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说:“我们的理科课程落后世界70年,大量都是200年前的知识⋯⋯中国真正落后的地方其实在文科,与世界先进理念的差距,至少有700年。”(大意)
对于后者,一位网友总结说:英国十三世纪就开始讨论并成功确立了“王在法下”的社会体制。十七世纪末,三权分立的政治框架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主流学说,在欧洲社会广为流传。紧接着在十八世纪,卢梭更是清晰明确地提出了“主权在民”的理念,为国家的现代化治理指明了方向。
之所以提到这一点是因为本书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证,P.F.斯特劳森教授始自1959年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讲座,迟至2023年底方才终于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无论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个体,可怕的不是落后,而是落后非但不自知、不警醒,反而以为宇宙真理在自己手中,无论事实还是观念,如果其中有错误的话,错的一定是别人。这只能说堪堪大谬不然。
本书为“分析哲学名著译丛”中的一本。分析哲学不拘泥于传统哲学设定的理论框架,要求对讨论中使用的概念进行澄清,注重推理的有效性,帮助人们破除思维的迷障。
斯特劳森在前言中指出:“我尝试呈现《纯粹理性批判》(以下简称《批判》)所含思想体系的一个清楚、简洁和统一的解释,这个解释至少要能确凿地被文本如其所能地支撑起来;尝试表明这个结构的某些重要部分如何能被彼此分离地坚持,并且表明在这个体系本身内这些部分如何被设想为是互相关联的;我尝试给出完全拒斥其中一些部分的决定性理由;并且我尝试指出,尽管仅仅限于指出,其它部分的论证和结论如何能被如此修正和重构,以使它们成为更可接受的。”换句话说,斯特劳森并不打算陈述康德的哲学,他遵循的是分析哲学的传统,基于论证的反驳,或者基于论证的同情的理解,核心在于考察这种学说是否融贯,达到何种程度的融贯。
“感觉的界限”暗示了康德思想中的三条主线,其中“经验的形而上学”和“超验的形而上学”勾画了这种界限,而“先验唯心论的形而上学”则跨越了它们。
在康德看来,一方面,对于任何我们自己真正可以理解的经验观而言,某种最小结构都是本质性的;另一方面,企图逾越结构性概念或其它任何概念的使用的经验限制,只会导致缺乏含义的主张。独断论的唯理论者逾越了感觉的上限,而传统的经验论者则没有达到感觉的下限。
斯特劳森将在本书表明:康德得出这些限制性结论的论证是在看似违背了他自己的批判原则的一系列学说框架中得到阐发的。他企图去从感觉的诸界限之外的一个点划出感觉的界限,而如果界限被正当地勾画出来,这一个点就不能存在。这可能正是我们需要借助论证和阐发深入理解康德哲学的地方,只有当图像是完整的,其哲学思想中的每一部分的意义才能被我们充分把握。斯特劳森试图从经验的形而上学、超验的形而上学、先验唯心论的形而上学三条思想主线出发帮助我们接近“充分地把握”。
本书某些术语的表述与邓晓芒译本略有差别:“因果性”译为“因致性”,“原理分析论”对应“原则分析论”。
一、通论
1、《批判》的两面
“想象跟我们所知世界迥然不同的各种世界是可能的。描述跟我们现实拥有的经验迴然不同的各种经验是可能的。但是,并非所有对于一种可能经验的自许且语法上容许的描述都是真正可理解的描述。就经验的可能的一般结构而言,我们能设想的或我们能理解什么是有多种限制的。对这些限制的探究,对一些观念的探究——这些观念形成了我们对世界和对世界的经验的所有思想的限制性框架——无疑是一项重要而饶有趣味的哲学事业。在这方面,没有任何哲学家像康德那样做过如此艰苦卓绝的尝试。”
这是一段激动人心的阐发,核心在于康德告诉我们的这种可能性——所有词汇中最迷人、最引发遐想、最具激情的词汇,无数现实性在可能性中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我们并不因为身处经验世界就只能靠经验存活;相反,经验充满偶然性、不可靠性、虚假规律性(每一个女孩都不愿意仅仅依据父母的经验就来决定自己的爱情对象,为什么他们以为的爱情就是真正的爱情呢?),容易让我们误入迷途。只有在经验上空的某种东西才能让我们走上正轨,掌握规律,得到知识,康德说,这种东西必须加以限制。
