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讲究辩证施治和标本兼治。近日,河南某中学因集体砸毁学生手机引起媒体热论。学校为了杜绝学生玩手机而砸手机的做法,能对学生玩手机的问题做到标本兼治吗?恐怕未必。
10月8日,河南南阳某中学举行手机销毁大会,将几十部从学生没收来的手机扔进水桶,用锤子猛砸。学校工作人员说,带手机到学校不交给老师,一旦被发现就要销毁。家长很配合,一切都是为学生好。
此事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各方众说纷芸、褒贬不一。我们暂且不求被砸手机的学生的心理阴影面积,也不论砸手机是否触犯了学生的私有财产权利,只说说这样砸手机真能杜绝学生玩手机吗?还是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关于禁止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常成为媒体坊间热议的话题,也成为很多老师心中不可言说的痛。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之快超乎寻常,今天砸毁了手机,明天也许买个平板。今天砸一个苹果6,明天也许买个苹果7、苹果8。最终,砸手机是徒劳无功,只能暂时禁止了学生玩手机,可谓治标不治本。
陶行知说:“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廖坤鸿也说:“与其说献身教育,不如说献心教育。做教育,必须用心。”对于学生玩手机,如何才能治标又治本?俗话说“心病还须心药治”,彻底解决学生玩手机的问题,必须用心做药引,直达学生心灵深处,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面对学生使用手机的问题,必须像大禹治水一样,只能疏不能堵。学生使用手机确实存在很大的负面影响,但是也不能因此就简单的把手机和学生隔离开来。中小学学生尤其中学生正处于青春逆反期,尤其现在社会转型期的学生,逆反心理特别严重,越禁止学生使用手机,手机反而具有更大的诱惑,这也是心理学中著名的禁果效应。简单的砸毁手机,结果可能禁而不止,反而适得其反。
俗话说:“堵不如疏,疏不如引。”手机是个双刃剑,并不是洪水猛兽,我们成年人在享受手机带来的便利时,也应该让学生接触利用科技带来的便利。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到使用手机的弊端时,也要从正面引导学生如何科学正确的利用手机,比如规定具体时间允许学生使用手机,比如指导利用手机上的学习相关的app开展课外学习,比如引导利用在线教育辅导自己的薄弱学科等等。心理学上有个21天效应,意思是说凡事坚持21天就能养成一个习惯。学校可以联合家长与学生一起开展一个“21天不玩手机”挑战活动,学生挑战自我控制力的同时体验到自我约束的成就感。通过一天天的挑战,学生逐渐从心理上减少对手机的情感依赖。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一种最为精细的精神活动。”教育的细心要求教师做个有心人,多一些自我言行的反思,多一点换位思考,教育工作才会更加的有效。老师天天拿着手机玩着游戏看着视频刷着微信,自己不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却给学生制定手机禁令,对学生玩手机指手画脚,这样如何让学生真心信赖和令行禁止。如果老师放下手机,用心陪着学生,天天和学生一起读书上进,学生看着积极进取的老师,潜移默化中自会放下手机。将心比心,才能赢得学生的真心。
朋友向我诉苦:“我家孩子上小学了,我们家里那么多书,就希望培养他爱读书的习惯。可是他却偏偏只喜欢玩手机,不爱读书,真是白费我的良苦用心啊。你说咋办才好呢?”我问朋友,“你家里很多书吗?”“是啊,满满的一大书柜啊。”“你家都有什么书啊?”“不知道啊?我又不看。”“那你平时有空了都干什么啊?”“玩手机啊。”“如果让孩子天天玩手机,让你天天看书,你愿意吗?”“当然不愿意啊。我可看不进去,看书哪儿有玩手机有意思啊。你可不知道,我玩王者农药玩得都控制不住我自己了。”这不就找到病症所在了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一个成年人,尚且控制不住自己,又如何让一个尚未完全健全的学生看着你玩手机,自己却得安静的读书。
教育学生不仅仅是老师的责任,家长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真正好的教育,是家长和老师的通力配合。
用心教育,用爱感动,学生就一定会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