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谈读书&写作

作者: 梦窗惜语 | 来源:发表于2020-05-18 22:49 被阅读0次

    唐太宗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窥镜自照,始得方圆;他山之石,可以为鉴。

    以下整理有来自微信读书的摘录,有的是网上的邂逅,还有来自公众号的碎片化阅读,也添了些即时的思考与感受。

    愿这字字珠玑,化作遨游书海时的灯塔,或是沉潜行文时的指南,伴君左右。

    读书篇

    能好读书必有读书的好处,譬如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器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

    ——贾平凹 代表作《废都》

    短小精悍,道出了比“书犹药也”更加丰富辽阔的意义和内涵。

    我们读书时,会对书中的正面人物产生敬意,继而以其为榜样,他们怎么做,我们也会学着做。学的多了,也就自然而然地走上了这条路。

    ——梁晓声 代表作《天若有情》

    我意识到伟大作家的内心没有边界,或者说没有生死之隔,也没有美丑和善恶之分,一切事物都以平等的方式相处。他们对内心的忠诚使他们写作时同样没有了边界,因此生和死、花朵和伤口可以同时出现在他们的笔下,形成叙述的和声。

    直到现在,我仍然热爱着它们,这并不是因为它们曾使我情窦初开,而是它们让我知道了文学的持久和浩瀚。

    我对这些伟大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它们带走。我就像是一个胆怯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抓住它们的衣角,模仿着它们的步伐,在时间的长河里缓缓走去,那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它们将我带走,然后又让我独自一人回去。当我回来之后,才知道它们已经永远和我在一起了。

    ——余华 谈早年阅读的著作 

    代表作《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把自己的文学阅读当成情窦初开般的回忆,不得不说是一种浪漫的奇想。也叹于余华先生阅读之深、之广,所以才有对文学世界持久浩瀚的感慨。

    阅读吧,你就是在监狱里,也可以做一个善良的读者,阅读,会扩大你生命的时空,内心安然自足,不在乎外人说长道短。

    ——余秋雨  

    代表作《中国文脉》、《山河之书》

    散文是心灵的一片牧场,心灵就是这牧场上的牛羊。当牛羊走过牧场的时候,才可能出现因辽阔、丰沃和芳香而生的自在。

    ——铁凝 代表作《长街短梦》

    养成读书习惯,也就是给自己营造一个几乎可以逃避生活中一切愁苦的避难所。

    ——毛姆 代表作《月亮与六便士》

     所谓精神桃源,就是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抬头看见的那缕月光。

    人之初生,都是好学好问,及其长成,受种种俗见俗闻所蔽,毛孔骨节,如有一层包膜,失了聪明,逐渐顽腐。读书便是将此层蔽塞聪明的包膜剥下。能将此层剥下,才是读书人。

    读书不可勉强,因为学问思想是慢慢怀胎滋长出来的。其滋长自有滋长的道理,如草木之荣枯,河流之转向,各有其自然之势。逆势必无成就。

    其实读书是四季咸宜。所谓“书淫”之人,无论何时何地可读书皆手不释卷,这样才成读书人样子。

    ——林语堂 《论读书》 代表作《吾国与吾民》

    如果说短篇是溪流,长篇是海洋,中篇便是江河。我们知道溪流一般藏于深山野谷之中,大海虽然广阔,但也是远在天边。而纵横的江河始终环绕着我们,伴随我们的生活。所以说这种文体更接近我们的生活,与我们休戚相关,我们可以在江河上看到不同的风景。

    ——迟子建 代表作《额尔古纳河右岸》

    妙喻。江河既能包容起承转合的跌宕,又不至于冗长到遗忘源头思想。对我而言,中篇也是犹具吸引力的甚至想尝试去驾驭的。

    写作篇

    我扪心自问,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我的态度是严肃的;这一点决不含糊。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决不下笔去写。

    ——季羡林 代表作《夹竹桃》

    写文章就是说话,也就是想心思。思想,语言,文字,三样其实是一样。若说写文章不妨马虎,那就等于说想心思不妨马虎。……想得认真,是一层。运用相当的语言文字,把那想得认真的心思表达出来,又是一层。两层功夫合起来,就叫做“修辞立其诚”。

