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里有这样一段话
“人生的本质就是一个人活着,不要对别人心存太多期待,我们总是想要找到能成为自己分担痛苦和悲伤的人,可大多数时候,我们那些惊天动地的伤痛,在别人眼里不过是随手拂过尘埃,或许成年人的孤独就是悲喜自渡,而这也正是我们难得的自由。”
人的存在是社会关系所赋予的意义,而就活着本身来讲,就只是生命的自然过程,不具备任何特性,如果不具备社会关系,那么所有的人都是一样,工具人而已。
而作为一个人最嫡系的关系,无非为人子女,为人夫妇,为人父母!这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社会伦理属性,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慢慢的开始由线性关系演变为网状关系,在整个社会圈子中形成关系网,而这张关系网,又开始不断赋予一个人更多的属性,因为社会法则的存在,保持所有属性的正常运转,进而驱动人的思想以及意识观念形成。
人的所有烦恼和痛苦,都来自于在我的意识,当你在乎的越多的时候,就会慢慢的开始怀疑自我存在的意义。生活本就是按部就班的事情,但是在很多的环节,我们都是按照别人的选择,或者环境的选择来走自己的路。
其实法律并没有规定,一个人出生之后的生活秩序,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出生后,开始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直到最后参与工作。这一条路似乎圈定了一个的大半生的活动轨迹,而这种意愿并非来自自我,属于社会关系的驱动行为。
这成长的过程中,又受到长辈的价值观的影响,从而选择了他们所认为有价值,有前景的事情,当然在整体环境下,大多时候他们的选择是对的,但是面对日新月异变化的生存环境,你所掌握的技能,与思维模式,只不过是在高层级社会逻辑之下一种生存手段而已。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似乎听到最多的是抱怨,当然我现在也会去抱怨,可我想想,应该是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所产生的思维模式,就像是老一辈人总是喜欢省钱,然后把好的东西舍不得吃,然后放着慢慢变质,其实很多时候,一个人所要变化的并不是财富积累的多少,而是思维模式与社会发展相对接,我们所能接受的打击,不会超过自我认知,而当角色体系,以及认知水平改变的时候,所遭受的将是毁灭性的洗礼。
或许这个世界不存在两片相同的树叶,但是可能真的存在两个一模一样的人,一个是你自己,一个是别人心中的你,都是你却都不是你。很多人似乎像我一样,都活成了别人心中的自己。但也没有那么纯粹,还是掺杂这些许的倔强与抗争。最后都变成了思想的包袱,世俗的傀儡,舆论的俘虏。
网友评论