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是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代表作之一,首版于1859年,是狄更斯后期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
小说根据法国大革命部分史实(攻占巴士底狱以及1792-1793年间的大屠杀等情节)而写成。其中“双城”指的是18世纪后期的巴黎和伦敦。
作者所处的时代,正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经济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然而阶级矛盾也日趋激化。一方面,骄奢淫逸的统治阶级企图以残暴的镇压来维护他们的统治,而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在封建势力的剥削压迫下过着悲惨的生活。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小说以此为背景,展开对马内特医生和达奈的冤案和不幸遭遇的惊心动魄的描写。艾弗勒蒙德兄弟残暴专横,马车压死了小女孩,而无动于衷;霸占农家妇女,逼死她全家。这被正直的马内特医生知道后准备要将其罪恶公诸众人,却被他们送进了巴士底监狱中的北塔楼105号,18年后获释,但饱受摧残已精神失常,幸而后来得以和女儿团圆,并得到精心照顾。
与此同时,查尔斯·达奈,艾弗勒蒙德家族的后人,他为人正直,憎恨家人的罪恶,毅然决然放弃了财产继承权和家族的姓氏。后来在英国时遭遇了一场官司,后来打赢了,也因此认识律师的助手西德尼·卡顿。
两个年轻人都爱慕医生的女儿露西,但是露西爱慕的是达奈,医生为了女儿的幸福决定埋藏过去,同意了女儿跟达奈的婚礼,过上了为时不久的幸福生活。
然而,1789年7月14日,大革命还是爆发了,饱受压迫的人们揭竿而起,复仇之火熊熊燃烧,以至于失去理性的地步,对封建势力展开激烈的疯狂的不分青红皂白的报复行动。而达奈这时候因为前去巴黎试图营救以前的一个忠实仆人而被抓,因为背负着家族的历史罪名,最终还是被判处死刑。生死关头,卡顿为了露西的幸福,而甘愿顶替达奈上断头台,为爱牺牲自己。

狄更斯在这部小说中歌颂善良、仁慈、爱和对爱的奉献。“为了爱而自我牺牲”是小说的“主要思想”,这一点在卡顿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卡顿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之外,还有德法日太太。她全家被侯爵害死,心中的仇恨堪比海之深,因而她除了领导妇女运动外,更是怀着“不把达奈全家斩尽杀绝决不罢休”的复仇心情!
《双城记》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虽然涉及到一定的史实,却并不是着重描写的部分,着重描写的是从历史事件中引出的教训!
回想一开头的作者所写的那段话,没有最好的时代,也没有最坏的时代,没有最黑暗的时代,也没有最光明的时代——好坏也好,明暗也罢,“时代”的车轮始终向前,势不可挡,留下一串串车辙,留与后人评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