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叛逆期”,相信每个人都不陌生。我们大多数人对叛逆期的评论大致可以归结为“讲道理不管用”“油盐不进”“不听话”“学习没精神”“不服管”……
而当我们面对这样的情景时往往会觉得孩子在故意和我们对着干,于是我们会忍不住暴怒甚至动手,可事后又内疚和自责不已。
曾看过一句话:教育孩子,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想想太有道理了!我们之所以面对孩子的不听话、自作主张时会抓狂和生气,不就是我们把自己的自尊和权威看的太重了吗?假如我们能放低姿态,设身处地的和孩子站在一起,那么那些所谓的“叛逆”会不会不会成为我们的烦恼了呢?
另外,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每位家长尤其是父母都应该学习一下相关知识,做到心中有数,那么当面对孩子的不同时期出现的问题时,就不会手足无措无计可施了。
首先,我们要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不同时期及各阶段的表现特征。只有了解了才能合理地判断自家孩子的言行是否属于“叛逆”。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把人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简单总结如下:
0~2岁,孩子通过看、听、触、尝、嗅来探索世界,开始学习语言。
2~7岁,这个时期儿童虽然可以进行一些思维推理,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以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和他看到的一样。
7~11、12岁,此阶段的儿童可以进行分类、排序、推理,但仍依赖于具体看到的东西。
11、12岁以上,此阶段的孩子逐渐学会处理更复杂的多种原因引起的问题,从中找到解决方法并进行检验。
而从前一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过渡的时期恰恰和我们所说的“叛逆期”吻合。看来,这不是巧合,而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2.5~3岁,第一个“叛逆期”,他的脑袋正在快速构建自己的世界,于是他的意识会认为一切都是他的。所以他需要什么的时候,会直接去拿,而不管这是不是他的。
7-9岁,第二次“叛逆期”,开始上小学,幼儿生活和小学生活的反差太大,孩子出现一些不适应。大人的“讲道理”“催促”的方式要求孩子要有规矩。而孩子这个时候仍然需要大人的陪伴和爱护。立不起规矩大概是此阶段父母头疼的问题。
12-15岁之间,第三次“叛逆期”,也称为青春期。孩子此时的视野和见识变得更加宽阔,开始尝试按照社会的方式去理解学校的学习和自己的人际交往。自我界限感更加强烈,如果父母干预过多会与父母的“隔阂”感加强,即对父母的崇拜和认可度下降甚至消失。
但是我们也要想到的是,每个阶段的过渡对于孩子本身来讲也是一种挑战,没有谁会一下子长大独立起来。有人把孩子的过渡期称为“探索期”,说“叛逆期”是成人从自己的角度强加给孩子的称呼,所谓“没有设身处地的参与,就没有感同身受的理解”。的确,每当我们着急抓狂愤怒的时候,其实显现出的是我们的准备不足和居高临下。
我们为什么会准备不足?我想到的一个原因是我们父母对孩子的陪伴不够,亲子时间严重不足。现在“隔代帮忙”被“隔代抚养”取代,有相当数量的父母由于没能陪伴所以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一见面就问成绩抓学习,招致孩子的抵触。没有相守的长度,就没有感情的厚度。相互的不信任和距离感必然产生焦虑,而我们的坏语气坏脾气传达给孩子的是我不行我不好我不值得爱... ...
其实,孩子在我们面前是“弱势群体”。我就曾听我的侄女向她妈妈抱怨:反正在我长大之前都是你说了算,我不服也不行!其中的反抗和无奈溢于言表。所以我希望在我们的孩子的每个“探索期”到来的时候,当他们“挣扎着长大”的时候,我们给予他的不是怀疑否定和阻碍,而是鼓励指引支持和帮助。当然,要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也需要我们父母的不断学习和探索。让我们一起努力!
最后用纪伯伦的诗结尾:
让自己变得像个孩子
不要让孩子成为你的复制
昨天已经过去
生命向前奔涌
无法回头 川流不息
你是生命之弓 孩子是生命之矢
幸福而谦卑地弯身吧
把羽箭般的孩子射向远方
送往无际的未来
爱——是孩子的飞翔
也是你强健沉稳的姿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