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学习鲁迅《好的故事》这篇课文了。
我先将课文读了一遍,脑子是懵的,全然不知道先生写的是什么,要表达的是什么。
静下心来,翻看课后阅读链接《冯雪峰的论〈野草〉》和李何林的《鲁迅〈野草〉注解》,再读课文,方才明白:原来,文中“昏沉的夜”“好的故事”都是有所指,象征着某些事物某些意义的。带了这些意义来读,对课文思路便清晰起来。
这时,办公室另外一位正备课的老师说:“这篇课文学生不一定理解,有些深奥。”
是啊,大家一下子七嘴八舌议论起来。
上课时,我先让学生通读一遍文章,然后说自己的感受,真实的感受,我强调。
有学生犹犹豫豫把手举了起来,我面带微笑用手指了指他,他站起来说这篇课文我读不懂,这时我看见其他学生都赞同地点头。
我笑了,说我读了第一遍之后也读不懂,那这时候我们怎么办?我问学生。学生听我说也读不懂的时候,他们放松地笑了,原来老师也读不懂呀,于是他们大声说再读一遍,有的学生说,查资料。
我点头赞同学生的回答,告诉他们,我们可以再读一遍,看看自己究竟能理解多少,然后不懂的地方再查资料。
为了让学生有目标有重点,我特意指了指标题《好的故事》,告诉他们这遍读完知道文中“好的故事”究竟是什么,就说明你比读第一遍进步多了。
果然很快有学生把手高高举起,我分别叫起他们一一表述。有的说,好的故事指好的梦境;有的说,好的故事指鲁迅的想象;还有的说,好的故事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时,我不由得惊讶孩子们的理解能力了,除了说好的故事是鲁迅的想象不太确切之外,其他两种理解多么准确。多么到位!尤其还能理解出好的故事是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了。
把他们好好夸了一顿之后,我顺势提出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就是象征手法的运用。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然后老师把写作方法总结出来,这是多么水到渠成的事啊!
后来,大家通过翻看资料书,了解了课文的写作背景,又通过再次读课文,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节课我竟然觉得上得格外轻松!
课堂上让我没想到的是,是这么深奥的文章,抓住了一个关键性的事物,竟然把教学的难点解决掉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意外的惊喜。同时也给了我一些思考,那就是找对方法,抓住关键,无论做什么事都会事半功倍。
惊喜是怎么得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