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语文学习来说,阅读至关重要,阅读能力强、阅读量大的孩子,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占尽优势,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似乎可以毫不费力。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需要先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什么是阅读兴趣?父母们经常把兴趣挂在嘴边,但其实很少有人真正从科学角度去思考兴趣到底是什么。心理学认为,兴趣基于精神需要,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属于成长性高层级需求。马斯洛指出,人们需要动力实现某些需要,有些需求优先于其他需求。这就不难解释,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一旦被激发,这种阅读需求会优先于缺失性基础需求。因此孩子们做感兴趣的事会废寝忘食,对不感兴趣的事,你怎么逼他,他都不愿意去做,即便做了也不是内在需求所致。
那么,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首先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孩子的内在需要,而非简单粗暴地建议、命令乃至责备。我认为,这种挖掘需要贯穿阅读前、阅读时和阅读后三个阶段。
•阅读前——激发兴趣
阅读前的兴趣激发,方法有很多,但“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选择方式的时候,只要把握一个原则——不要站在引领者的角度,而是陪伴者,陪伴孩子一起看到阅读的有趣和美妙之处。
拿《影子人》为例,这本书非常适合亲子共读。只需要一束光源、一双灵巧的手,先和孩子一起玩手影游戏,带领他们感受影子的变化和特点。接着,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反应,再趁热打铁制作一个简易的皮影游戏,与孩子分角色演绎故事。这样先让孩子感受到影子游戏的快乐,然后再阅读,孩子的积极性怎么会不被调动呢?这便是阅读前的兴趣激发。
•阅读时——呵护兴趣
阅读的过程中,如何呵护这种刚激发调动的兴趣呢?很简单:不干涉、不打断,只要孩子开始阅读了,让他按照自己的兴趣、自己的方式读下去便好。孩子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和他们现阶段的认知和情感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如果我们总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干涉孩子们该看什么书、该怎么看书,往往效果会适得其反,破坏孩子好不容易建立起的阅读性质。
继续以《影子人》为例,书中的故事温情而美好,这种童年记忆的珍贵、母亲恩情的难忘,却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切身体会的。孩子阅读过程中,因为受限于对这种事物和游戏没有认知,很有可能并不会产生情感和兴趣,读了两三页,便扔到一旁。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何不宽容一些,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自主阅读活动。如果阅读前的游戏能让孩子感受到快乐,在阅读过程中,他们也会更好地体验故事中小男孩的情绪变化,这种代入式共情会引领他们继续读下去。我们要做的便是静待花开便好。
•阅读后——给予动力
如果说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不要去过多干涉和影响孩子,那么孩子阅读完成后,则是我们辅助孩子体验阅读成就、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的良好介入,往往可以帮助孩子将阅读兴趣持续下去。
例如,读完《影子人》,如果孩子有兴趣,或许会问父母年幼时是否玩过这类手影游戏,或许会关心父母们截然不同的童年时代,或许会好奇影子的产生原理,又或许会想要了解更多皮影戏的事情。作为父母,我们需要的是关注孩子们阅读后自然产生的兴趣,并由此展开和孩子的探讨,在孩子的表达过程中给予肯定和鼓励,由此激发他们持续性的阅读兴趣。要注意,让这种讨论自然而然地发生,而非我们强制性去要求孩子发表看法。如果孩子有交流的愿望,我们便可参与进来;如果孩子更愿意自己思考,我们便先不打扰。
另外,孩子阅读过后,或多或少会了解一些新知识,发表一两句可能并不成熟的观点,如果我们更希望孩子与我们多交流,那么,我们需要锻炼自己激励表扬的能力,让孩子们在真诚的赞美中,体验阅读求知的成就感。比如当孩子面对第三方夸赞孩子这次读《影子人》“更专注”、“更关注细节等基于事实的具体描述性语句。
你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就寻找他那方面的优点去不断激励。同样,你如果希望激发孩子真正的阅读兴趣,就细心抓取他那可能转瞬即逝的兴趣所在。
阅读之行,道阻且长。与所有老师和家长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