    ——叶圣陶 代表作《稻草人》

     季老和叶老所表达的,皆是所谓的“我手写我心”吧。本着诚恳、严肃、认真的态度,能给自己以触动,才能将这种触动传递给读者。

    什么叫写作?生活停止的地方,写作开始了。

    ——刘震云 代表作《一句顶一万句》

    对身边熙熙攘攘的人群,我们总是缺乏体贴入微的观察和感同身受的理解。是写作的“代入感”,让我们得以回过头来,去观察,去回想,去复刻,却又突破生活的桎梏。

    我并不认为工作和写作冲突,简单的逻辑——我经历,我理解,我表达。

    ——冯唐 代表作《万物生长》

    文学的魅力超越时空,只有连事件发生地之外的人也能够感受,甚至异代的人也能够进入,才算是真正的佳作。

    ——余秋雨

    写作其实也是有劳动的快乐的,像我这种喜欢思想劳动的人,就是喜欢想象,而且想象的东西能够变得那么具体,当你想象的东西到最后能够变成像真的一样,是特别快乐和享受的。

    ——王安忆 代表作《长恨歌》

    把细碎的感想凝聚成动人的篇章,其过程就像孩子搭积木一样,却有“工程师”般的快感。

    惟有为自己写作,写作是才能保持灵魂的真实。

    ——周国平 代表作《人生哲思录》

    其实所有的写作都是从阅读开始的,阅读对我来说比写作更重要,它完全是我享受人生的一种方式,给我最大的奖励就是让我有时间、有心情坐在书房里安安静静地读书。

    ——麦家 代表作《风声》

    阅读和写作,本就是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

    我认为,把写作看做自己幸福的最大化,只能对爱好写作的人而言。当夜静人寂的时候,唯有写作是自己孤独的灵魂自由翱翔的时候,如果真正步入这条路,孤独是必然的,没有人能帮助你。因为孤独而写作,写作是为了不孤独。

    ——毕淑敏 代表作《昆仑殇》、《红处方》

    当这个世界已经成为了一个语言的世界,当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主要靠语言来养育和呈现,语言的写作和解读就已经超越了一切职业。只有苏醒的灵魂,才不会失去对语言的渴求和敏感,才总是力图去语言的大海里洁净自己的某一个雨夜或某一片星空。

    ——韩少功 代表作《山南水北》

    从容选择题材,从容写作,是十分必要的创作状态。由于影视不断与文学写作发生联系,我的这种从容正在失去,我正准备捍卫自己文学写作的自由。

    作家最好是要有一个同情的耳朵,这个同情就是要有共感,共同感受的一种心灵。

    ——严歌苓 代表作《芳华》、《陆犯焉识》

    人在写作时,总是孤身一人。作品实际上是个人的独白,是一些发出的信。我觉得自己太缺少与人交流的机会——我相信,这是写严肃文学的人共同的体会。但是这个世界上除了有自己,还有别人;除了身边的人,还有整个人类。写作的意义,就在于与人交流。

    ——王小波 代表作《黄金时代》

     近来在看《爱你就像爱生命》,王小波在李银河面前真是个可爱而坦诚的孩子。他会碎碎念,会把看到喜欢的诗、近来写的小说,或者关于爱憎喜恶的想法,都分享给她。那一封封寄给挚爱的信,也许就是对孤独最好的解药。

    “作家就是作家,他靠作品而存在,不能靠资格活下去。作家是职业,不是官职。只要手里捏着笔,他可以写到死。只要有人读他的书,谁也不能强迫他搁笔。但是作家多年不写文章,他就会被读者忘记。……培养作家的是生活,养活作家的是读者,我始终是这样想。”

    我写作如同在生活,又说作品的最高境界是写作同生活的一致,是作家同人的一致,主要的意思是不说谎。

    ——巴金 代表作《激流三部曲》

    写作是一种灵魂的自由,是人类一种伟大的行为。

    写作的自由有两层含义,一是外部的环境的自由,二是内心的自由;作为写作本质的自由首先应该在写作者的心里。

    在任何条件下都为自由而写作,放弃这种意义的写作,写作就是制造文字的垃圾。

    在今天,如果我们能够享受到自由的写作,那也一定是在捍卫写作的自由。

    ——冯骥才 代表作《俗世奇人》

    开创个人公众号,一部分也是出于此啊。我自由,我骄傲。

    文学是个魔鬼。然而能使人历经九死不悔不改初衷而痴情矢志终生,她确实又是一个美丽而又神圣的魔鬼。

    作家倾其一生的创作探索,其实说白了,就是“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陈忠实 代表作《白鹿原》

