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六·三七】
桐城张文端公,贺同馆翰林某新婚云:“坐对玉人无辨处,只分云鬓与花钿。”可想见其人之美。余,故史文靖公门生,而其子抑堂少司马,则儿女亲家也。壬寅二月,访抑堂于溧阳,席间出文靖公《玉堂归娶图》,命题。画美少年骑马、行亲迎礼于扬州许氏。事在康熙庚辰,公才十九岁,至今八十余年矣。抑堂笑谓余曰:“亲家当日亦系翰林归娶。何不归娶人题《归娶图》乎?”卷中前辈诗之最佳者:郭元釪云:“采灯十道簇香轮,花满游缨踏路尘。似有路人传盛事,公然许、史是天亲。”徐葆光云:“华灯夹道拥鸣驺,诏许乘鸾衣锦游。十里珠帘春尽卷,谁家少妇不登楼?”蒋仁锡云:“宴罢红绫乐事赊,翩翩走马帽檐斜。似闻却扇先私语,谁夺迎门利市花?”余题四绝,末一首云:“愧作彭宣拜后堂,绝无衣钵继安昌。算来只有归迎事,曾学黄粱梦一场。”
桐城,安徽省辖县级市,由安庆市代管。夏商时期,桐城属扬州之域。周置桐国,因适宜种植油桐而得名。南北朝时,宋设舒县,几经变更,至唐初,名为同安县,属同安郡。至德二年(757年),因忌安禄山叛唐,去郡县名称中的“安”字,改同安郡为盛唐郡(后复为同安郡)、同安县为桐城县,此为桐城县名之始,一直沿用。明,初属宁江府,洪武六年(1373),属安庆府,直隶南京。清,初属江南省安庆府,康熙六年(1667),属安徽省安庆府。民国时期,属安庆道。1968年,始隶安徽省安庆地区。1988年,原安庆地区和安庆市合并组建新的安庆市,桐城县隶属安庆市。1996年,桐城撤县设立县级市。
张文端,指张英(1638—1708),字敦复,又字梦敦,号学圃,又号圃翁,安徽桐城人。清朝大臣,名相张廷玉之父。张秉彝第五子。康熙六年(1667)进士,选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累迁侍读学士。康熙十六年(1677年)设南书房,奉命入值,并得赐房第于西安门内。深得康熙器重。后历任翰林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兵部待郎,调礼部兼管詹事府,充经筵讲官。二十八年(1689),任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此后历任礼部尚书,国史馆总裁官。三十八年(1699),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四十年(1701)以原官致仕。四十七年(1708)在家中去世。谥“文端”。正派清廉,著名的“六尺巷”故事即出其手。
史贻直(1682—1763),字儆弦,号铁崖,江苏溧阳县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中进士,授检讨。历充云南主考、广东督学、赞善、侍讲、太子庶子、讲读学士。雍正元年(1723)任内阁学士。次年,升吏部侍郎。后来署理闽浙总督,升左都御史,协理西安巡抚,又升户部、兵部尚书。乾隆初年,历任湖广、直隶总督。九年(1744)授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二十年(1755),他为次子史奕昂担任甘肃布政司写信给巡抚鄂昌,被告发而削职回藉。二十二年(1757),召还,仍授大学士。二十七年(1762)乞致仕,命不必兼摄工部,岁加俸五百金.二十八年(1763)去世,追赠太保,谥号“文靖”,入祀贤良祠。袁枚与史贻直的关系是师生关系。袁枚选庶吉士入翰林院学习,第二年的教习即为史贻直。师生关系颇好。但袁枚散馆时满文考试被评为最下等,只得外放知县。
抑堂,即史奕昂(1712—1791),字颉甫,号抑堂,江苏溧阳县人,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史贻直次子,乾隆六年(1741)副榜,一品荫庇。历任刑部员外郎中,出任兖沂曹道,山东运河道,乾隆十九年(1754)署甘肃布政使,二十年(1755)因其父请托甘肃巡抚鄂昌举荐其任甘肃布政使事发被免职召回,旋任福建按察使,二十五年(1760)任广东布政使。二十八年(1763)丁父忧,三十年(1765)复起署兵部右侍郎、兵部右侍郎。在兵部狂傲不羁,贬损兵部尚书彭启丰,被参遭斥,恩给三品卿衔回乡。四十一年(1776)复二品衔。五十六年(1791)病逝,享年八十。
