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微信上看了几副对联,感觉很有意思,就说给儿子听。
说到“色难对容易”,小朋友还询问了出处和来历,知道了原由,更来了劲,非缠着我再说几个。
“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等小孩细细地弄明白了它的意思连声称妙。
“公门桃李争荣日”对“法国荷兰比利时”这种对法让他捧腹大笑,一个劲地说不好不好,这内容一点儿也不相干呐!我告诉孩子,这就是“无情对”,上下联可谓风马牛不相及,两边的内容隔得很远,但细加推敲则又字字相对,十分工整巧妙。
小伙子来了兴致,干脆拿着我的手机自己研究去了。
今天早上,上学的路上,就开始一边走路一边嘀咕:“推拿对拖把”、“细雨家禽砖后死对粗毛野兽石先生”......还时不时地问我他记得准不准,待会进了教室要考谁谁谁。我在心里可怜他的同学:今天上午怕是要多受小东西的折磨了。小孩跟我到办公室,同事刚开口跟他说话,小屁孩子就打开了话匣子,亮出了他新学的绝招.....
临去教室前,还自己百度了一下,搞清楚了“无情对”的来龙去脉,说这样才能给同学们好好说道一番,不能一知半解。
这孩子,走火入魔了。
以下内容搜自百度:
无情对,又名羊角对,是晚清士大夫中兴起的一种文字游戏(当然,这里所指的文字游戏不含贬义成分)它的特征是要求字面对仗愈工整愈好,两边对的内容越隔得远越好。还规定即兴属对,不能拖时间;比如上联:三星白兰地。下联:五月黄梅天。其中字字相对,而且上联指酒名,下联指天气,互不相干,是无情对的典范。相传,为清代张之洞所创 。这种对联形式,出句和对句各自成章,通过别解才能上下呼应。一天,张之洞在陶然亭会饮,以当时人的一句诗"树已半寻休纵斧"为上句,张对之以"果然一点不相干",另一人则对以"萧何三策定安刘"。上下联中"树"、"果"、"萧"皆草木类;"已"、"然"、"何"皆虚字;"半"、"一"、"三"皆数字;"寻"、"点"、"策"皆转义为动词;"休""不"、"定"皆虚字;"纵"、"相"、"安"皆虚字;"斧"、"干"、"刘"则为古代兵器。尤其是张之洞的对句,以土语对诗句,更是不拘一格。
无情对,大多为信手拈来,偶然得之,但绝非"拉郎配"、"乱点鸳鸯"所能成功,对句也必须有完整的意思,而且出其不意,方能妙趣横生,却又回味无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