    每读到一种好作品,看见自己所久想说出而说不出的话,被他人轻轻易易地说出来了,一方面固然以作者“先获我心”为快,而另一方面也不免心怀惭怍。

    ——朱光潜《谈作文》  

    代表作《谈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知己之喜和怅然报愧的交织,非常真实。

    作为一个写作者,在漫长的文学创作道路上,有点像一个人迎着北风赶路。有时候难免会感到疲惫、寒冷、沮丧,有时候也会兴致勃勃,有一种行走的快感。在这个时候给他一杯滚烫的酒,可能会把他身上的疲惫驱走一些,给他带来一点温暖。一个写作者对待荣誉,就像赶路人对待这杯酒一样。

    ——张炜 代表作《古船》、《九月寓言》

    当我由一个写作者变成一个倾听者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的写作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这种状态,我一直向往。

    ——刘震云 代表作《一句顶一万句》

     变换角度,自我审视,既能进步,也是享受。

    写作其实不是文学,而是化学。这么多年的写作经验告诉我,同样的人、同样的事,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它们在小说家的内部所构成的化学反应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恰当的年纪,作品与作者之间一定会产生最为动人的化学反应。

    ——毕飞宇 代表作《青衣》、《平原》

    真正的艺术作品的魅力,正在于作家用生活的真情实感去打动读者的心。因此,生活首先要打动作家的心,作家才有可能用自已所描写的生活去打动读者的心。

    文学本身就是一种困难的事业。一切都是在不断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中进行的。因此,具备顽强的毅力对作家来说是一个先决条件。

    从工作特点来看,作家永远是个体劳动者。这种独立性的劳动非常艰苦,不能指靠别人来代替。任何外在的帮助,都不可能缓减这种劳动的内在紧张程度。

    ——路遥代表作《平凡的世界》

    诚哉斯言,只有作家是独立的,其创作才会是独特的,但也注定是辛苦的。他人不能代劳、只能当阅读者和反馈者,这样好的作品才会无可替代,否则就会永远带着他人的风格和影子。


    最后还是以喜欢的七堇年来压轴吧,她的字句依然那样深入人心。

    常年的易感和不快乐,竟然是我写作的滥觞。口头倾诉的羞耻与困顿,让我们把文字视作一种错觉载体。

    写作作为一面诚实的镜子,不该为迎合任何一种阅读而存在,也不能成为一种功利和抱负,也不能仅仅是一种诉说。过去误以为漫无边际的倾诉便是写作,而现在开始知道写作的内涵远不是如此。它所需求的是一种零度状态,虽然同样是对才华的燃烧。

    ——七堇年 

    代表作《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尘曲》

    也许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喜欢执笔倾诉,只是源于少年的多情而又羞于启齿,所以才含蓄地诉诸笔墨。

    我确信我曾陷入过所谓的“零度状态”,忘记了周身的环境与时间的流逝。

    关于写作,很多作家都提到了“诚实”,或许“迎合”与“自我”本身并行不悖。即既需要读者意识,又必须忠实内心,要有一个微妙的度来平衡。

    就如我在上篇《写作——一场孤独的狂欢》中写道:

    “每一份看见、鼓励、欣赏和喜欢,都是我们在写作这条道路上的温暖灯盏。于是我们愈发坚定得在这条路上载舞狂欢,做文字的奴隶,也做它的君王。”

    “真正可怕的不是低微的阅读和点赞,而是我们有朝一日自以为是地停止了阅读和写作,放弃了持续的输入和输出,从此用庸庸碌碌的蝇营狗苟,浪掷美好的年华;从此再也无法用心中炽热的理想火种,去抵抗冷酷严寒的物欲世界。”

    在我看来,自己对于阅读和写作尚处于一个并不主动的状态,甚至不敢去碰小说,怕“战线”太长,忘记了前因后果。毕竟已经不能像小时候那样手不释卷,只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就酣畅淋漓地翻完一本书了。

    不过,最近进了阅读打卡群,也有了些简书与自媒体上的朋友;身边越来越多好友,用起了“微信读书”,自己也惭愧于阅读时长被他们远远抛在后头……

    总之就是:互相借鉴,互相警醒,互相鼓励,互相督促。

    也许阅读与写作,本来就是互相倒逼、互相促进的过程,它们已经深深地糅杂在一起,融进生命的一部分。“学而思,思而录,是愉快的精神拾荒之三部曲。”读为学,写为录,那么连接它们的桥梁,就是思考。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不要丧失思考的能力。

    大家光风霁月,吾辈谨守初心,此去书山文海,共醉一去不归。

    整理 / 夜小惜

    图 / 来源于网络

    投稿:【山川异域】优秀应被看见,你我理应遇见!

    【岁月拾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名家谈读书&写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yjm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