袁枚与史贻直次子、兵部侍郎史奕昂为儿女亲家。袁枚之妾、苏州方聪娘之女鹏姑,生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十一月十八日,四十六年(1781)时嫁给史奕昂的六子史培舆,次年生子。袁枚得外孙后十分高兴,随即乘船前往溧阳夏庄看望女儿,与亲家等相聚。并作五言《宿溧阳史少司马红泉书屋二十四韵》。诗中把亲家的盛情款待,家人的悉心奉侍,以及与女儿的依依惜别,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感人肺腑,不失为倡导性灵诗中的力作。期间,还瞻仰了史贻直的《玉堂归娶图》,题诗四首。拜谒了先师墓,作《谒史文靖公墓》诗一首。本条诗话记载的就是袁枚乾隆四十七年(1782)访亲活动。
乾隆壬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
玉堂,音yù táng,释义:1、玉饰的殿堂。亦为宫殿的美称。《韩非子·守道》:“人主甘服于玉堂之中。”2、汉宫殿名。泛指宫殿。《史记·孝武本纪》:“于是作建章宫……其南玉堂、璧门、大鸟之属。”司马贞索隐引《汉武故事》:“玉堂基与未央前殿等,去地十二丈。”《东观汉记·孝冲皇帝纪》:“永嘉元年春正月,帝崩于玉堂前殿。”3、官署名。《宋史·苏易简传》:“帝尝以轻绡飞白大书‘玉堂之署’四字,令易简牓于厅额。”4、居所。明·李东阳《镜川先生宅赏白牡丹》诗:“玉堂天上清,玉版天下白。” 5经穴名。《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头面部》:“玉堂在口内上腭,一名上含,其窍即顽颡也。”6、嫔妃的居所。借指宠妃。《汉书·谷永传》:“抑损椒房玉堂之盛宠。”颜师古注:“玉堂,嬖幸之舍也。”《后汉书·翟酺传》:“愿陛下亲自劳恤,研精致思,勉求忠贞之臣,诛远佞谄之党,损玉堂之盛。”7、豪贵的宅第。唐·张柬之《东飞伯劳歌》:“窈窕玉堂褰翠幙,参差绣户悬珠箔。”8、神仙的居处。《文选·左思<吴都赋>》:“玉堂对霤,石室相距。”刘逵注:“玉堂石室,仙人居也。”9、汉侍中有玉堂署,宋以后翰林院亦称玉堂。《汉书·李寻传》:“过随众贤待诏,食太官,衣御府,久污玉堂之署。”颜师古注:“玉堂殿在未央宫。”王先谦补注引何焯曰:“汉时待诏于玉堂殿,唐时待诏于翰林院,至宋以后,翰林遂并蒙玉堂之号。”
康熙庚辰,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是年,史贻直虚岁19岁,中进士,选翰林,归娶扬州许氏。
郭元釪(?—1722年),字于宫,号双村。扬州府江都县人。康熙四十四年入京参与编纂《佩文韵府》,授中书舍人。康熙五十年,进献独立完成的《全金诗》,康熙帝御制序文予以刊行。工诗,才华横溢,享誉诗坛,位列“江左十五子”,是其中最年幼者。有《一鹤庵诗》、《牛鸣双村集》。
许史,音xǔ shǐ,汉宣帝时外戚许伯和史高的并称。“上无许史之属,下无金张之托。”颜师古注引应劭曰:“许伯,宣帝皇后父。史高,宣帝外家也。”后借指权门贵戚。北周·庾信《哀江南赋》:“见钟鼎於 金张,闻弦歌於许史。”唐·王维《偶然作》诗之五:“许史相经过,高门盈四壮。”
天亲,音tiān qīn,释义:1、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血亲。《隋书·杨庆传》:“娄敬之与汉高,殊非血胤;吕布之於董卓,良异天亲。”《醒世姻缘传》第三一回:“起初也只互相吃那异姓,后来骨肉天亲即父子兄弟、夫妇亲戚,得空杀了就吃。”2、人名。即“世亲”,又音译为婆薮槃豆,是公元4世纪末的印度佛教论师,与其兄“无著”同为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的创立者。唐·王维《过乘如禅师萧居士嵩丘兰若》诗:“无著、天亲弟与兄,嵩邱兰若一峰晴。”
