束缚你,限制你的格调。我目前的想法就是记录感想,规划人生,读书和练笔,缺一不可。
我的爸爸诚然很平凡,按现代人的评判标准他甚至是“不成功”的,但他又是我身边最伟大的人。在我眼里,他是责任感,勤劳,乐观,智慧,积极向上的化身。家里有什么东西坏了,都先找他看一看,大部分都不用专门送去维修。他情商高,在外几年凭着头脑和技术生存,给我树立“说话之前要先过脑子”的榜样。还有一件小事,小学六年级我被评为县级三好学生,奖品是一本很厚很大的小学生用的字典,但我马上就要升初中了,那里面的字音相对较少排版还挺幼稚,配插图的那种。我后来听我妈说才知道老爸原准备把字典卖了或退回书店,但那个时候的我刚拿到“贵重”的奖品,不小心红笔在第一页白的发亮的纸上划了一道,特别难过,既心疼又后悔。老爸马上笑着用那只红笔写了个大大的“奖”字,刚好融合了那误划的一笔,我的心情立刻阴转晴。虽然写了个字,但要卖还是能卖的,可是老爸看见我很宝贝这份荣誉,于是闭口不提要卖的事。直到现在,这本字典还在我的书架上摆放着,进入初高中,我有了《现代汉语词典》,所以这本字典我估计一次都没翻过,但是仍然保留着,每次看到都能想起那个情景。现在想想,如果现在的我到了当时,一定会选择卖掉,零几年的时候,那种大字典价钱也不是太便宜啊,更何况我家需要钱。
我今年父亲节啥也没送,一是当天和我姐在一起,和老爸身处异地。而是错不及防,高考完要想很多事,对答案,估分,担心复读,要不要出去玩,多了解专业和填志愿知识。三是现在花的钱也是爸妈的。老姐更直接,来不及买礼物寄回去,直接微信发了一百元红包。我们俩都有一点内疚,知道太不用心了,还好明年就有老爸五十岁生日,我们俩说好到时候要用自己的钱精心买礼物。
絮絮叨叨这么多,就是想写写我的爸爸。昨晚和老姐微信上夜聊,她告诉我她还是不想朝老师的方向发展,但她学的统计专业我们都不是很了解。她感慨连老爸都不能理解她,明明以前老爸是最理解她的。我想,总有这么一个过程吧。父母的脚步慢了,也许赶不上我们,但我们也可以慢一点,搀着他向他们解读沿途的风景。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爸爸为了赶上这个时代已经时刻在学习了,也许我们可以耐心一点,多理解他们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