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见》这本书里是柴静在央视当记者几年里遇上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有点回忆录的感觉。她极其感性地捕捉到新闻点,又能够理性地分析和提问。书中涉及到的时事,是我在新闻中见过的,我有过对那个事件的感情,或惊叹或痛心,我相信你也一样。如今重新回顾,在对往事感叹的同时,发现柴静的思考点确实能带领我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此前我从来没有关注过柴静,只隐约知道她曾是央视的人,她反抗雾霾的时候我正读高三,也没空关心。
柴静真正让全国观众记住是在非典时期,她是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线的记者之一,零三年获得外界消息的重要渠道就是电视,电视上就有柴静。零三年的时候我还小,对非典没感觉,也不认识柴静。只是听妈妈说过,那段时间大家都不敢出门,所以她上班的酒家撑不下去,倒闭了。在书中看到非典的时候,我只觉后背发凉,真可怕啊!
此后,柴静报道山西的空气,农村土地问题,两会,奥运会,大地震,药家鑫案等等。
如果这本书只是带着我回顾过去十年发生的社会性大事,可能我会看得更快,但她一直在引导着我,她让我忍不住去思考,为什么,怎么办。
为什么药家鑫要去杀害那个在他车轱辘下有幸生还的人?
从药家鑫身上反映出来的父母教育问题,多么严重。他看到受害人在记自己的车牌号,他感觉自己受到了威胁,所以他下了杀手。为什么记车牌号会觉得受到了威胁呢?因为这下他爸妈肯定就知道了!这可不得了!这样就有麻烦了!所以他一冲动,就剥夺了别人的生命,同时选择了自己的命运。
身边像药家鑫父母这样的还少吗?多少家庭不是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我爸妈也是这样的啊!此刻是不是应该庆幸自己还没拿驾照还没有车?
看完地震那一章节以后,我忍不住想,现在汶川地震已经过去八年多了,他们怎么样了?生活还要继续,失去孩子的父母重新有了寄托了吗?失去父母的孩子有新家了吗?好希望有一个节目能持续报道。
郝劲松为了五毛钱和铁路局打了一个官司,他说索要发票是他的权利,真对。我今天丢了一个包裹,是我新买的键盘膜,十三块钱包邮,由于它太小太薄了,所以我打开保险柜以后一看,空的,然后关上了。然后快递员也找不到它了,但是他保证我的快递他是放在保险柜里的,他说是我开柜的时候没注意看,关了以后别的快递员就可以再投放包裹,然后别的人就可以再打开了。若是从前,才十三块,我也懒得到处去找,不如再买一个。可是真的,我的东西被人拿了,虽然机会是我给他的,但是我得管他要回来。这个和郝劲松说的权利好像扯不上太大关系,但是我就是陡然醒悟的感觉,该怎样就得怎样。当时已经傍晚了,所以我问了快递员怎么查到哪里有开过那个柜子的人的记录,明早就去查。我的键盘膜,其他人拿去能用得上的概率也不大,他大可打个电话还给我,不过是怕麻烦罢了。
我觉得就是这样,这本书在一点一点地改变我的生活态度。我妈说这样做人太尖锐了要吃亏的。不可否认,我妈是对的。但是,太多东西你不争取,它就一点一点地不属于你了。
我以为《看见》带给我的另一大惊喜就是,我想要开始关注社会,关注政治了。从小到大我都不怎么看新闻,现在有了手机方便了,也就天天看看微信里的腾讯新闻,可是那也是八卦新闻占多数。现在我想要关注社会,大问题小问题,我希望如果十年后再有一本类似《看见》的书出来的时候,我能跟着那本书回忆起,当时对这件事情我的观点是什么,而现在我又怎么认为它的。
因为这本书,我才发现我在一个很奇妙的社会里生活了十几年,而我却从来没有想要去了解这个社会。希望现在开始,不会太迟。
最后是柴静这个人,通过她写的文字,我禁不住想要爱上她。她对工作的较真,她的天赋才华,通过这本书透露出来的柴静,简直是我心目中的完美女神!不过我通过搜《穹顶之下》发现冠予她各种罪名的人很多,我没有深究,我现在只想先欣赏她的才华。
这本书,还会再读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