徐葆光(1671—1740),榜姓潘,字亮直,号澄斋,亦号二友老人、海东役人,借姓潘,以吴江籍参加科考。江南苏州府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第三人,授翰林院编修。并复姓徐氏。康熙五十二年(1713)、五十四年(1715)两次担任会试的同考官。五十二年(1713),正值琉球国王承继王位,徐葆光被派往琉球,任敕封琉球国王的副使。此间,他撰写了《中山传信录》六卷,述出国所见风情。五十七年(1718)后,徐葆光告假归乡,在家闲赋。雍正初年,徐葆光以御史挂名,但未及授职就去世了。除《中山传信录》六卷外,还著有《二友斋文集》十二卷、《二友斋诗集》二十卷、《海舶集》三卷和《淳化阁帖考》十卷。
鸣驺,音míng zōu,意为古代随从显贵出行并传呼喝道的骑卒,有时借指显贵。唐·高适《东平旅游奉赠薛太守二十四韵》:“歌谣随举扇,旌旆逐鸣驺。”
蒋仁锡(生卒年不详),字静山。山西临汾人,寓居大兴。父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户部左侍郎蒋弘道。康熙三十八年(1699)举人,四十八年(1709)进士,授礼部主事。工书法。善诗文,师从清初杰出诗人、学者、文学家王士祯。著有《绿杨红杏轩诗集》。
赊,音shē,汉字,从贝,佘(shē)声。本义赊欠,买货延期交款。《说文》:“赊,贳(shì)买也。”在此的意思为:多,繁多。唐·郎士元《闻吹扬叶者》诗:“胡马迎风起恨赊。”又如:赊望(过高的愿望)。
却扇,音què shàn。古代婚俗,新娘出嫁行婚礼时要用扇遮脸,交拜后去之。后改用绸或纱的“红盖头”蒙头遮面,其用意有两种:第一是“遮羞”,第二是“避邪”。却扇,后用以指完婚。北周·庾信《为梁上黄侯世子与妇书》:“分杯帐里,却扇牀前。”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花烛》:“近代婚嫁有障车、下壻、却扇及观花烛之事。”清·平步青《霞外攟屑》:“古时婚礼,侍儿以纱扇蔽新妇,彻扇曰却扇。”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灞州一宦家娶妇,甫却扇,新婿失声狂奔出。”
利市花,音lì shì huā。有解释为“喜庆、节日所戴之花”。宋·王禹偁《锡宴清明日》:“宴罢回来日欲斜,平康坊里那人家。几多红袖迎门笑,争乞钗头利市花。”《金瓶梅·第七回:薛媒婆说娶孟三儿杨姑娘气骂张四舅》媒婆诗:“利市花常头上带,喜筵饼锭袖中撑。” 本条诗话中“谁夺迎门利市花”句子,应该是反映了当时的一种婚俗,或许与西方婚俗的“抛花球”类似。恳望知者赐教。
彭宣(生卒年不详),字子佩,西汉时淮阳阳夏人。师从张禹学习研究《周易》,很有成就,被推荐做了博士,又升做东平太傅。学识渊博,很有名气。几度官场沉浮,历任光禄大夫,御史大夫,又转任大司空,封爵长平侯。后王莽掌权,彭宣见险而止,告老还乡,回到了自己的封地,几年后去世,谥号顷侯。
安昌,即张禹(?—前5),字子文,河内轵县(今河南省济源市)人。西汉时期丞相。从施仇学《易经》,从王阳和庸生习《论语》,起家本郡文学。甘露年间,诸儒荐为博士。初元年间,授太子《论语》,升任光禄大夫。河平四年(前25),拜为丞相,封安昌侯。建平二年(前5)去世,谥号为节。因封“安昌侯”,故称。
愧作彭宣拜后堂,绝无衣钵继安昌。此句包含一段历史轶事。西汉丞相张禹,喜购田种粮而致富,生活精致且奢华。精通声律,于府第辟后堂蓄优演乐。张禹有两个成就突出的弟子,一个是彭宣,官至大司空;一个是戴崇,官至少府九卿。彭宣为人恭顺俭朴有法度,而戴崇和乐多智喜燕宴,二人品行不同。张禹喜欢戴崇与之亲密无间,敬重彭宣与之略有疏离。戴崇每次到张府看望问候老师,总是要求老师置酒设乐与弟子同乐。张禹总是把戴崇带入后堂饮酒,妇女相陪,优伶起舞,奏乐铿锵,极尽欢乐,深夜乃止。而彭宣来的时候,张禹便随处就坐,谈论经义,赶上饭点便一起吃饭,但只是一碗肉一杯酒相待。彭宣从来没有到过后堂。彭宣与戴崇两人都知道这些,但各自以为得宜。袁枚此联诗的意思是,我作为史贻直的弟子,只是象彭宣一样辞官归隐了,却没有做出老师那样的丰功伟绩。想来只是归娶这件事算学成了,但就像做了场黄粱美梦。
(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