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兵团的历史上,有两个了不起的十万:
一是新中国建立伊始,10万官兵脱下军装,就地转业,铸剑为犁,担负起屯垦戍边的神圣使命,继续发扬了南泥湾精神;
另一个10是上世纪六十年代,10万上海知青奔赴新疆,参与新疆建设。
1963年,王震将军到上海做动员报告,号召有志青年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963年至1966年,累计有10万余名上海知青来到新疆,其中45000多人的新鲜血液,注入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其所在团场星罗棋布与塔里木河两岸。
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每寸土地都撒下过他们的汗水。虽然大部分在80年代初的知青返城中返回了上海,但是上海青年所做的历史贡献,不能被遗忘、磨灭。一代人的肉体可以消失,但精神可以延续。
2010年上海知青林一期工程,在阿拉尔市正式落成,让昔日的历史以一片绿荫的方式重现,让红色基因继续传承下去。
无论是第一个10万人,还是另一个10万人,他们都是了不起的人。
第一个10万人,虽然政府给了优厚的待遇,但是比起他们所作的贡献,是无法比拟的。新疆建设兵团有今天的成就,是他们奠定的基础,他们功不可没。
第二个10万人,带动了新疆兵团的文教事业的发展,虽然只有极少部分人留在了兵团,但是他们对兵团整体文化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的身边依然有上海知情的身影,她是一位老师,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生。应政策的许可,小儿子回到了上海就业;二儿子调回到了老公的家乡;大儿子参军留在首府;她和老伴依然坚守在这片热土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