《批判》首先提出“为什么传统形而上学所取得的成果与数学、自然科学相比相形见绌”的问题,进而提出如果哲学也要走上“科学的可靠道路”,一个必需的条件就是,它要限制自己的僭越;而这种必要限制的首要工具就是康德将要反复阐明的“意义原则”,即“除非将观念或概念与其应用的经验条件或体验条件关联起来,否则对它们的使用就是不合法的,甚至是无意义的。如果我们想以某种方式使用一个概念,但不能明确给出以这种方式使用的概念将要应用于的经验状况是什么样的,那么,我们根本就没有真的考虑这个概念的合法的使用。这样使用这个概念,我们就不仅是在言说我们并不知道的,而且我们无法真正地知道我们所说的是什么。”
批判的、科学的哲学的第一任务就是设立自己的限制,保证将那种摆脱经验应用得到的所谓知识被识别为幻觉。《批判》要完成上述任务:探究观念和原则的限制性框架——观念和原则的使用和应用对经验知识是本质的,而且观念和原则隐含在我们能够形成的任何融贯的经验观念内。
2、经验的形而上学
这一思想主线针对《批判》的中心和最难段落,属于“先验分析论”的部分。探讨对于任何我们能够理解的经验观念而言,哪些限制性特点是它必须具备的。
先验演绎反复强调的主张为:某种客观性和某种统一性是经验的可能性的必然条件。我们各种经验之间的某种连接性和统一性,对于将经验构造为关于一个客观的和合规律的世界的经验是必须的;我们在经验中应用的客观物的概念体现着这类统一性的规则;处于客观物概念下的经验的这种合规则的联系恰恰是为意识的必然统一性(亦即自我意识的可能性)所要求的。
3、超验的形而上学
超验的形而上学对应“先验辨证论”,目标是揭示形而上学假象,解释的首要工具是意义原则。
理念如果与经验知识的对象建立联系,只能起到调节性的作用。对于上帝、灵魂的理念,如果“把内部状态看作仿佛是一个非物质实体的状态,把自然世界看作仿佛是神圣理智的创造物。这样去思想就是对这些理念做调节性的使用。”对于科学来说适当的调节性理念是被设想为无限系列的整体性的理念,它为探索设置了一个永远不可完成的任务,激励着科学的发展。
但对于神学和心理学则不然,后者将形成夸张的观念和辩证假象。
4、先验唯心论的形而上学
先验唯心论面临着如下的矛盾或不融贯:由于我们只有感性直观,只能认识时空中的现象,因此我们对自己的觉察也仅仅是对它们的显现,而不是对它们自身的觉察。问题在于,关于我们自身的真理是什么样的真理,是我们在时间的外衣下显现给我们的真理么?我们是真地这样显现给我们,或者我们仅仅是这样显现给我们,以便显现给我们?
需要解决的是显现的我是不是真的我,除非我是真地时间性地显现给我自身;但我并不真地时间性地显现给我自身。但是现在“真的显现”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是无法回答的;可理解性的界限已经被突破了,从任何标准看都是如此。
5、结论
《批判》致力于解决的总问题可以概括为: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康德认为动用“哥白尼革命”的观念,通过诉诸“对象符合我们的表象的样式”的模式,亦即对象符合我们感性的构造和知性的规则,才能得到解释。斯特劳森论证指出,“由于没有任何东西是真的通过这个模式、或者能够通过这个模式被解释的(因为该模式是不融贯的),故此必须得出的结论是,康德实在没有一个清楚的、一般的关于先天综合命题的观念。”
对于康德哲学中不融贯的部分,斯特劳森这样回应:“人类所用的这套观念,或曰思想的图式,当然反映了人类的本性、需求和处境。它们并非静止的图式,而是允许随着科学的进展和社会形式的发展做无限的雕琢、校正和拓展。在概念性的自我意识的阶段,也就是哲学反思的阶段,除了其它东西,人们也许会以他们的处境、需求来设想各种东西,而且以可理解的方式讨论他们的思想图式适合各种东西的方式。但是,若可设想的各种东西仅在它是各种观念的某种基础性的一般框架之内的变体才是可理解的,若进一步的发展仅在它是对于或源自某种一般根基的发展才是可设想的,这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在此绝不能要求或允许康德那样的解释。为了给融贯的思维设定限制,完全没有必要像康德那样,尝试去思考这些限制的两边,尽管他的诉求是否决性的。思达这些限制就已足够。没有哪位哲学家在任何一本书中比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更接近于达到如此艰苦卓绝的目标。”
简单来说,哲学家都是真理的拼图工,而康德拼上了最难的那块。
评价:5星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